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爱国将领卫立煌——第二十一章 诸将领各有千秋
方知今

  卫立煌果然设长官部于保山。这里距怒江仅几十公里,距昆明却是几百公里之遥。他这样既做出了决不过问政事的姿态,也是距与日寇对峙防线最近的地方,日后便于指挥反攻部队作战。
  长官部参谋长萧毅肃是原远征军参谋团参谋长,留用于中国远征军任参谋长的,他是何应钦系统的人。不知为什么,何应钦的死对头陈诚居然没有把萧毅肃“拿掉”?
  何应钦是蒋军中最腐败无能的将领,他掌握一批黄浦将领,如杜聿明、关麟征之流,也在上层掌握大权,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蒋介石也倚重他。这就使下面将领们敢怒不敢言。
  卫立煌首先找萧毅肃谈话。
  萧毅肃一坐下来就说:“卫长官来得好!部下听到下面反映,卫长官来,人人表示欢迎。不像陈辞修,人人都反对。卫长官是常胜将军,陈辞修是有名的常败将军,他要不走,反攻决无好结果。卫长官一来,必然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卫立煌听对方虽是在捧自己,却也是抬一个打一个,再让他说下去,更加无聊,便打断了对方的话:“话不能这样说,兵家胜败乃是常事。抗战以来谁没有打过败仗?我们都清楚,仅在常规兵器上,我们就劣于日寇。我作过统计:以同样两旅制的师来说吧,日寇有:步枪一万零七十四支;轻机枪四百挺;重机枪一百六十三挺;步兵炮四十五门;二十公里战炮八十九门;三十七公里速射炮二十七门;火炮三十六门;掷弹筒四百具。我们一般部队的装备是;步枪四千二百一十二支;手枪四百三十六支;马枪一千四百四十二支;轻机枪二百三十四挺;重机枪七十二挺;步兵炮二十四门;野战炮三十六门。这还不包括我们没有制空权,敌人还有装甲兵器,甚至还有毒气,我们连防毒面具都没有!我们的将士是在以血和肉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寇在拼搏!
  “陈辞修往往是临危受命。拿宜昌失守来说,派他去指挥时,实际上宜昌已经失守了,他去了能稳住阵脚已经很不错了,怎么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他呢?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第一战区时,中条山失守,我人在峨眉山,结果要我负责任!
  “在我们内部,就有一些人造谣生事、幸灾乐祸。抗战时期,一致对外犹欠不及,哪里还能在背后煽阴风点鬼火呢?”
  萧毅肃听卫立煌说起敌我装备,竟然倒背如流,不禁暗暗佩服——的确知己知彼。接着听到的话,似在对他的批评,也不禁脸红耳赤。又辩解说:
  “部下并非人云亦云,陈辞修的作风,太盛气凌人了,他一来就排除异己,换上他的人,搞得人人自危……”
  卫立煌冷冷地抛了一句:“你不还留任参谋长吗?”
  萧毅肃再无话可说了。
  卫立煌说:“对于在缅甸战场的失败,不知你作好总结没有?”
  萧毅肃答道:“缅甸战场的失败,在于史迪威瞎指挥、亚力山大耍阴谋、罗卓英软弱无能……”
  卫立煌又冷冷一问:“参谋团应该负什么责任?杜光亭是远征军副司令长官、主力部队第五军军长,该负什么责任?”
  萧毅肃张口结舌了。
  卫立煌又说:“我并非想追究是谁的责任,也无权追究责任。虽然打了败仗,总结出经验教训,我们今后的反攻,是有借鉴价值的。你是参谋团参谋长,有责任在战后作总结。”
  萧毅肃做过“总结”。那是按蒋军的“惯例”闭门造车而成的,料想拿出来给卫立煌看,必然看出漏洞百出,所以“露丑不如藏拙”,便不接茬了。
  卫立煌见与对方也谈不出什么来,也就草草结束了这次谈话。他又召来宋希濂。
  宋希濂兴冲冲而来,见面敬礼后就高呼:“钧座!听说委座派钧座来,部下兴奋得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呢。”
  老部下对老长官的感情,卫立煌是能够理解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荫国(宋希濂字),我们又能在一起作战,我也很高兴。打仗你还是很行的啊。”
  宋希濂说:“钧座运筹帷幄,部下也五体投地!有钧座来指挥,部下对反攻信心十足了。”
  卫立煌说:“日寇很顽强,不可掉以轻心。”
  宋希濂承认:“是的。诚如钧座所言,部下曾派部队过江袭扰,收效不大。”
  卫立煌说:“你到滇西后,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你当初率第三十六师来到时,适逢日寇要强渡怒江,如果被日寇渡江成功,后果不堪设想啊!后来保山遭到轰炸,尸横遍野,地方官早已逃离,如果不是你出来收拾局面、整顿秩序,至少也要瘟疫泛滥。你搞的干训团也很好嘛,既训练了抗日干部,也收容了当时流落街头的华侨青年,真是做了一件好事。”
  宋希濂被表扬得有些飘飘然,同时也惊讶卫立煌远在成都,怎么会对滇西情况了如指掌?“钧座夸奖了!部下做的是应该做的事。只是没有想到钧座远在成都,怎么会知道得这样清楚?”
  卫立煌笑道:“我不瞎不聋,虽赋闲在家,抗战大事不能不关心。各战场情况,报纸、电台都有报导的。来我家的人,也常谈这方面的情况啊。”又问:“现在干训团的情况如何?”
  宋希濂答道:“陈辞修来后,把干训团接收过去加以扩大。又因为要接收美械装备,他将各级部队长调去干训团,组织起训练班,由美军教官教练,这些军官回部队再教练士兵。”
  卫立煌点点头:“陈辞修这样做很好,省得再让史迪威派些美军去部队,把部队控制起来。据说在印度的驻印军,就被史迪威派进部队的美国军官控制起来了,部队行动必须得到美军联络官同意。这成什么样子!”
  宋希濂点头同意:“是的,陈辞修坚决不同意滇西远征军服从史迪威指挥,是很正确的。”
  卫立煌又问:“现在部队情况如何?”
  宋希濂答道:“各部队都在加强训练,有些从缅甸战场打残了的部队在整补。”
  “士兵情况如何?”卫立煌很关心地问。
  宋希濂答道:“士兵情绪还稳定。就是瘴气蔓延,部队中常有因患瘴气死亡的,造成部队大量减员。”
  卫立煌很注意这件事:“瘴气是什么呢?如何防治?”
  “不清楚。”宋希濂困惑地说,“据说这是滇西山里常见的一种疾病,居民也有患此病的。山区居民在清晨或日落时都不敢出门,就为躲避瘴气。”
  卫立煌说:“居民可以躲,我们的士兵要执行任务,如何能躲?”他决定:“来日我去连队看看。”
  宋希濂忙劝阻:“钧座以金玉之尊,如何能去偏野山区?”
  卫立煌说:“不去看过怎么能查出原因?”又问:“你刚才说那些在缅甸打残了的部队在整补,现在情况如何?”
  宋希濂答道:“在陆续补充新兵。因为一开始各部队长没有实报缺员人数,后来经过点验,才发现缺员好几万人之多,临时抽调,至今没有补充完善。”又幸灾乐祸地说:“说起点验,还闹了个笑话。负责点验第五军的,是当时第五十四军军长黄培我(黄维字)。黄培我这个人钧座大概也知道,是十分认真、一丝不苟的人,第五军在缅甸战场整个打垮了,哪里还经得起点验?杜光亭直告饶,求黄培我手下留情,黄培我板起面孔就是不买账,把杜光亭搞得狼狈不堪。”又接着说:“杜光亭也太想不开了,他要死在野人山,要钱有何用!”
  宋希濂说的是一些部队长不据实上报伤亡数字,以便多报名额“吃空缺”。
  卫立煌恨恨地说:“喝兵血是最恶劣、最没有良心的,杜光亭好无才!”但他不愿多议论。“啊,荫国,过几天我要去各部队看看,你作些准备吧。”
  宋希濂说:“随时欢迎钧座去视察。”
  卫立煌见宋希濂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一笑,没有再说什么。老部下了,他知道宋希濂心高气傲,好大喜功,自以为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爱将,凡事都直接捅到蒋介石那里,在福建与第十九路军作战时,他就越级直接与蒋介石联系。卫立煌得知后,曾严厉批评他,他也当面认了错,但看得出是很勉强的。
  次日,又找来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问起部队情况,他说:
  “职部第五十四军是基干部队。第十四师空运到印度接受训练,拨第七十一军三十六师归第五十四军建制。第五十四军毫无问题。但新拨归建制的第五十三军士气低落,各级部队长都很不行,部下正准备给五十三军来一次大换血,使其彻底嫡系化。”
  卫立煌听了皱起了眉,说道:“第五十三军原是东北军。当初张汉卿率三十万东北军入关,西安事变后,东北军陆续被嫡系吃掉,现在就剩下第五十三军两个师还算完整了。无论张汉卿当初搞西安事变对与错,部队是不应承担责任的。
  “现在大敌当前,各部队面临大反攻,作战中还是以了解部队情况的部队长率领为好,这样方能官兵一致。倘若此时如你所说的‘大换血’,必然引起士兵不满,将士如何效命?
  “我们还是以保持原有状态为宜。”
  霍揆彰听了不免一惊。但卫立煌的严厉他是知道的,只得诺诺连声:“是,是,部下谨遵钧命。”
  卫立煌暗想:真不愧为陈辞修的得力干将,又要乘机并吞杂牌了!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动向,无论如何不能让第五十三军吃亏。
  卫立煌决定去各部队视察,他召来萧毅肃:“我决定日内去各部队视察;还要去山区看看连队的情况。因为据说瘴气使部队大量减员,继续查明原因,不根治将影响部队战斗力。你看如何?”
  作为参谋长,随主官行动责无旁贷。萧毅肃一听卫立煌居然要去山区连队视察,其辛苦可想而知。他哪里吃得了这种苦?于是说:
  “部下最近贱体违和,恐不堪辛劳,还望长官见谅不能陪得左右了。”
  卫立煌一笑:“那就留在长官部吧,日常事务烦你代劳了。”
  “长官请放心,部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罢连连向卫立煌鞠躬。
  卫立煌不禁心头泛起一阵恶心!“何应钦的人,都是这样的货色!”不禁想起跟他多年的参谋长郭寄峤:“有他在多好啊!”
  

爱国将领卫立煌/方知今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