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王世泰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王世泰回忆录——陕中战役
王世泰
    1949年4月19日至23日,中共第一野战军前委在澄城县平城召开了第六次扩大会议,传达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由于彭总留山西协助病中的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所以,会议精神是由王震传达的。会议期间,大家认真学习讨论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毛主席在会上的讲话。会议结束时,习仲勋作了总结发言,他提出,南京的解放震撼着整个国民党反动阵营,但胡宗南却不会就此老实一点的。他这个人很顽固,不到黄河不死心。现在他背靠秦岭组成西安的新防线,妄图固守西安,孤注一掷。同时又在秦岭以南准备了退路。狡兔尚有三窟,何况这位上将呢!中央已决定十八、十九兵团由华北入陕。因此我们要抓紧时间进行军事训练,筹备粮草,准备吃大苦、打大仗,解放西安,解放大西北。
  会后,各部队逐级传达了七届二中全会和野战军前委六次扩大会议精神,学习了解放军约法八章和城市政策十五条等文件,掀起了以攻坚、巷战为重点的练兵高潮,使部队的政策水平和军事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千里江防一夜突破,23日,占领国民党首都南京。24日,阎锡山经营了38年的太原宣告解放。接着,杭州、武汉、大同捷报频传。此时胡宗南自知大势已去,一方面将其主力部队开始向西南撤退,以圆蒋介石的残梦;另一方面与青宁二马积极配合,以陕中、陇东为防御重点,目的在于确保西北、屏障西南。截至5月中旬,胡宗南集团所属各部已退至三原至宝鸡一线,三十六军至咸阳,九十军至泾阳,六十五军至乾县,十七军至礼泉,五十七军至永寿,一军至宝鸡,十七军在西安、三原一线,六十九军撤至灞桥、蓝田。
  为了打乱胡宗南的撤退部署,尽可能歼敌于逃往西南之前,粉碎胡马集团的新企图,野司决定发起陕中战役。战役计划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以歼灭三原地区敌军为主要目标。第二步视情况依次夺取咸阳、西安、宝鸡。5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了野司的作战计划,并电示中原局、西北局和野司各首长:“我第一野战军6月间开始举行夺取潼关、西安、宝鸡、汉中、天水及陇南地区之战役,希望我陕南刘金轩部沿汉水向汉中方面行动,最好能直取汉中区域,切断胡宗南向川北的逃路。”5月17日,野司在富平谢村召集师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抓住胡宗南部继续撤退的有利时机,追歼其主力,解放西安。具体作战部署是:以四军向乾县及其以西追击前进,并准备打击二马可能增援之敌;第一军向临平至岐山间,第二军向咸阳,武功,第六军向西安分路追击前进;以第三军为预备队。
  根据野司的部署,我四军立即由铜川、耀县地区出发,以敌五十七军为主要追击目标。半夜到达礼泉,敌人开始撤退,我们跟踪追击。第二天10点左右,在乾县西20余里处,消灭敌两个营,这时我们发现敌五十七军附三十师有逃往凤翔、宝鸡的企图,我向前总发电报,提出请前总派一支部队,在麟游出山口,堵截南逃之敌,以便我军歼灭。前总接到电报后,立即命令一军派一支部队前去堵截敌人。一军军长贺炳炎立即命令第二师前往,抢占了姚家沟东面高地,切断了敌军退路。我命令部队继续穷追猛打,将敌人追至康家河地区姚家沟一带。21日黄昏,将敌军四面包围。我四军和二师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激战通宵,于22日10时前,将该敌全歼于姚家沟地区,俘敌8000余人。23日,我军又歼逃敌二一五师六四三团一营,俘敌700余人。
  在歼灭敌五十七军的同时,一军、二军也分别胜利进抵凤翔、虢镇一线。六军则于5月20日兵临西安城下,在陕西地下党的配合下,西安驻军起义,西安和平解放。5月24日,西安军管会成立,贺龙任主任,贾拓夫、赵寿山、甘泗淇任副主任。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和警备司令部分别成立,贾拓夫任市长,张经武任警备司令员。
  陕中战役歼敌正规军第五十七军和三十师、五十三师、二十二军补训团全部;十七军、三十六军、九十军六十一师各一部,加上沿途地方武装和起义投诚部队歼敌总兵力27346人。其中四军歼敌5319人。这次战役的最大收获是解放了西安。西安是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13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更是国民党1935年以来在西北的反共中心。它的解放,不仅给西北各省国民党军政人员心理上造成了很大压力,促使他们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出路,而且,也使我军解放大西北有了一个可靠的后方基地。
  

王世泰回忆录/王世泰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