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十一章 一切为了战争胜利 第三节 赴苏学习考察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共和国刚刚成立,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国家和经济建设,一切都是陌生的,那个时候只有向苏联学习。1949年12月,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期间向斯大林提出拟派中共组织工作代表团来苏学习党建经验的建议。斯大林同意并指示苏共有关部门准备做好接待工作,“尽量让中国同志多学、多看①”一点。1950年初,中央决定组建“中共组织工作参观团”,赴苏学习访问。 参观团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各中央局组织部以及部分省市党委组织部的负责人组成,张秀山任团长,王甫和王尧山任副团长。马文瑞正在养伤,原没有打算出访,可是西北局派去参加参观团的杨文海、张耀宇到北京后得知参观团还有空缺名额,便打电话建议马文瑞参加。经西北局和中组部批准,马文瑞带病参加,秘书何载同行。 参观团在中组部招待所集训了十几天,其间听取了刘少奇、朱德的讲话和指示。他们一行42人于春节前夕乘火车从北京启程,2月18日由满洲里出境,换乘苏方列车,穿越茫茫的西伯利亚,向莫斯科飞奔。漫长的旅途生活虽有些单调枯燥,但也引起不少同志的兴趣。他们大都是第一次出国,觉得新鲜、好奇。有的贪婪地欣赏窗外的林海雪原,河流村舍;有的饶有兴致地论古道今,谈笑风生;有的兴高采烈地打扑克,自在消遣,车厢里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时马文瑞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展卷阅读,专心思考。他把整个八九天的旅途乘车时间,变成读书学习的好时机。马文瑞的读书学习,绝非“临阵磨枪”的实用主义,而是自参加革命后长期养成的习惯。由于战争年代斗争的残酷和工作的繁忙,留给他潜心读书的机会不多,能够比较系统地、静心地读书除了在延安上抗大、中央党校外,就是这次养伤赴苏参观的机会。他觉得这次出国访问是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党的组织工作者代表团,而且出访的国家是有三十多年共产党执政、建国经验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要亲眼看看这个国家的人民怎样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他要亲身了解在革命胜利后共产党怎样领导国家政权,怎样指导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时期如何开展。他的思想并不轻松,因为这是一次学习理论、学习实践的极好机会,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为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他不顾车祸带来的伤痛,无暇顾及异国他乡的奇山异水,把从西安出发时带来的《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联共党史简明教程》、《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经典著作,大部分重温了一遍。这时他右肩的伤还没有好,右手抬不起来,无法做笔记,只好在重要的地方用左手画个记号以便反复领会。他在列车上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其他团员,都认为他“钻劲大”、“下的功夫深”。时隔四五十年后,当采访那时同行的其他人时,大都对参观访问的具体细节模糊或遗忘,惟对马文瑞在赴苏旅途列车上的刻苦研读记忆犹新。 按照苏方的安排,访问团前两个月是在莫斯科上课听大报告,抽空到当地的机关、工厂访问座谈;后一段主要是参观访问。苏方安排了有名的专家、教授主讲,其知识不可谓不渊博,其水平不能说不高,然而所讲内容大多是苏联的总体情况和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这些多为参观团成员过去从书本上所熟知。马文瑞等希望看到、学到一些具体实在的东西,如怎样在经济建设中整顿发展党的组织,党建工作在和平时期主要抓什么,党对集体农庄和工矿企业如何领导,党政关系的处理、分工等。他建议能够安排较多的实地参观访问,以便获得更多直接的、感性的认识。苏方接受了这个意见,安排了六次与此有关的实地考察。每次这样的考察马文瑞都高度重视,边看边思考,积极提问,力求弄个明白透彻。在参观访问莫斯科,镰刀与锤子冶炼厂、卡利布尔工具厂、三三纺织厂、布加乔夫汽车制造厂、国营百货商场和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参观采棉机制造厂、集体农庄时,马文瑞都通过翻译向主人提出很多问题,比如工厂(或农庄)中党政工团互相协调、领导和从属的关系问题;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机构设置、干部配备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和“一长制”的关系问题;地方党组织和所在工厂党组织的领导关系问题;党员教育和组织生活内容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有些是作为一个党务工作者根据自己国内实际亟须了解的;有些是听了主人介绍后当时感觉弄不明白的。马文瑞多么希望能够得到圆满的解答,然而主人并未使客人十分满意。他们的解答有的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有些未触及问题实质,答非所问。当然,也有不少回答,还是说清楚了一些具体情况。五十年后,马文瑞回忆起那次赴苏访问他提出的问题时说,苏联当时在工厂、学校搞“一长制”,根本不考虑集体领导,完全是个人说了算;他们的地方党组织也不过问所在地区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建设问题,完全是放任自流,各行其是。这些情况我们只是听了、看了,并未学习和采纳。就是现在我们搞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校长)负责制和他们的做法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参观团在莫斯科参观了克里姆林宫、瞻仰了列宁墓,还参观了斯大林格勒战场遗址,参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莫斯科红场大检阅观礼,列席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见到了斯大林、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等苏共中央最高领导人。这些都使马文瑞非常兴奋和感动。尤其是他目睹了心仪已久的列宁遗容,更使他感慨万千。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推翻了沙皇的专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被压迫民族树立了榜样;是列宁不畏强暴,不怕监禁流放,顽强抗争,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鼓舞着自己革命斗争的信心,他的理论滋养抚育着自己成长;是列宁关心、支持帮助中国革命才有今天的新中国。马文瑞把对列宁无限崇敬热爱的心情凝聚在虔诚、圣洁的一个鞠躬之中。他对列宁崇高的敬仰源于他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源于他在中国革命长期实践中的感悟。所以后来苏联解体前后,出现了有人要把列宁遗体迁出红场火化,乃至攻击诬蔑、彻底否定列宁的逆流,马文瑞非常气愤地说,这是背叛行为,是法西斯帝国主义分子想干而干不成的罪恶勾当!在斯大林格勒战场遗址上,虽然当年战火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是战争破坏的痕迹仍到处可见。马文瑞憎恶德国法西斯的凶残和妄想一举占领莫斯科的狼子野心。他深深怀念为保卫红色政权、为保卫斯大林格勒而英勇献身的几十万苏联红军。也深感由于斯大林的正确指挥和苏联红军的英勇抗击,才固守了莫斯科的南大门,取得了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性胜利。尽管后来苏共二十大否定了斯大林,但马文瑞始终认为斯大林功大于过,不失为一个伟大的马列主义者。 在最后一个多月的活动中,参观团参观了苏共中央各主要部委,乌兹别克共和国中央、州、市、区委和基层党委,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党政部门和苏联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②。马文瑞深感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深感中苏友谊的厚重和伟大,也深感世界无产阶级各民族的感情是诚挚的、至高无上的。最使他印象深刻的是苏联全国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不管是机关,还是工矿、农庄,人们劳动建设的热情很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大多数人都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 在整个访问参观过程中,苏方安排了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阿尔洛夫负责全权接待。他对参观团的同志热情友好,关心帮助,参观的日程安排得也比较周到细致,但马文瑞还是感到这位副部长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优越感,对中国同志有点“老大哥对小弟弟”、“老师教学生”、“大国大党”的味道。缺乏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彼此学习、取长补短的气氛。苏方要求参观团全体成员每天必须刮脸,睡觉时要穿睡衣,裤线要坚挺笔直,稍不注意,就遭批评。为了“测试”中国同志的学习效果,他们安排了几次考试。还在参观的旅途列车上,搞突袭式的口试。但无论是笔试还是口试,中共组织工作参观团全体成员的成绩大都很好,使阿尔洛夫等苏方陪同人员感到惊讶。马文瑞是考试成绩更为突出的人员之一,他的答案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论理正确,清晰流畅,往往得到阿尔洛夫的连声称赞“哈罗少!哈罗少!(俄语:好!好!)”这样的好成绩,这样的赞赏,并非一朝一夕偶然而来,是马文瑞几十年来挤时间勤奋读书的结果,是他长期刻苦研讨的结果。 在参观访问中,马文瑞考虑到自己在西北局还兼管监察委员会和工青妇方面的工作,所以每到一地都格外关注这些方面的经验介绍,或对这方面的情况仔细询问。他刨根追底地询问妇女工作的地位,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怎样围绕党的工作中心独立地开展活动等等。他的谦虚谨慎,认真思考,勤学好问,得到苏方陪同人员的赞赏,受到参观团同志的好评。 在苏联访问期间,马文瑞和参观团成员还见到了赴苏参加中苏经济贸易谈判的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外贸部长叶季壮,看望了在苏养病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同志。 6月下旬,参观团圆满完成了学习访问任务,于25日离开苏联国境,辗转回到北京。这时马文瑞的伤病基本痊愈,恢复了健康。来来去去四五个月,机关的工作无不使他牵肠挂肚,家庭孩子也不能不由他百般思念。参观团在北京座谈总结,并向中组部部长彭真(兼北京市市长)汇报了六天,整个工作基本结束。大家归心似箭,马文瑞也做好了回西安的准备。这时,忽然接到团领导的通知,说是已征得中组部的同意,要他执笔起草中共组织工作参观团给中央的报告。他感到很突然,事前并未做这方面的准备。因为参观团既有团长、副团长,还配有秘书长和专职秘书。他作为普通团员,本没有向中央写总结报告的义务。但既然参观团如此信任地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他,一贯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为准则的马文瑞没讲任何条件,痛快地答应了。当时已是7月中旬,他同秘书何载冒着暑热,认真翻阅笔记,结合参观团的工作总结和自己的认识,经过十几天夜以继日的工作,几经修改完善,于8月初成稿。打印后以团长张秀山的名义分别呈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由马文瑞撰写的这个长达九千多字的书面报告,分为联共党的组织机构与任务、干部管理、工作计划与检查执行、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等四个部分。中央领导审阅后,十分称道,对这次访苏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根据参观团的建议,借鉴苏联的经验,中央后来新成立了中央工业工作部、中央交通工作部、中央财贸工作部等几个部,以适应领导经济建设工作的需要。 ① 《组织工作参观团给中央的报告》,中央档案馆档案,卷号378甲。 ② 《组织工作参观团给中央的报告》,中央档案馆档案,卷号378甲。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