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二十三章 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前进 第三节 工业结构的调整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解放前,陕西没有像样的工业。解放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投入巨资,使陕西的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在陕西就有24项。陕西当时的工业建设格局是:国防工业多,民用工业少;大型骨干企业多,中小型企业少;重工业多,轻工业少;生产性建设多,非生产性建设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少。早在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时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德生把这种工业畸形发展状况,比做“骨头多肉少”的问题,提了出来,引起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注。后来,虽经几次调整,尤其是1961年到1963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使“骨头和肉”的关系问题得到了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相反,随着“左”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基建规模越来越大,战线愈来愈长,造成能源、建筑材料供不应求,出现了许多“胡子工程”,勉强投产的,效益也很差。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必需品极度紧张,群众意见很大。 马文瑞到陕西时,工业门类大体上是两大块,一块是纺织工业,另一块就是军工(包括大三线),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 1979年4月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马文瑞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确定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基本方针。5月11日,马文瑞在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的省委工作会议上说,多年来造成的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失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燃料动力工业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劳动就业问题十分严重。中央确定的方针是及时正确的,完全符合我省的实际。他又说,“八字方针”中,关键或者核心是调整,就是要解决各种比例失调的问题,消除经济发展的障碍,创造好条件,以便在调整完以后,能够有个比较好的效益和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上上下下,各条战线,都要把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四化建设上来,扎扎实实地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的安排,首先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当时,全省5万元以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建项目共计有1331个,其中计划外的有393个。计划外的项目还没有清理完,计划内的大中型项目只清理了41个,工作进展缓慢。在11月23日省委召开的地市委书记会议上,马文瑞说,现在大家都承认基建战线长,但又都说自己是短线,不能下,都希望把自己所管理的事业搞得多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财力、物力的可能性讲,不能不停建缓建一批。据统计,要把我省现有在建项目、全部建成,还需要投资14个亿,从近期国家财力状况来看,一个五年计划也拿不下来。许多项目长期不能竣工,欲速则不达,包袱越背越重,这个教训必须记取。所以,只有从全局出发,都按照需要和可能的原则对待问题,基建项目才能得到真正的清理,基建战线才能真正缩短。在谈到今后续建、新建项目的问题时,马文瑞说,一定要讲求实实在在的经济效果,无论哪个部门,哪个战线,讲基本建设成绩,不能单看上了多少项目,投资多少,规模多大,主要要看是否多快好省地形成生产能力,真正扩大了再生产,为四化创造了财富,积累了资金。在马文瑞的重视督促下,降低了基本建设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其中1979年到1981年停建缓建项目162个,仅1981年比1980年就压缩投资7.18亿元,使基本建设一度膨胀的势头得到了控制。 陕西工业内部投资中,“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积累过大,消费过小”的状况,这时不但没有解决,而且仍在发展。如1978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中,重工业占56.4%,而轻工业仅占3.8%;积累在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的比重由上年的33.1%上升到36%;消费所占的比重由上年的66.9%下降到64%。这种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严重地影响着陕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9年9月上旬,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筹备期间,马文瑞对办公室起草文件的同志说,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进行经济建设是统一的,也就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兼顾的原则。但是,我们过去过分强调了建设的一面,而忽视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面,日积月累欠账太多。他曾在年初的全省三级干部会议上颇动感情地说,陕北老区已有四十多年了,还出现讨饭吃的令人痛心的事情,要我们这些党的干部干什么?干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好起来,消灭阶级,消除贫富悬殊,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我们一定要生产、生活一起抓。当然,生活要搞好,生产是前提,可是群众在饿肚子,生产怎么能有积极性? 马文瑞领导陕西省委,坚决执行保农业,保轻工;对重工业着重于整顿、提高、挖潜改造的调整方针。投资比例向轻工业倾斜,同时注意加大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的投资。从1979年到1983年完成投资10.7亿元,轻工业占全省总投资比重从1978年的5.6%上升到1983年的10.1%,几乎增加了一倍,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重也增加了将近一倍。 由于投资比例的调整,轻纺工业发展很快,更新陈旧设备和工艺流程,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织好化纤,多搞出口。同时搞好挖潜改造,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扭转了全省印染生产能力不足,后整理薄弱的状态。二轻工业有十几个行业,三千八百多个品种,产品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二轻产品,保护其健康发展,促进它迅速提高,在生产的指导安排上,强调质量,适销对路,灵活多样;在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产品销售上,恢复了集体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产销结合;在材料来源上,疏通渠道,减少环节。 为了解决市场上自行车供应紧张的问题,1979年10月间,马文瑞专程赴天津与天津市委交涉,请求支援。12月初,天津市委派市经委副主任带领天津自行车厂一批技术骨干来西安,解决了西安自行车厂在生产管理和技术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同时西安自行车厂也派人到天津自行车厂去学习,次年,西安自行车年产量一举达到15万辆,缓解了自行车的供需矛盾。随后3年里,自行车产量增长了3倍多,收音机增长10倍多,电视机增长2.5倍,缝纫机增长20%,手表增长25.2%,化纤布、毛线、纺织品和各类鞋、家具产量分别增长18%~30%以上,满足了城乡人民的需要。恢复和发展了一批名优产品,如标准牌缝纫机、蝴蝶牌手表、骆驼牌搪瓷、西凤酒、金丝猴香烟、丹凤葡萄酒、山丹丹洗衣粉、中华牌肥皂等,都成为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上的热门货。 省委、省政府倡导机电部门利用本省机械、电子等工业设备的优势和闲置的劳力,发展人民需要、市场畅销的产品,例如电表、水表、煤气表、收音机、家用电器等。同时鼓励他们放开眼界,多创门路,积极研制和发展性能先进的新产品,走上国际市场,力争出口创汇。 省委还抓了军工企业的民用品生产。国防工业不归地方管,没有利润可上缴地方财政,而衣食住行用又需地方承担,地方上有的同志认为是“负担”、“有害无益”。1982年4月21日,马文瑞为此专门召集会议讨论,他说,陕西军工企业规模大,门类齐全,科技力量雄厚,设备工艺比较先进,要求地方同志改变观念,重新认识国防工业同地方发展经济的关系;要求军工企业注意生产民用品,每年搞几个亿的产值,逐步发展,在军工企业上级部委的重视和省委的帮助促进下,陕西的军工企业如黄河机器制造厂、长岭机器厂、西北光学仪器厂、兴平柴油机厂等先后生产出黄河牌彩电、冰箱、长岭阿里斯顿冰箱、华山牌照相机、渭阳牌摩托车等市场紧俏商品,其中有的成为国家名牌产品并打入了国际市场。马文瑞还要求国防工业要为发展地方工业、支援农业多做贡献,大中型国防企业要分别同地、县挂钩,帮助县、社发展地方工业,主要是传播技术、培训骨干、更新设备。当然,地、县工业不能躺在国防工业上,更不能无偿平调,要互通有无,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后来,1984年4月19日,新华社《国内动态》960号以《陕西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为题,作了报道。 在调整改革中,省委、省政府鼓励和放手发展城镇集体企业。在1982年4月下旬召开的全省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马文瑞指出,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同志总是轻视集体企业,认为国营企业高人一等。这是一种片面的不正确的观点。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而且要长期并存下去。集体所有制企业因为是直接由劳动者管理,加之“船小好调头”,因此一般地说,不合理的框框套套少一些,官僚主义少一些,平均主义少一些,也易于适应市场需要的变化,去放手发展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所有制企业比全民所有制企业,倒是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各级党委认识到了发展城镇集体企业的重要意义,大胆发展。城镇集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发展很快,解决了大量返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生产填补了很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商品空白。 此外,在调整中还加强了薄弱环节项目建设。增加了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和城市基本设施的投资,缓解了燃料动力与其他工业发展的矛盾,改善了宾馆、医院、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干部职工和城市居民的住宿条件,提高了职工工资等。 经过调整和大量的工作,保证了陕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彻底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骨头多肉少”的老大难问题。据1984年统计,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33.8%,轻工业占38.7%,重工业占27.5%,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省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13亿元,提高到1984年的20亿元。 工业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