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二十三章 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前进 第二节 农业的调整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建国30年来,陕西的农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左”的农业指导思想的影响,农业和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内部各产业结构的比例也严重失调,农业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1978年,陕西粮食平均亩产、人均占有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68年以来,有10年吃调进粮,棉花、油料和其他一些经济作物产量,都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不吃调进粮,马文瑞认为,必须尽快解决群众的吃粮问题。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群众吃不饱,咋能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设,工作重点咋能转移得过来?所以从1979年初开始,他要求各级领导认真贯彻中央的两个农业文件,在全省范围内废止了前几年制定的错误政策,纠正“穷过渡”,退回自留地,发还架子车,把核算单位退回到生产队;按照国家规定,减征公购粮,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尊重和保护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自主权,落实按劳分配的制度。实行了这些使农民农业休养生息的措施,再加上宝鸡峡渠首加闸等修复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农药化肥生产的投入和产出,农业很快恢复了生机。1979年,全省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农业总产值达到38.4亿元,比上年增长8.2%;粮食、油料、猪肉都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粮食总产达到170亿斤左右。农业增产,农民高兴,给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整个经济形势好转。年末,马文瑞高兴地对办公厅同志说,经济形势很快好转,一是贯彻执行了中央两个文件;二是进行了揭批查运动补课,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这些都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在贯彻执行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经济方针的过程中,5月11日,马文瑞在省委工作会议上说,把农业搞上去,把粮食搞上去,是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目标。农业是基础,农村是大头,农业生产搞上去了,一切都好办。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这时,如何实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成为马文瑞对农业发展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少地方不顾自然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单纯地就粮食抓粮食,忽视发展经济作物,忽视发展林牧副渔各业。1978年,在全省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包括大队、生产队的工业企业在内)渔业合计只占15%。就在这次省委工作会议上,马文瑞指出,全省有林地六千七百多万亩,牧业用地面积三千九百多万亩,可供养殖的水面三十九万多亩,不发展林牧副渔业生产,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极大的浪费。而滥砍乱伐,毁林开荒,造成了水土流失,气候反常,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化的状况。忽视牧业,使农业缺乏优质有机肥料,人民缺乏丰富多样的食品。忽视多种经营,堵塞了农业积累资金的重要渠道。这种状况,若不注意改变,势必造成农业生产的衰退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马文瑞说,多种经营必须有个大发展。我省自然资源丰富,山区面积很大,水田也不少,剩余劳动力很多。我们一定要发挥这个优势,在狠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不搞多种经营,农业翻不了身,集体和个人也富不起来。 当年3月至7月,马文瑞先后在关中、陕北、陕南几十个县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向地方党政领导、农业专家、有经验的老农请教,与省农科院、西北农学院及省上农业部门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及专家座谈讨论,广泛听取意见,想方设法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的经营方式,实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逐渐形成了他对农业发展的总体设想。这些设想概括起来就是:在粮食生产上,保持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着眼于种好、管好现有耕地,积极推广基本的增产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把重点放在水地创高产上;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要因地制宜,调整好作物布局,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在农田基本建设上,以建设旱涝保收田为中心,以现有工程设施的配套、改建、加固为主,使灌溉面积在数量上继续增长,在质量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林牧业生产上,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其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工副业生产上,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社队企业,大搞农副产品加工。有水面的地方,应该发展渔业生产,不要使水面闲置和浪费。对城乡人民对水产品的需要,能提供多少算多少,减少水产品的调进。这个总体设想很快得到地市县党委的赞同,并付诸行动。 5月21日马文瑞召集陕北建委有关人员,研究陕北老区的建设问题时提出,各个地区必须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趋利避害,发挥所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使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陕西地域南北狭长,兼有三个气候带的特点,马文瑞认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既不可陈陈相因,又不可千篇一律,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科学实验,把握住因地制宜这个关键。因地制宜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意思。他说,按照三个地域的不同特点,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要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切切实实地把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好,这是全省农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措施,也是对陕南、陕北山区的有力支援。西安等城市郊区,在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搞好蔬菜、肉、禽、蛋、奶等副食品生产,满足城市人民的生活需求,逐步建成副食品基地。陕南山区和宝鸡地区的太白、凤县等秦岭山区,在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的同时,大力发展林牧产品为主的多种经营,建成山货土特产品和药材生产的基地。陕北要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着重搞好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也要根据各县的特点建立各种商品生产基地。 全省各级党委在马文瑞和省委关于调整农业结构比例关系的指示下,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7月23日至30日,马文瑞带着如何实施农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帮助基层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的想法,到阎良、富平、蒲城、韩城、合阳、大荔、渭南等渭北旱原7个县进行调查研究。当了解到渭北旱原缺水缺肥一直困扰当地粮食生产,而油菜、大麻、烤烟、糖料、果树等经济作物却生长良好,产量很高时,马文瑞建议说,你们这里就不要完全受关中经济发展思路的束缚,可以根据你们地区的特点,发挥优势,作好农业结构的调整,这就是因地制宜嘛。当了解到富平县发展奶山羊和乳制品加工业,农户分散喂养,工厂集中加工、销售,形成农工商三结合的模式时,马文瑞极为赞赏,并要当地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他说,要发展养殖业,开办投资少、见效快、盈利大的工厂和加工制作本地原料的各种工厂,实行种、养、加工一条龙。他每到一地便同当地负责人、基层干部和部分劳模广泛交换意见,掌握了大量的关于如何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手资料。 马文瑞每次赴基层调查研究,一般事先不通知地委,不要迎送,不吃特殊饭菜,而是认真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这次更是这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8月31日至9月13日,中共陕西省委农业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省委、省革委会、省级有关各部门和各地市县委书记共二百六十多人参加。会议根据马文瑞关于调整农业结构和稳定发展农业的思想,经过研究讨论,制定并通过了几个主要文件,如《关于落实三年农业调整任务夺取1980年农业全面丰收的意见》、《关于加强山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积极地大踏步地发展社队企业的指示》等文件。9月12日,马文瑞在会上作了题为《坚决执行党中央路线,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讲话,号召各级党委为经济建设努力献计献策,为发展农村经济贡献力量。 如何实施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在这次会议上,马文瑞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农业商品率。针对有些地方对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有畏难情绪,他说,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加强领导,下定决心,真抓实干,是可以较快地搞上去的。他举例说,平利县从1975年开始搞林特产品基地建设,只三年多时间,就新辟茶园6万亩,营造漆林14万亩,松杉用材林3万多亩,植桑、点桐3万多亩,建成茶叶加工厂15个,1978年多种经营收入增长23.5%;户县的社队企业从1975年抓起,三年多时间,企业数增加5倍,产值增长6倍,1978年产值占到公社三级经济的33%;长安县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产值已占到公社三级经济的39%。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只要思路对,选项准确,农业内部的结构比例关系是会发生很大变化的,农村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 全省各级党委认真贯彻执行省委关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一系列指示,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使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得到合理的利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结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日益丰富,基本上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尽管多种经营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例这时还不很高(1980年统计约为18%,不包括社队企业),但活跃了市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进程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时还不可能对农村和农业生产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但通过调整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把粮食生产搞上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深入改革,开了个好头,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1979年12月23日,马文瑞在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