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二十三章 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前进 第四节 加快发展老区建设
《马文瑞传》编写组

  陕北革命老区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和旬邑、淳化、彬县、耀县的部分地方等,共31个县(区),413万人,总面积9.5万平方公里。商洛革命老区包括洛南、商南、丹凤、商州、山阳、镇安、柞水等7个县(市),人口约50万,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中国成立后,老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这些地区大都属于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物质基础薄弱,科技教育落后,所以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相对滞后,老区人民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态。生长在陕北革命老区并长期在那里从事过革命活动的马文瑞,对老区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当他听到和看到老区的发展现状时,内心非常不安。
  早在1978年7月,他还在中央党校任副校长时,就曾向刚任陕西省委第二书记的王任重建议,向中央申请一批专项资金,成立个机构,专管老区扶贫建设。王任重采纳了这个建议。不久,中央决定每年拨出专款支援老区建设,陕西省委成立了陕北建设委员会,王任重兼任主任。马文瑞接任省委第一书记后,也兼任陕北建委的主任,并确定副省长谢怀德为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陕北建委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多年来在扶贫助困,以工代赈,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老区的面貌,做到可持续发展?1979年初,马文瑞慰问陕北老区人民时就指出,不能光靠外部的援助,必须依靠革命老区自身的优势,挖掘潜力,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实力。
  1980年6月,马文瑞主持召开了陕北建委第五次常委扩大会,为开发建设陕北制定了规划纲要,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准。其中大部分内容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的一二十年中,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有些措施还和20年后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相吻合。6月22日,中共陕西省委就陕北农业调整问题召开了常委会议,马文瑞提出:要造林种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退耕还林还草,逐步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编织业、加工业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地下埋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英砂、铝矾土等丰富矿藏,得到开发造福人民;加快交通开发,逐步做到与关中和周边省区的畅通。这些措施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加之以后国家对这个地区的煤、油、气的大规模开发,大量技术、人才和外来资金的注入,带动了利教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现在陕北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这固然有各方面原因,但马文瑞最早提出建立陕北建委和建委的工作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在这次会议上,马文瑞根据老区的地理特点,提出要加强领导,放宽政策。他说,对于那些居住分散,管理水平低,生产落后,社员生活困难的生产队,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他还提议把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沙划给附近社队植树种草,谁造谁有,长期不变;零星小片国有林和天然次生林,可以划给附近社队经营管理和抚育改造,签订合同,收益分成。这对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改变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了促进作用。他要求榆林、延安两地区的造林面积,五年内达到人均5亩;把佳县、清涧、延长等县建成红枣基地,吴旗、志丹等县建成仁用杏基地,洛川、宜君、淳化建成核桃、苹果基地;经济林增加到200万亩,草地达到2000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要求都已实现了,为以后的再造山川秀美工程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快革命老区商洛经济的发展,1981年春,马文瑞开始了商洛之行。商洛,地处陕西省东南部,鄂豫陕三省的交界,山川交错,重峦叠嶂。相传秦楚交兵刘邦由此先于项羽攻入关中;明末李自成潼关南原失败后屯兵于此,养精蓄锐,重振雄风。20世纪30年代红四方面军西征,红三军西进,红二十六军南下,红二十五军长征,红七十四师浴血奋战鄂豫陕,先后有五支红军在商洛转战六年之久,老一辈革命家贺龙、徐向前、刘伯承、刘志丹、程子华、徐海东、李先念、王震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川陕苏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商洛革命老区同陕北革命老区一样,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衣食住行,也经常令马文瑞牵挂。
  4月7日至11日,马文瑞踏上了商洛的土地。时值清明时节,小草嫩绿,山花芬芳,尽管风和日丽,春意盎然,但却没有引起他赏景的兴致。年近古稀的马文瑞怀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装着如何尽快改变老区贫困面貌的沉重心事,走县串乡,调查访问。一方面听取县乡领导的汇报,一方面实地查看农民生活情况。
  几天的调查研究是紧张的,日程安排得很满。他一般是上午听汇报,下午调查访问,有几个晚上也安排会议研究问题,这对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确是精力难支的。但他总是精神饱满地边听、边看、边谈,进行具体详细的指导。
  4月8日,当听完地委负责同志汇报了全区发展多种经营的情况和今后打算后,马文瑞说:商洛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有的地方甚至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你们在“山”字上大作文章是完全正确的。山多是劣势,是困难,同时也是潜力,是希望。“向山要宝,向山要粮,向山要钱”,这个思路是对的。陕南有不同于陕北的优势,雨量较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你们要带领群众修地造田,扩大粮食生产,首先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发展多种经营。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种(植)、养(殖)、加(工)全面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山货土特产如核桃、板栗、茶叶、薯芋、蚕茧、油桐等逐步达到规模生产。马文瑞接着说,50年代毛主席曾批转肯定的商洛“每户种一升核桃”的经验,你们要坚持做下去,核桃是商洛的优势,要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发展养猪、养羊、养牛等畜牧业,增加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生活。马文瑞鼓励地委干部说,按照你们的想法,齐心协力,上下拧成一股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下决心干上几年、十几年,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会提高的,老区的面貌肯定会改变的。
  当地委负责同志谈到打算给社员群众划一些荒山荒地造林,请示马文瑞可否时,马文瑞高兴地答应说:对!应该这样办,不然荒山秃岭摆在那里,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旧的模样。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还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陕南是长江流域,现在不但黄河的水泥沙量大,而且长江的水也不清了,这是关系全局的、子孙后代的大事。
  4月9日,马文瑞来到商县深山的团结大队,党支部书记寇忠义向他汇报农业生产责任制说,现在队上实行的是联产到劳,大家基本上都乐意。马文瑞见他面有难色口齿不爽,便直截了当地问,群众究竟愿意搞联产到劳还是愿搞包产到户?寇忠义说了实话:“多数人要求包产到户。”马文瑞笑着说,中央政策允许在一些偏远、贫穷队,可以搞包产到户,那就搞包产到户嘛,明令允许,不要叫人家偷偷地搞。他又对陪同的地委负责同志说,从商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搞包产到户的是不是少了点?实践证明偏远山区、居住分散的单庄独户搞包产到户能够增产。应向群众讲清楚,这是土地公有私人经营,固定几年不变,以便群众对土地的经营有长远打算。
  马文瑞每到一地都要向群众打问,收成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等,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或遭到意外灾害的农民,他总要向陪同的县、社干部叮咛,要设法给予帮助,解决具体困难问题。当日,在商县下赵塬大队,他上山看了大队林场,高兴地说,队办林场很好,既绿化了山坡保持了水土,又通过抚育采伐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要坚持下去,逐渐扩大规模,带动群众绿化荒山。从山上下来后,他又到几户社员家里去,嘘寒问暖,拉家常,亲切询问每户的人口、劳力、经济收入情况。当看到村里好几户人家正在盖房时,马文瑞高兴地对党支部副书记说,要支持帮助社员盖新房,改善居住条件,解放三十多年了,群众的住宅不能老是破破烂烂的。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尽量不占用农耕地。
  在将离开商洛之时,他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抽时间多读点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学习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工作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叮咛要坚决把“三种人”①清除出各级领导班子,认真解决一些干部脱离群众,搞特殊化方面的突出问题。要加强团结,做好新老干部、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团结,还就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讲了切实可行的意见。
  后来他在陕南山区建设会议上讲话时,勉励商洛及陕南山区的干部要继承和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扎根山区,全心全意为改变老区面貌、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艰苦奋斗。他借用《镇安县志》的一段记载,教育山区干部要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山区人民服务。他说,清朝乾隆年间,这里有个县官名叫聂焘,是湖南人,他的父亲聂继模写信给他,告诫儿子:“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须时时“提醒激发”。要“兴利除害”,勿“偷安藏拙”,勉励儿子做好事,以便民间“沾一事之惠”。聂焘任职八年,奖励垦荒,修筑道路,兴办学堂,为民间办了一些好事,载入县志,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接着说,我们共产党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远大的革命理想,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我们要振奋精神,艰苦创业,和广大山区群众一起,把山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振兴起来。
  ① “三种人”,指在“文化大革命”中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