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回忆录》 二、陕北地下工作波澜 绥德饥民斗争
马文瑞

  1929年陕西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一时米珠薪桂,饿殍避野。但反动军阀官府的苛捐杂税并没有因此减轻,加上地主豪绅乘机大肆敲榨勒索,逼租要账,囤积居奇,高利盘剥,甚至大量兼并土地,使得广大农民群众欲生无路,濒于绝境。这一年,陕北饿死好多人,绥德各区乡老百姓成群结队逃荒。有的过了黄河逃到山西去了,有的“走西口”,跑到了宁夏。在黄土飞扬的道路上,整天都能看到川流不息的难民。一家人,男人担着两只筐子,一头是灶具,一头是娃娃,婆娘跟在后面,蓬头垢面。逃荒者饥号哭叫声不绝于野,其状令人惨不忍睹。这些奔命的饥民说不定什么时候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当时的中共绥德县委书记周发源不负责任。前面已经谈到,本来组织同意他在绥德城里开商店是为了掩护身分,开展工作,他却一个心眼做生意赚钱,无心于党的工作,对于民众的疾苦也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县委的同志对此意见很大,我对他这种行为也很不满,就找县委委员胡永华、冯启民商量,他们也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我们就开始组织灾民“吃大户”,但仍然解决不了饥饿问题。
  不久,共青团陕北特委在米脂城里召开代表会议。刘志丹(时为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代表党特委参加会议。白乐亭同志在米脂县委工作也出席了会议。我在参加会议中,向他俩讲了灾民的困苦情况和绥德县委主要领导人周发源“不务正业”的问题,提议应该想办法组织群众斗争,解救民众走出饥饿的深渊。当时,灾荒已遍及陕北各县,蜂拥的饥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我们党组织能乘这个机会号召他们起来与封建军阀、地主豪绅作斗争,必定应者云集。刘志丹、白乐亭同志都很赞成我的想法,同意组织领导灾民斗争,认为应该组织起来向国民党反动政府要粮、要救济款,然后把经济斗争引向政治斗争,这就是当时情况下革命的重要任务。会后我回到绥德,同胡永华等县委负责同志作了商量,决定组织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灾民进城要救济粮、款的斗争。当下就以党县委和团县委的名义,向全县东西南北中各区发了内部书面通知,要求各区派党团员干部带领农民进城;还印制了传单,用“鸡毛传帖”的办法,迅速传到各区各村。
  1929年7月9日(农历六月初十)清早,绥德各区经过充分动员和准备的四五千农民,背着预备装粮食的口袋,手里提着棍棒,从四面八方朝城里拥来。我们指派绥德师范的党团员白如冰、白寿康、贺晋年、吴志渊、李光白(绥师团委书记)等人,也拢了羊肚子手巾,化装成农民,挤在农民中进行工作;我负责县城指挥。在斗争的人群里,我看见崔田夫同志也来了。他带领南区几百农民,自己也背个准备装粮食的口袋,看见我很亲热地打招呼。马明方是北区的区委书记,也发动农民进城来了。但党的县委书记周发源却没有参加斗争,他怕进城的农民抢他的店铺,慌忙把店门关了。我曾当面批评他是“利令智昏”。大批农民进城的反常现象,很快引起了守城国民党军队的注意,他们把城门关了,我们就鼓动农民打城门,硬把东、西、南、北四门打开。当时城内驻守敌人一个营,营长张建南见状,命令士兵朝天放枪。农民毫不畏惧,像山洪一样冲进城去。满街的人一直拥向县政府,找县长要救济粮、救济款。当时县长正召集城里的绅士们商量对策,一见饥民们冲进了县政府,慌忙跳后墙逃跑了。饥民们发现县长跑了,就冲进大户人家要粮。大家来到城隍庙湾安文钦家,冲进油漆大门,安家人都躲起来了,也找不到粮食。人们的情绪更加激愤,冲进城里西街巷,把一家生产蛋粉的鸡蛋厂抢了。这家加工厂是一个山西资本家开的,把四乡的鸡蛋收来搞成蛋粉远销到天津等地,作为工业原料或食品填加料。厂里雇了100多个工人,主要是童工,厂里的烟洞整天浓烟滚滚。当时有个迷信的说法,说蛋厂敬的是“火神”,因为怕下雨影响蛋粉生产,所以蛋厂老板就经常烧香磕头,祈祷上苍不要下雨,这样就引起了渴望下雨的广大农民的强烈义愤。同时,饥民们认为是鸡蛋厂的大烟洞把老天熏得不下雨,因此便把仇恨集中到鸡蛋厂。饥民们冲进车间,抢蛋粉,砸设备,整整闹火了一天,将蛋厂彻底砸毁了。在砸蛋厂的过程中,有些饥民因饥饿难耐而抢吃蛋粉,结果活活给胀死了。这次打蛋厂并不是原来的计划,而是因为群众没有搞到粮食才去的。驻守绥德的敌营长张建南见农民不散,就偷偷派人出城同躲在城外的县长商量,决定拿出一笔钱发给进城的饥民。我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知道这是敌人的安抚手段,目的是要把饥民斗争平息下去,不利于我们要尽量把经济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上去的斗争目的。我就把各区负责同志召集起来在南关二郎山上开会商量对策。参加会议的有党永亮、李光白、胡永华、崔田夫等人。大家认真地分析了情况,都觉得敌人答应发救济款,参加斗争的饥民得到了实惠,这就算是一个不小的胜利。如果硬要再把斗争引导到政治方面,即进而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当时群众的觉悟状况看,恐怕接受不了,也难以实现。于是决定接受敌人的救济款。当下,张建南派人在城南关搭了个台子,他站在台子上面讲了一通话,然后开始发钱,大家挨个排好队,每人发一块银元,大约四五千人,数额也就很不少了。
  这次绥德饥民斗争,是我们党在陕北领导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斗争,组织严密,斗争的结果也令人满意。这次斗争,使统治者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也不得不屈服于这种力量。

马文瑞回忆录/马文瑞.—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