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文集
|
关于沂蒙山区扶贫工作的情况简报* |
郭洪涛 |
|
|
(一九九一年八月八日) 7月上旬,我到山东省临沂地区考察了扶贫工作情况,简报如下。 临沂地区是沂蒙山区的南部地区,是革命老根据地,人口、面积均占全省的1/8。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原因,这个地区一向经济贫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十多年来,全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很不平衡。全区11个县市中,有7个县(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苍山和临沐)是贫困县,1984年有78万户、288万人的年均收入在150元以下,特别是库区移民的贫困状况十分突出。 1985年以来,在中央和山东省的重点扶持下,经过全区人民的努力,这些贫困县的经济状况有了较大变化:一是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至1990年末,原不通车的村(占1万多个行政村的48%)中,已有99%的村通了车;不通电的村(占总村数的42%)中,已有84%的村通了电;不通广播的村(占总村数的48%)已村村通广播;吃水困难的村(占20%)中,已有82%的村解决了吃水问题。二是贫困户中已有90%以上的人均纯收入超过200元。三是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由1984年的84%上升到95%。 另外,沂蒙山区还有几个贫困县,例如潍坊地区的临朐县、沂源县和济宁地区的泗水县,这两个地区比较富裕,扶贫工作可能做得更好些。 在扶贫工作中,省和地区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积累了好的经验: 一、切实加强领导。省、地、县主要领导人亲自抓,并建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具体规划及有关政策。为加快库区开发建设步伐,在粮油定购、科技教育、资金投放、劳务输出、乡镇企业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从1987年起,全区干部、职工每人每年提取一个月工资额的2%,企业提取销售额的1‰,作为义务资助费,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农业银行专项贷款的贴息,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实行部门扶贫包点责任制,省直部门分工对口扶持贫困县,地区包点扶持贫困村。 二、坚持自力更生、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建立了义务工、基建工制度,每个劳动力每年投工40多个,以及资金投入制度等。 三、实行扶贫与开发相结合,做到“扶持一个点,安排一批人,带动一大片”。比如:沂南县利用扶贫资金对工艺美术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能力,将原来由胶东等地区组织生产的草柳编、刺绣生产,改由这家公司帮助181个贫困村发展草柳编和刺绣生产,当年脱贫。又如:蒙阴县发动贫困户大量养兔,并与畜产公司香港分公司合办工厂,加工兔毛产品出口,既解决了兔毛的收购销售问题,又增加了外汇和利税收入。 四、开展横向联合。省政府决定由济南、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6市对口支援沂蒙山区7个贫困县。到1990年末,签订了经济技术协作项目602项,已经实施475项,新增产值1.6亿多元,利税3000万元,就地安排劳力2.3万人,对脱贫起了很好的作用。 五、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临沂地区重点抓了基层班子的整顿培训,开展农村党支部升级达标和创先进党支部活动,对涣散、软弱班子进行了调整整顿,对缺乏人选的,采取选派机关干部到贫困乡村挂职、任职和招聘有能力的党员跨村承包,以及人才返还等办法来解决。这一措施深得群众拥护,他们说:“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建个好支部。” 临沂地区的扶贫工作还相当艰巨。国家在几年前规定,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为脱贫临界值,现在看来标准低了,至少得300元才能解决温饱问题。到1990年末,全区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的还有41.5万户、149.7万人,需要重点扶持。在全区行政村中,还有50个不通车,698个不通电,1279个自然村、34万人没有解决人畜吃水难题。在已通车、通电、有水吃的乡村中,尚需建设配套工程,提高标准,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半拉子工程比较多,7个贫困县人均水浇田只有0.24亩,解决吃粮问题还有很大难度。库区移民多(有39.7万人),移居地的自然条件很差,巩固已有移民建设成果,稳定发展库区生产,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其严重的是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深度开发资源的能力差,而这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建议山东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投资,建设一些骨干企业,例如玻璃制品工厂、水泥工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等,开发当地的资源。 临沂地委、行署已确定在“八五”时期继续抓好扶贫工作,以稳定地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使其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并加强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加快开发步伐,重点开发林果、畜牧、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融富民富县于一体。在中央和山东省的重点扶持下,再经过几年的努力,沂蒙山区的经济可望有大的发展。 * 本文曾在中央顾问委员会刊物上发表,也抄送中共山东省委。 |
|
郭洪涛文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