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回忆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六、推行经济核算制
郭洪涛著

  推行经济核算是对旧铁路进行生产改革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在服从国家总的经济计划前提下,依靠职工的劳动自觉性和负责精神,做到“运量多、效能高、质量好、工料少、资金小、成本低、利润大,”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并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适当地改善工人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天津铁路管理局是一个有运费收入、有支出的完整的经济核算单位,而铁路分局和厂、段则是不完整的经济核算单位,因为他们无收入,他们干的活都是铁道部规定的单价。为了稳步地推行经济核算制,根据经济核算本身的要求,我们是按三个步骤进行的。
  第一步,实行定额管理制度。
  首先是搞定量、定质、定工、定料和定资这“五定”工作。
  定量:运输任务是根据国家所给任务确定的;其他业务部门的任务,都是根据运输任务的需要计算出来的。
  定质:由于铁路业务部门复杂,生产种类繁多,质量规格的差异,不易达到整齐划一。但是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一切生产品,都必须合乎一定的标准,不允许偷工减料或者不惜费工费料地来提高质量。
  定工:从开始以工时的奋斗目标,进到了经验统计定额,然后再进到技术查定定额。这种由粗糙的目标,进到以实际做到的工时,再加上经验估计可能达到的目标,制定了经验统计定额,这一段过程是必要的,因为它比开始的奋斗目标前进了一步。没有这一步就迈不到查定技术定额。查定技术定额是对产品工时及工作日工时进行有系统的调查分析,它可以积极提出改进工时消费,消灭工时浪费和损失的办法。因此,这种技术定额一旦被我们掌握,就应该代替那种比较落后的经验统计定额。这个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开初查定技术定额时,重点在寻找劳动组织、生产组织和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工时浪费,接着又从推进先进工作方法和改进技术的基础上查定工时。这个技术查定工作是分两个步骤进行的:1950—1951年,是在前一年粗糙的基础上查定的;1952年开始在后一种基础上进行查定。
  定料:由统计定额进到材料消耗的查定定额。统计定额是根据以往的材料实际消耗的统计数目而制定的;查定定额则是通过材料消耗的实际,发现材料消耗上的浪费,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节省用料的办法,经过周密的有系统的调查后而制定的。经验统计定额比没有材料消耗定额要好,而材料查定定额比经验统计定额更前进了一步。在我们查定材料定额的过程中,曾经发现镟削量过大的“万能料”,这种荒料,既浪费原料又浪费镟削工时;又曾发现部分有色金属的铸件,完全可以用铸铁代替,以节省有色金属。另外,发现了不少利用旧废料的各种办法,如嵌补枕木、焊补道岔、接焊大小机车烟管等,节省了不少材料,这在实行经验统计定额时是难以发现的。
  定资:我们按照中央清理资产核定资金的规定,结合铁路企业的具体实际,首先清理流动资金,核定流动资金;然后清理固定资产,核定固定资金。清理流动资产中首先弄清家底,鉴定流动资产新、旧、废的程度,给予作价,然后根据生产任务和各种流动资产的消耗标准,计算出所需流动资产,再根据供应情况,规定各种流动资产的储备天数,由此算出全部所需的流动资金。天津铁路管理局1951年9月清理流动资金结果,全局共有7915.84亿元(指旧币,下同),而定量仅需2674.22亿元,积压竟达5241。62亿元,超过2倍多,这对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在清理固定资产核定固定资金中,先弄清全部固定资产,建立和健全各种固定资产的履历簿(即技术台账),再分别鉴定它们的磨损和寿命,根据国家规定的单价来估价和确定折旧率。截至1951年底,全局固定资产除去损耗部分已提折旧准备金外,现值仍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其中绝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是需要的。流动资金的核定,一般以一年为期;固定资产的清查,一般以五年一次为宜。
  我们进行定额管理的实践,获得了两个重要的经验:
  第一,定额管理是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前提,也是计划管理的基础。没有定额便没有计划管理,也没有完成任务与衡量工作优劣的尺度,同时也影响计件工资的推行。
  第二,定额标准必须掌握平均先进定额原则,过高则多数群众办不到,必然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过低便失去督促落后赶先进的进取意义。全国铁路设备的条件是大同小异的,由于设备好坏所引起定额的差别是应该的,至于主观能动作用所影响的定额,则应该是一样的。那种谁先进给谁一个先进标准,谁落后给谁一个落后的标准,这就失去督促落后的作用了。那些运输繁忙线路的养路计划成本,反低于闲淡线路的计划成本,就是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问题很清楚,线路钢轨的磨耗与运量和速度增加倍数的平方成正比例,运量愈多,速度愈高的线路,其养路计划成本应该愈高;反之,运量愈少,速度愈低的线路,养路计划成本则应愈低。这两种做法,都是与平均先进定额的原则相抵触的。  
  当时天津铁路管理局的定额管理,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绝大多数的厂段,实行了经济核算制,进行了查定定额工作,制定了平均先进的各项定额,这种定额,一般地都低于铁道部给我们的定额;二是车务和机务运转部门实行的定额还都是经验统计定额。按照这种经验统计定额给下边分配任务时,就发生畸轻畸重的偏差。
  第二步,实行计划管理制度。
  天津铁路管理局内线路上除了基本建设、编组站、建筑段只有生产计划以外,其他实行了经济核算的厂段,都有生产、劳动、材料、成本和财务等各项计划。此外,管理局还有基本建设及大修两项计划。
  通过我们推行计划管理的实践,获得了以下六项重要经验:
  第一,计划管理是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铁路经营管理的关键问题。有了计划管理,才能克服工作的盲目性,才能保证铁路这样庞大复杂的综合性的企业在各部门之间组织有计划的生产,避免畸多畸少,相互抵触的毛病。同时,有计划管理,才能有力的动员群众,统一意志,未完成并超过计划而奋斗。
  第二,由于全国未正式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那时铁路的计划管理,只能有一定的计划性,不能完完全全地按计划兑现。我们注意到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实际的对完成计划的绝对要求;另一种是搞“闭门造车”的计划,不是偏高便是偏低。
  第三,铁路的计划,更多的带有集中性。由于铁路的生产过程常常不能由一个方面、一个段、站所能单独完成,比如,从满洲里发到广州的货物,就要纵贯南北铁路,才能完成这一生产过程。这样的计划都应该集中在铁道部制定,然后再分配给各管理局。各管理局都有不少这种需要集中计划的运输任务。下级对运输计划的完成不好,一部分责任往往是由于上级规定计划或高或低的过失所造成的。
  第四、技术改进计划必须建立。天津铁路局的成本计划,一般较上年的实绩降低。而要继续降低成本,就必须不断地从改进技术着手,发掘铁路的潜在能力,以减低运输和生产成本。管理局在1952年虽然做了几项以“满载、超轴、500公里运动”为中心的先进工作方法的执行计划,但由于计划不周详,虽有成效,但不显著。
  第五、制定计划时,必须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货源货流,并要经过群众充分的酝酿讨论,变成群众的行动去完成。这样,才能使计划既从客观实际出发,又有群众基础。
  第六、实现计划的基础是日班计划。根据年度计划做出月计划,以月计划为目标做出旬计划和五日计划,然后再做出日计划和班计划,只有依靠日计划和班计划的实现,才能有力地保证五日、旬、月以至年计划的实现。
  当时天津铁路局的计划管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绝大多数的厂段实行了经济核算制,开始逐步实行计划管理,但也还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另一种类型是,还没有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单位,只有生产计划,还没有建立全套的生产财务计划。
  第三步,充实和健全经济核算制。
  我们那时实行的经济核算制,仅仅是初步的,只具备了经济核算的雏形,要充实和健全经济核算制,需要进行下列五项工作:
  第一,建立经济核算单位的独立经营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各经济核算单位的责任心,必须建立在财政上独立制度,建立独立的会计制度。资金节省了,可以在银行存款生息;资金浪费了,可以向银行或其他单位借债,彻底废除供给制性质的经营管理制度。
  第二、建立成本分析制度,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增加资金积累,这是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对于实际成本做有系统的分析,发现成本的高低,从而寻找出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的因素,并巩固这种因素;寻找出企业增高成本和亏损的原因,并克服这种缺点。这样,不仅可以从分析成本过程中获得铁路经营的改善,同时也可以从成本分析中考核计划是否正确,作为改进计划成本的依据。
  为了建立成本分析制度,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准备工作:(一)建立和健全计划管理,搞好成本计划,如无成本计划,也就谈不到成本分析。(二)应制定科学的便于分析成本和能够看出问题的会计科目(如铁道部1952年实行的会计科目)和会计制度。如果一个会计科目包含的内容太笼统,就无法实行成本核算,更谈不到成本分析了。(三)应建立细致的精确的分类统计制度,如果没有这个制度,也无法进行成本分析。比如,一台机车牵引了客车又牵引了货车;一台货物机车,既牵引了长途货物列车,又做调车或小运转作业等,应该分别统计。(四)制定和修改现行的其他制度,使之适合于成本分析。比如,利用废旧料和代用料的单独领料票和统计等。
  如何分析成本?首先从完成计划的实绩,计算出应该上交的金额和应该支付费用同实际支出费用的差额,即为该单位的盈亏数字。然后按照直接工费、直接材料费、燃料费、动力费、车间费和管理费等六项成本因素,按每项产品科类分别寻找出盈亏的原因。一般的原因大体有三类:
  第一类,由于推行先进工作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费,利用旧废料、代用料及其他改进用料与节省机车燃料方法等原因,降低了料费,这是全厂职工努力的最显著的成绩。反之,如果生产组织工作不好,造成许多非生产工时,如停工待料、返工等,就会增加工时浪费;废品率和返工活增加,机车操纵技术和烧煤技术不良等,也会增加材料及燃料费。这些都会影响产品成本的增加。
  第二类,由于产品换修率的增减,以致影响到工料费的增减。这是由产品检修质量如何和使用单位保养状况这两种因素造成的。
  第三类,由于计划定额的偏高偏低,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减。那些运转部门,工作量愈大效能愈高,则成本愈低。反之,则愈高。一般的燃料费及动力费(机车用煤等应计算在直接材料费内),对成本影响不大。车间费和管理费的支出,一部分与工作量的增减和效能的高低成正比例,另一部分则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这两种费用摊入成本的摊提率,则是与工作量的高低成反比例的,即工作量愈大,车间费和管理费成本愈低;反之,则愈高。另外,在分析管理费时,应注意到事故赔偿、基本折旧费及大修折旧费等等的分析,这些费用都是列入管理费项内的。
  第三,建立流动资金活动的分析制度,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实践证明,为了用少量的资金办更多的事,必须认真地进行流动资金活动的分析,从而寻找出流动资金节省或浪费的原因,以便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
  天津铁路局实行流动资金定额管理后,由于普遍不重视,以致造成流动资金新的积压。通过解剖分析的结果,有下列几个原因:(一)制定流动资金定额时,遗漏了一些项目,如机车上拆下来的旧轮箍等。(二)定量时未估计利用呆废料和代用料的定量,全部按新料定量,结果造成新料的积压。(三)应当列入定量外的材料,也算入定量之内,如废料、呆滞料等。(四)把应列入固定资产的工具和配件,列入在流动资金项内。(五)使用时按单件使用,领料时则按成套领的不合理的制度。(六)流动资金定额后,生产任务增减时,没有规定领料的波动系数。(七)厂段定量内的稀有料、贵重料和不常用料,如机车风泵、电机、十字头、连杆等应由材料厂储备,随用随领。这些都是由于管理上的缺陷,造成资金的积压。此外,那种宽打窄用和抢领好料,也是造成资金积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试行小组经济核算制度。建立小组经济核算制,也就是把成本交给工人管理。经过群众自觉地改进生产组织、节省材料和工时,提高产品质量以降低成本。如此,经济核算的工作,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天津车辆段邢生荣小组成本核算的经验在全路各个业务部门试行后,普遍反映这是今后全路努力的方向。小组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根据厂段车间的成本指标制定,应包括下列几点:(一)规定小组的生产数量指标。(二)要保证产品达到部、局或厂段规定的质量标准,并减低或消灭废品率。(三)除规定小组的产品材料消耗的指标及机车检修费用外,还应特别规定一项燃料消耗标准。(四)规定小组产品工时消耗标准。如有特殊需要还可以增加其他指标。这种小组经济核算制度,和厂、段、车间的经济核算制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由群众计算成本的,是群众生产竞赛的一种高级的组织形式,不是一个管理和经营的单位;而后者则是一个经营管理的单位,要对厂段或车间的盈亏负完全责任。前者没有企业奖励基金制度,后者则实行企业基金制度。
  第五,制定新定额。由于先进工作方法的推进,原来的定额已被突破,大多数已经实行了定额管理的厂段应当重新查定。不是普查而是抽查,根据抽查的结果,修正旧定额。车站和机车的运转部门的技术定额还是一种经验统计定额,需要组织较大的力量,进行查定。在查定工时的同时,车站应把站场的设备效能计算出来,其他部门也要把机车和机床的使用效能计算出来,根据生产任务查定需用的数量。
  实践证明,完整的经济核算制,应包括下列7个内容:(一)经过查定,实行科学的定额管理制度,这是经济核算制的前提。(二)编制生产财务计划,实行计划管理制度,这是经济核算制的关键。(三)建立独立经营制度,加强各厂、段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四)实行成本管理,建立成本分析制度,以降低成本,这是经济核算制的目的。(五)实行流动资金的管理,建立流动资金活动的分析制,以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这是经济核算制的重要内容。(六)依靠群众实行小组经济核算,开展群众性的降低成本的运动,这是竞赛运动的高级组织形式。(七)逐步改善职工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实行企业奖励基金制度。
  

郭洪涛回忆录/郭洪涛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