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
第四节 懋师人中圣,春风无不被 |
江来登,孙光贵 |
|
|
徐特立在长沙师范培养了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培养了为数不少的各界精英,例如:许光达、廖沫沙、柳湜、刘英、田汉等,其中以田汉与徐特立的师生交往时间最长。 田汉,生于距离五美30华里的长沙县果园镇田家塅,幼年丧父,经过徐特立精心培养,成为著名的戏剧家、诗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 他从小就听到徐特立的美好名声,知道他是一个关心劳苦大众疾苦的好老师。田汉还在清源庵学堂读书的时候,徐特立前去视察,偶然之间看到了田汉的文章和诗作,很是赞赏。[1]这个小孩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辛亥革命那一年田汉13岁,正在长沙选升学校读书的他报名参加了支援武昌起义的湖南学生军,准备开赴湖北前线去打仗。后来南北议和,清朝末代皇帝有条件退位,当局以为仗暂时打不起来,就把学生军解散了。田汉仅仅当了两个月学生兵就回家了。过年以后,徐特立刚刚创办的长沙县立师范学校实行春季招生,田汉考入长沙县立师范本科第一班,一见到徐校长,双方都很高兴,徐特立对他特别关照。 失去父亲的田汉家境十分艰难:“我母也进城,起先在北门外摆个小茶摊,后来在彭家井替人洗衣,帮助我的零用和抚养两个弟弟。”[2]他酷爱读书却买不起书,只好利用假日每次花一个铜板的门票钱到长沙图书馆看书。家里拿不出这额外的一个铜板,田汉就从早餐的两个铜板中抠出一个来,只吃一个烧饼。中餐是绝对不能吃的,既没有钱,也没有再进图书馆的那一个铜板。所以一进图书馆,就看一整天的书。徐特立知道了,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就把自己的购书折子递给田汉,任他到书店里去选购所需的书籍,购书款就记在折子上,以后由徐特立一次性付款。夏天,长沙蚊子特别多,田汉没钱购买蚊帐,只好硬撑着。徐特立见了,又替他买了蚊帐。 小时候的田汉既聪明又调皮,他看到长沙县立师范新辟阅览室的窗玻璃空着,就和同学们一道随意写点东西贴在上面,学习心得、大小新闻、学校观感、杂文、打油诗,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各人有各人的特色。田汉办的叫《祖鞭报》,报名源自东晋刘琨“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3]之语,这报名就显现出少年田汉就有远大的抱负。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风格思想各异的《晨钟报》、《晚钟报》《訚谭报》,总起来大家取了个名字,美其名曰“窗户报”。田汉邀黄芝冈[4]、曹伯韩[5]、周竹安[6]、张怀[7]等人一起,做了一些打油诗,其中有“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元龙……黄竹村中鸡犬喧”等句子。师生们看了有的忍俊不禁,有的怒发冲冠。首元龙、黄竹村两位先生跑到徐特立那里,说田汉这班人简直无法无天,居然拿校长、先生的名字开涮,要徐特立严加训斥,以禁效尤。徐特立不愠不火,轻轻地说拿名字开玩笑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他先把田汉叫来进行了一些诸如要尊敬师长之类的正面教育,然后鼓励他把聪明才智用到该用的地方。此后,徐特立也像其他人一样,不时挤到人群中间看那些窗户报。有一次他发现一篇嘲讽同学上课如何无精打采,吃饭铃一响如何奋勇当先的杂文,认为颇有新意,切中时弊,短小精悍,便把它抄下来,发表在他主办的《教育周刊》上。由于有徐特立的鼓励,学生们更来劲了,窗户报越办越红火,学生的写作水平越来越高,作品越来越有思想深度。真个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连原来对窗户报侧目而视的首元龙、黄竹村两位老先生也颔首称赞。田汉等人就在这种浓厚的文学氛围中成长,成才。 田汉特别喜欢看戏,他当学生军的时候利用军人看戏不要买票的机会,只要有空就往戏院里跑,看戏可以不睡觉不吃饭。到长沙师范读书,这个兴趣没有变化,徐特立不但不批评他,反而加以鼓励。1913年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到长沙组织文社,演出《热血》《不如归》《猛回头》等新剧,徐特立曾经特地向田汉介绍,鼓励他钻研戏剧。 田汉不负徐特立的栽培与厚望,还是在长沙师范上学期间,就于1912年在《长沙日报》上发表他的处女作《新教子》;1914年与同学合办《青年》杂志,又发表两个剧本。1915年创作戏曲剧本《新桃花扇》,连载于上海《时报》副刊。其中有“爱国志士几多不惜杀身来相劝?又有的为写血书斫断指头尖。”[8]后一句明显隐指徐特立1909年在修业学校断指血书之事。田汉于1916年长沙师范毕业。 毕业以后,徐特立仍旧牵挂着这位得意门生。同样毕业于长沙师范的名人廖沫沙回忆道:“记得创办长沙师范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在“八一”南昌起义后,经上海往苏联时,也曾抽空来看望他在长沙师范的高材生田汉,可见他老人家对田汉是十分器重的。”[9] 从1937年11月到1940年7月,徐特立和田汉以长沙为中心开展抗日救国的工作。在徐特立的指导和支持下,田汉创办了《抗战日报》,徐特立多次在该报发表宣传八路军抗日政策的文章。只要有机会,徐特立对田汉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1938年1月16日,田汉发起召开欢迎茅盾和其他来湘文人的茶话会,徐特立到会并讲话;1月25日,田汉又召开文化界人士关于推进抗战时期文化工作的茶话会,忙得昏天黑地的徐特立依然欣然与会;2月5日,他们师生两与茅盾等43人一同被湖南省抗敌总会聘为宣传委员会委员。[10] 建国后,这位曾经是中国剧坛领袖,梨园盟主的田汉,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徐特立在田汉心中是永恒的丰碑。1947年1月,党中央在延安为徐特立隆重举行70大寿寿庆,远在国统区上海的田汉联合张澜、沈钧儒、郭沫若、沙千里等68位社会名流签名于共赠的大红寿幛之上,该寿幛现为徐特立纪念馆镇馆之宝。他个人另有贺寿诗一首: 懋师人中圣,乃产卑湿地。 二十村学究,三十有大志。 断指争国会,食肉惊民意。 辛亥创长师,艰难尝已备。 始在化龙池,再营泐潭寺。 人才相继出,高风良未坠。 当时及门人,亦有师所弃。 今方假民主,卖身干禄位。 四十赴欧洲,初习横文字。 角逐少年场,发愤忘眠睡。 归来报祖国,革命正火炽。 伤哉桃李花,十中死三四。 一片外婆心,满腹哀时泪。 愤然投烈火,举起人民帜。 仓皇入莫京,风雪炼卓识。 五十学游泳,自谓得奇致。 愈觉生命强,不信有难事。 六十参长征,七十司鼓吹。 但为解放战,不知老将至。 湘徐与皖陶,教育之双瑞。 陶死徐岁老,犹能兼人食。 学生遍天下,春风无不被。 寒极暖亦近,雪深松柏翠。 海上举金尊,共为老人醉[11]。 注释: [1]田汉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第59页。 [2]李辉.田汉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第63页。 [3]祖生,指东晋名将祖逖(266-321),范阳遒县人。祖少与刘琨为友,常闻鸡起舞。磨砺意志。刘闻逖被用,他就有了“常恐祖生先吾著鞭”的说法。 [4]黄芝冈,湖南长沙人。著名的戏曲史和民俗学研究专家。1912-1916年就学于长沙师范,与田汉同班。大革命时曾任《湖南通俗报》和《湖南民报》编辑。1929年在上海参加南国社。不久参加“自由大同盟”,任常委,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任执委。后一直担任大学教授。解放后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编辑处副处长,资料室主任等职。撰写了《中国的水神》《汤显祖编年评传》等书。 [5]曹伯韩,湖南长沙人。1912-1916年就学于长沙师范,毕业后即在长沙师范、长沙女子师范、周南女校等校任教。大革命时期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一直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任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 [6]周竹安,湖南长沙人。与田汉同为长沙师范第一班学生,毕业后曾任长沙师范、长沙女师、周南女校教员。大革命前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曾任驻保加利亚大使。 [7]张怀,湖南长沙人。教育史研究专家、教授。1916年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参加过新民学会,后留学比利时。回国后任教于北京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建国后为北京文史馆馆员。 [8]梁堂华.徐特立与田汉的一生情谊[J].徐特立研究.2008(2):7页。 [9]廖沫沙,谈谈我和田汉的交往[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回忆田汉专辑[Z].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89页。 [10]梁堂华.徐特立与田汉的一生情谊[J].徐特立研究.2008(2):7页。 [11]周树森.《徐特立诗词》.湖南省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2007。 |
|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