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
第三节 用与众不同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
江来登,孙光贵 |
|
|
号召学生抄书读。徐特立在给他们上课时曾经反复强调抄书读的好处。徐特立说:“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因摘抄是经过选择分析。借书也必须摘抄,爱书不如涂抹批判书。站在书外或站在书内。用著书人历史环境读就是站在书外读,钻字句就只是站在书内。”但是,他反对写文章动辄引经据典,一味子曰诗云,他说:“抄袭人家文章,写得通,那是人家通,不是自己通;自己搞的虽不通,但会有通的时候。只安于学人家通,那永远不会通,或者成为教条主义,即是一般称为书呆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就是人格化。”[1] 其中“爱书不如涂抹批判书”的观点就是他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这种方法令一般人难以接受,徐特立和他的学生们却是这样做的。现在湖南图书馆珍藏的徐特立的藏书中,凡徐特立读过的书,无论天头地脚,翻口订口,都被写得密密麻麻的,空白地方不够就加页加纸条。毛泽东是徐特立“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原则的模范执行者,一直到晚年,毛泽东这个习惯还保留着。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由于他有这个读书特点,别人都不敢借书给他读。 教育学生学习以少为主。徐特立一贯用不可贪多务得,贵在有恒的道理教育学生。徐特立自己就是这种学习方法成功的榜样,无论是难学的篆字,还是43岁开始学法文,他都成功了。他在《留法老学生之自述》[2]一文中写道:“中国的旧书,总是选出要紧的用本子抄。我学《说文》,不晓得写篆文,晚上睡不着及走路时用手指在手掌上写来写去。我读《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一年读完,每日读两字。我在修业中学教学生学《说文》部首,要他们每日记一字,做两年学完,他们偏要星期六一日同时学六字,我要他们背写,多半不能写出,正是要一时多学之害。我读书总是以少为主。”他后来教育徐乾学习《联共党史》,也是用这种办法。他写信告诉徐乾:“本书共四百三十页,日读两页,二百一十五日即可读完。”[3] 教育学生“学足三余”。徐特立教育学生除了帮助父母干家务农活以外,要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学习。观音塘徐特立家里办的五美高等小学,屋檐下宽宽的泥巴台阶,是学生课余的数学草稿纸。用树枝写完以后,被同学一踩,第二天又可以用。“学足三余”是私塾启蒙读物之一《幼学》中的一句话。古时候没有整整一年或者难得有整整一天专门读书而不干活的。冬闲可以读书,叫一年之余;晚上为一日之余,雨雪天气为晴天之余。这是徐特立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共同要求,都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但与其他部分教育工作者相比徐特立的不同之处在于以身作则,在于持之以恒。 徐特立在《留法老学生之自述》一文中写道:我十九岁就教蒙童馆,到如今教了二十四年书。日中间总是替学生做事,自己读书要到晚上八九点钟以后,每日只读三点钟书。平日走路、晚上睡觉醒了、天没有明的时候就读书。口袋里常带一本解表,我的代数、几何、三角都是走路时看解表学的。心理学、伦理学都是选出中间的术语,抄成小本子,放在口袋中读熟的。 注释: [1]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三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65、81页。 [2]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一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23页。 [3]戴永增.《在当今一圣人身边》,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2005,第25页。 |
|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