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节 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江来登,孙光贵
    1937年,党中央在延安为徐特立60寿辰举行庆祝大会,毛泽东到会讲话,曾回忆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佩服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1]
  毛泽东于1913年秋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后随学校集体并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在第四师范刚上学不久,学校来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徐特立,也是对毛泽东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并入第一师范以后徐特立主要担任各科教学法和修身课的教学工作,并兼任实习主任。
  毛泽东对徐特立恭敬有加。尹高朝在他写的《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建国之初……一次,毛泽东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上桌前,徐特立谦和地对毛泽东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2]毛泽东现在是一国之主,对自己如此至恭至敬,他不可能跟别人说自己当年如何如何教育毛泽东的。每逢人们提起这个方面,徐特立总是说:“我是毛主席的一日之师,毛主席是我的终身之师。”例如徐乾在《最好的纪念——记徐特立同志》一文中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有人对他的孙女说:‘你爷爷是毛主席的老师。’徐老听了,连忙摆手说:‘快莫这么说,快莫这么说,毛主席是我的老师。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听过我讲的课,我只是他的一日之师,而毛主席则是我终身之师[3]。’”又如董纯才所写《怀念我的一位良师徐特立同志》的文章里有过类似的记载:当董纯才看到毛泽东给徐特立六十大寿贺信真迹时,徐特立说:“此前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书,当过毛主席的先生,那是真的;但是,那不过是一日之师,而毛主席则是我的终身之师。”[4]徐特立从来不以自己是毛泽东的老师自居,不但在言辞方面十分谨慎,在具体行为方面也是十分注意的。徐乾1978年12月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最好的纪念》中叙说了这样一件往事:1947年春天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中央机关大转移。照顾徐特立,让他早走一步。毛泽东来到他的窑洞看望他,问徐特立需要什么东西。徐乾和当时的江青经常在一起,两家来往密切,知道毛泽东家有两个热水瓶,就脱口而出向毛泽东要一个热水瓶。在毛泽东回去拿热水瓶的时候,徐乾平生唯一一次受到了公公最严厉的批评。幸亏毛泽东笑呵呵地拿着热水瓶过来,看到徐乾一脸的泪水就表扬了她,徐特立才没有再说她什么了。对于毛泽东徐特立言行如此谨慎,因此要他自己在他人面前讲述当年如何培养毛泽东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收集徐特立如何培养教育毛泽东的材料实在很难很难。现在两人都已作古多年,极少数知道某些情况的人才零零星星讲到一些。
  徐特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的经验,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习惯,他教育学生也要这样读书。
  有一天下课以后,毛泽东走到正在教师休息室里看书的徐老师身边问:“徐先生,您读书的经验,可以谈一些出来,让我们仿效吗?”徐特立打量着这个在第一师范大名鼎鼎的毛润之同学,说:“润之,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来估计书籍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这样读书,也许进度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懂得透彻。”[5]
  可以说,毛泽东是徐特立学生中“不动笔墨不看书”读书法最积极、最认真、最执着,也是最成功的实践者。在湖南第一师范“湖南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珍藏着毛泽东学生时代唯一一本学习笔记——《讲堂录》,我们只要翻一翻复印件,就可以发现青年毛泽东学思结合的读书特色。还可以看一看毛泽东对《伦理学原理》的批注,毛泽东对这本仅有十万多字的书,用毛笔小楷居然写下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示;再从湖南图书馆“徐特立藏书阅览室”翻阅徐特立看过的任何一本书,两相对比,同样都是密密麻麻的评论和圈圈、点点、杠杠、叉叉,要不是笔迹不同,会误以为同一个人读过的书。这是远观,如果仔细近看,就会发现连批语的用语都大同小异。
  毛泽东从徐特立那里养成的“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直到他登上社会最高层也不曾改变。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保存的他阅读过的大量书籍,随处可以看到他朱墨纷呈的笔迹。
  徐特立的生活俭朴是有口皆碑的。他这种生活作风改变了当时湖南第一师范教师中奢靡之风。有一个图画老师,由于子女很多,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但为了在学校里不丢面子,只好打肿脸充胖子,长期雇了三个轿工。看到徐特立不怕丢面子,每天夹着雨伞,晴天穿着布鞋,雨天穿着油鞋走来上课,他胆子也大了。有一天他对徐特立说:“你不坐轿子,学生仍然很尊重你,今后,我也要学你。”这样一来,第一师范坐轿子来上课的老师越来越少了。[6]
  毛泽东出身农家,即使打肿脸充胖子也不能够与班上那些富家子弟的衣食用度相比。其他老师都派头十足,只有徐特立朴素如农民,毛泽东自然对他产生亲近感。徐特立这种生活作风通过耳濡目染,使原本克勤克俭的毛泽东获益匪浅。后来身为一国之主,仍旧保持着这种优良品质,给广大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
  1949年,毛泽东进京后,他准备接见张澜先生,吩咐卫士张银桥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一件好一点的衣服换换。”李银桥无可奈何地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了,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接着他的话茬开玩笑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张先生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就这样,他穿着补丁衣服见了张澜,又见了沈钧儒、李济深、陈叔通等知名人士,更受到各位民主人士的尊敬。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要历史性地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按照以前的惯例,带上假衣领和假衣袖,套上灰色中山装。这套假领假袖现藏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可见毛泽东节约朴素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特别是1960年,为了和六亿人民共度难关,毛泽东和大家一样,定量用粮,定量用布。他曾经有过一个星期不吃米饭,七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记录。
  关于徐特立断指血书之事,毛泽东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7]1915年徐特立等人编印了揭露袁世凯卖国行为的补充教材《国耻篇》,毛泽东看完后在书上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徐特立与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学生,共同主编了《汤康梁三先生对时局的主张》这本反袁小册子,书中汇集了康有为、梁启超、汤化龙的反袁言论,印出来以后满街散发。后来毛泽东回忆自己和徐先生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情形时,说:“我们是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
  也许有感于徐特立坚定的革命意志,有感于徐特立的高风亮节,有感于徐特立对自己的教育和支持,借徐特立六十华诞之机,毛泽东特地写了一封贺寿信:
  徐老同志: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1927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伏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做了畏葸不前的借口。你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你的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臢臢的东西。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而在有些人却似乎认为纪律只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并不包括在内。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些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当担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此致
  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
  注释:
  [1]徐禹强.万世师表徐特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128页。
  [2]尹高朝.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93页。
  [3]徐禹强.万世师表徐特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122页。
  [4]徐禹强.万世师表徐特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111页。
  [5][7]屈晓军.试论徐特立对毛泽东的影响[J].徐特立研究.2008(2):32页。
  [6]徐禹强.万世师表徐特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127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