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九章 充满艰难凶险斗争的法国留学生活
江来登,孙光贵
    旅欧留学之初很多幼稚的思想后来渐转成熟。徐特立所说留学时期为苦闷时期专指政治思想方面,教育思想为承前进一步充实时期。
  第一节 椅作床铺布作瓦,头为屋柱手为椽
  1919年9月28日,随着长鸣的汽笛,法国载重量为2万4千吨的大货轮“波多斯”号从上海拔锚启航,驶向茫无涯际的大海,驶向西去欧洲大陆的漫漫航程。徐特立站在甲板上,看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此时波涛在前,故国在后,他不像陈子昂空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怀古情怀。徐特立此时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唐僧西天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明知未来有难以预料的数不胜数的困难在等待着他,但他相信,坚心降得魔千丈。徐特立凭栏远眺,临风伫立,意志如钢。
  海上有不测风云,一时间乌云密布,巨浪排空,“天外黑风吹海立”的惊心动魄徐特立并不害怕,但为了避雨,他不得不回到自己的“房间”——椅作床铺布作瓦,头为屋柱手为椽。为了省钱,他们只能够栖身船尾,承水手们的热情帮助,每个人找来一张有靠背的椅子,这既是坐凳,又是睡床,还是临时写字台。上面怎么办,幕天席地,风餐露宿日头晒还可以硬撑着,可是雨雹雷电总得避一避。没有办法,每个人弄来一块帆布。这帆布的作用可大,它身兼数用——烈日下它是阴凉的华盖,下雨天它是挡雨的房顶,半夜寒风来它是保暖的毯子。徐特立裹在帆布里面,只听到狂风刮得呼呼地叫,像一头头猛兽要把它撕掉;暴雨隔着帆布砸下来,打得头皮隐隐作疼。整个人一会儿像顶到了颤巍巍的山巅,倏忽之间又像一下子猛然掉进了万丈深谷。暴风雨中的漫漫长夜一分钟一分钟地熬着,等到雨停,全身也就湿透了,没有一处筋骨不因为长时间苦撑而酸痛。吃的更无从谈起,能够用一小碗西红柿热汤咽下干硬的馒头,算是难得的享受了。
  初次入海,大都晕船,徐特立等人也都逃不过这一关。1920年1月25日徐特立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的“徐懋恂由巴黎致湘学界书”文章中介绍,幸亏船上有几百个法国军人,“我等与之水乳交融,见我晕船,则时时询问”。而且这些人还帮助他们学法语,“见我等学法语,音不合则殷殷启导,同船一月,有如旧交”。
  与徐特立同船去法国勤工俭学的一共有18人,这些人中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后悔,有的埋怨,有的叫苦连天。徐特立以坚毅、冷静的态度对待这一切。在四十多天的海上漂流中,他从来不叫一声苦,不讲一句丧气话。遇到风平浪静的时候,他又谈笑风生,给大家带来旅途的欢乐,一扫同行中的郁闷气氛。徐特立的忍耐、顽强、乐观赢得了每一个旅伴的赞许,使他们感动,使他们鼓舞,使他们一个个都变得乐观起来。
  波多斯号航行到越南南方距离胡志明市(过去一直叫西贡)不远的海面时,轮船不慎突然起火,虽然火被及时扑灭了,但轮船受损严重,不得不在西贡港口抛锚修理。这一停泊就是15天。祸兮福所依,能够到越南观光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徐特立邀了同伴离船上岸,得知西贡有一些华侨学校,于是他们就到这些华侨学校去参观。那些人虽然不知道徐特立是祖国有名的教育家,但来的都是故国亲人,血浓于水,都很热烈地欢迎他们。交谈中发现徐特立是懂教育的行家里手,更是盛情款待。
  有了这次经验,船行至缅甸首都仰光补充给养时,他们又上岸观赏缅甸风光。仰光有一位大学校长见识多,阅历广,获悉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到仰光来了,十分高兴。为了促进学术交流,为了增加学生们的见识,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于是诚恳殷勤地邀请他到该校演讲。盛情难却,徐特立欣然如约。徐特立见解新颖,语言幽默,雅俗共赏的讲话赢得掌声如潮。讲演结束以后,这位校长又请他题词,以为留念。徐特立才思敏捷,即席挥毫楹联一幅:“万里旅居巡市井,百年长计课儿孙。”徐特立的秘书徐乾介绍完这副对联后说,此举成为传颂于缅甸华侨中的美谈。
  事也凑巧,波多斯号航行至地中海的时候,遇到了意大利西西里岛火山爆发。往上看那火光冲天,往下看那岩浆奔涌,徐特立目睹这世人难得一见的大自然奇观,惊喜万分。一边看一边对左右的年轻人说:“别人说我老了,不能出洋留学,倘若我真的不来,就连火山的爆发,怕一辈子不能看到了!”[1]中国过去的读书人所向往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徐特立此时的欣喜不单是因为看到了火山爆发,更重要的是因为饱学地理的他深知到了地中海,目的地法兰西共和国就在眼前。他为自己战胜了海上波涛的颠簸而高兴,为自己战胜了飓风暴雨的袭击而高兴,为自己出国深造的愿望马上要实现而不觉喜行于色。
  然而,同行18人情况并非一样,徐特立从上海到法国,只花了四五十块银元,出国时预备的盘缠还剩了许多。但有一位姓赵的衡阳人,“系某师长之本家,到法携1800元,尚未进学校,即函电交驰,向家庭索款”。[2]最有趣的是萧子升和萧子璋两兄弟,萧子升投靠华法教育会,他租住16元一个月的阔房子,而萧子璋(即后来著名人物萧三)却与勤工俭学的同学一起同艰共苦,像徐特立、王若飞[3]的舅舅黄齐生[4]等一样,租住6元一个月的房子。
  注释:
  [1]陈志明,徐特立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32页。
  [2]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42页。
  [3]王若飞,贵州安顺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革命,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参与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后历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即秘书长,参与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1年回国,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在内蒙古包头因叛徒出卖被捕。在长达5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活中,他坚贞不屈。1937年获释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工委书记,1945年8月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4]黄齐生,即黄禄祥。近代教育家。字齐生、号青石,晚号石公。祖籍江西抚州,后移籍贵州安顺。早年自学商道,并热心开展业余教育工作。多次主持兴办贵州达德学校。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旋发动贵州起义府。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发动了贵州护国起义。1917年率领贵州学生赴日本留学。1919年又率学生赴欧洲勤工俭学,积极支持留欧学生的革命活动。回国后任贵州省视学等职。1929年与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后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和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任职。1937年“七·七”事变后,组织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同年冬赴延安考察。嗣后任云南开蒙垦殖局董事和四川歇马场乡村建设育才学院文史教授。1946年4月8日与叶挺、王若飞、秦邦宪同赴延安时,飞机失事遇难。史称“四八烈士”之一。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