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三 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互动发展

马新发 雷莹


  民族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封建社会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宇宙精神,天下一家的群体主义社会精神,以德为本的伦理主义的人格精神的统一。随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分解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崛起,传统的文化日渐显示其保守性和僵化的缺陷。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一种新的现代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形成了。即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支撑,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革命精神一经形成就开始了同民族精神的互动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革命精神升华民族精神并向其回归的过程。这一过程虽肇始于战争年代,但并不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终止。
  (一)民族精神在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嬗变中得到升华
  民族精神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较为固定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劳作,共同生活,随之产生了相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形成民族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粹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历史越绵延,文化越发展,民族精神就越深沉,越集中,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某一地域中形成的精神,某一时间范围内形成的精神,只能是民族精神的具体显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多年来领导和团结人民所创造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大多是在某一地域或某一时段,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比较统一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这一现象只能用民族精神的发展来解释,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在短的时期,小的地域范围内很快地形成伟大的精神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在井冈山,我们的民族精神只能用井冈山精神来表述;在延安,我们的民族精神只能表现为延安精神,等等。当然,民族精神也因革命精神而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得到了全面的升华。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内容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延伸和拓展,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革命精神的出现及向民族精神的回归,首先使爱国主义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爱国主义在今天绝不是以往阶级社会中的对自己国家的简单热爱和对某一个统治阶级的效忠。今天,爱国主义是忠诚于无产阶级,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是一切中国先进分子的必然道路。也就是说,爱国主义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必然表现在革命精神中,爱祖国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把中国变成一个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爱国主义的这一变化也必然影响到其他四种民族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发展。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直接源泉。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长盛不衰,这在世界民族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原因就在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在经过抗日战争以后,团结统一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直接源泉。团结统一不再是传统上的追求“中华正统”,不再有“华夏”“夷荻”之分,满汉之争。中华各族人民真正平等,有了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那就是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这种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为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各族人民有着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各族人民都把自己看成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团结统一的思想已深入到中华各族儿女的心灵之中,成为他们自觉选择的价值取向。吸收了革命精神的团结统一精神,激发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有力地抵制了外敌入侵,调动了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每个中华儿女的热情和力量,引导每个炎黄子孙投身于祖国统一大业中,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革命精神向民族精神的回归中使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三种民族精神有了新的精神境界,使之不再简单地作为我们的传家宝。爱好和平不再限于中国人民各民族之间、各成员之间,而是广泛到同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甚至突破意识形态的不同,在全世界范围内,同各个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大国,求同存异,和平往来。勤劳勇敢不仅仅是战胜自然灾难,克服困苦环境,更表现在无畏一切反动势力,无畏强权霸权,敢于胜利,敢于驾驭复杂局面,勇担重任,开拓创新,取得胜利的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更是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成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探索、创新、奋斗的基本精神。
  (二) 革命精神在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中得到永生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或专政对象的精神力量,也不会成为非中华民族群体的精神力量。这就说明革命精神是具有无产阶级属性的,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革命精神产生和发展的依据也正是中国无产阶级改造着的中华民族精神,这又决定了革命精神必然也必须回归到民族精神中去。革命精神的产生不是简单地受民族精神孕育的结果,它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要求产生的每一具体的革命精神要重新回归到民族精神的洪流中去。也惟有如此,才能继承和超越此具体的革命精神,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同民族精神继续更深刻的结合,继续产生新的革命精神。如果把革命精神仅看作是战争年代的精神,更甚至是把井冈山精神就看作是井冈山时期的,长征精神仅看作是长征时期的,等等,就是把革命精神静止化。同样,如果把某一革命精神,如西柏坡精神等看作是整个革命精神,更甚至是整个民族精神,也是通过夸大革命精神使其静止化,停止发展。
  实际上,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它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就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民族精神需要不断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丰富和发展自己,革命精神也要反映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没有哪一种革命精神不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又一个革命精神产生的直接源泉,是革命精神得以嬗变的根基。在井冈山能产生革命精神,在延安也能产生革命精神,在中华大地的任何地方,只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精神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解决当时当地的历史任务就能产生革命精神。这就是说,革命精神是必然要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革命精神必然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革命精神自身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民族精神,必然要依赖这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积淀,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革命精神不等同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先进性。革命精神的这些特殊性和先进性只有坚持生长在民族精神的同一内涵上,才能获得自己存在的基础,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保存自己的独特本质。没有了爱国主义精神,没有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传统,仅凭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不能成为全国人民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更不能感召全国人民为了共产主义奋斗不息。
  革命精神是不断发展的,革命精神不断地由民族精神孕育出来,又不断地向着民族精神回归,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抽去了民族精神的革命精神,是难以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精神支柱的,最终也会“过时”、湮灭在历史洪流中。没有了革命精神的民族精神不仅是不完全的,更是难以发展的。传统的民族精神发展模式在清末的时候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是革命精神使民族精神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使其具有了新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民族精神相结合,必须将革命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本身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革命精神将永存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植根于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圣火。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马新发,雷莹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