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不能丢

田改伟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锐利武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克服和战胜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不断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一)坚持批评的武器不能丢,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各种途径变本加厉地加强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颠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地位;在国内,由于经济成分多元化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一些人利用我国在深化改革的时机,不断削弱、攻击、丑化马克思主义,企图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指导我国的改革。有些时候国际和国内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对这些错误思潮进行批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这方面我们党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清醒地看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①他指出,正确的东西是在同错误的东西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②所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分注意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评和斗争,以此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后来由于方法不恰当,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在粉碎“四人帮”和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为了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僵化理解,邓小平支持并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那些“左”的思想进行了认真的批评,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③要提倡百家争鸣,“辩证法嘛,不‘辩’怎么能‘证’呢?经过‘辩’才能‘证’。”④经过真理标准的讨论,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革的进程中,对待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他一再强调:“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⑤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一个时期一些人对错误倾向不敢批评,一批评就有人说打棍子的现象,邓小平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一定要彻底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⑥他强调,解决这种问题,中心的办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理论上的争鸣。“允许宣布资产阶级这一套,不允许共产主义者出来争?现在是共产主义者不出来争。”“既然叫百家争鸣,马克思主义至少算一家嘛”。
  针对当时出现的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多次警告全党要警惕这些错误思潮,他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讲得最多,而且我最坚持。”“自由化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没有什么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自由化,自由化本身就是对我们现行政策、现行制度的对抗,或者叫反对,或者叫修改。”⑦邓小平这些话现在听来还是掷地有声,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坚持不丢批评的武器,对错误思潮敢于斗争,保证了我国改革的正确方向,使我国最终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的冲击,并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二)坚持批评的武器不能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要求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在没有认识客观规律以前,人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着盲目性的,这种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就不免会违背客观规律,行动就会出错误,会干蠢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如此。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对实践中证实错误的东西进行批评和反思。对待错误,“别人批评了要欣然接受,别人不批评,也不能安然无事,也要做自我批评,‘自己骂自己’并真正引以为鉴,从而变得更聪明一些。”⑧认识到不足,在实践中加以改正,这样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中国的民主革命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依然需要这样的精神。正如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的:“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过程,要翻筋斗,碰钉子,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比较,才能够比较主动、比较自由。”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十年探索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持着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而一些建设的失误,特别是一些大的失误,是与在实践中听不得不同意见、听不得批评有关的。虽然如此,党内总是存在着不断努力总结、批评、纠正实践中的错误的积极力量。即使在“文革”期间,这种积极因素也还是始终存在的,并没有完全消失,正是这种力量为结束“文革”、总结“文革”的教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点总结了“左”的指导思想给国家和党带来的深刻教训,在各个领域批评和纠正了长期“左”的错误,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使我们党的中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非常注意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始终关注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批评纠正。改革开放开始不久,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提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经济犯罪现象也逐渐增多。有些人认为这些现象是改革不可避免的,应该听之任之,否则会影响我国的建设。邓小平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有一种议论,说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惩治严重经济犯罪,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种议论是没有道理的。听任资产阶级腐蚀我们的党、干部,把我们的党员、干部改造成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还怎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严重经济犯罪分子进行斗争,正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坚决制止他们在各种领域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的破坏,只有毫不留情地把犯罪活动打下去,我们的建设事业才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顺利前进。”⑩邓小平始终强调,我们改革的前提是社会主义,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我们的改革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就会出现两极分化,那样可以使少数人富裕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都不可能解决。在他晚年,他尤其关注改革中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他敏锐地指出:“我们讲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1)邓小平批评过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和危险倾向,不少至今依然存在。
  (三)批评的武器不能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我们党能够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首先,党的性质本身要求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根本利益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其追求的事业是伟大的、正义的。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可以经常检查、审视自己方针、政策是否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吗?”(12)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群众敢于说真话,只有善于倾听群众的批评、意见,党才能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才能落到实处。毛泽东曾经指出:党“要让群众讲话,让群众批评,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道理?犯了错误,就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人家讲”(13)。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是善于总结群众的意见和经验,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开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其次,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还是发扬党内民主,保持党的活力,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不是“一把手”的独断专行。而要发扬党内民主,首先就是要让每个党员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并从制度上来进行保证。“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跟党内民主生活日益不正常有密切的关系。邓小平就总结说,“四人帮”和林彪等的破坏,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他们弄得我们党内同志不敢讲话,尤其不敢讲老实话,弄虚作假”(14)。他提出,一定要打破这种不良的风气,“要改变那种看气候,看风向说活的倾向”(15)。
  只有人人敢讲真话、实话、心里话,真正地发扬民主,才能更好地集中正确的意见,更好地加强党的领导,培养好的党风,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二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纠正错误、提高认识,有利于党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在如何开展正确的批评的问题上,我们党也有非常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批评的武器不能丢,不搞群众运动
  首先,不搞运动是因为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的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工作中的是非问题、正确和错误问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用拳头、不能用咒骂,不能用刀枪,唯一可用的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用民主的方法,不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反对错误倾向之所以出现了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采取了群众运动的方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其次,不搞运动是因为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个长期的、经常的过程。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不会自己退出历史舞台,对这些东西的批评和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邓小平就说在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既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就不能搞运动,方法以教育、引导为主。当然,如果有人搞得我们总是不安宁,也不能排除使用某种专政的手段,使用纪律、法律手段。”(16)另一方面,工作中的是非问题,不正确的方式、方法问题等也不会自动消失,只有长期的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够提高认识,减少错误的东西。
  (二)坚持批评的武器不能丢,领导要勇于带头承担责任
  这方面我们党有着优良的传统。在一些错误和失误面前,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是带头搞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勇于承担责任的典范。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不少的失误。毛泽东首先作了检讨,他说:“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周恩来也作了自我批评,认为“这几年所犯的错误,国务院要负主要责任。”(17)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的时候,邓小平多次强调:“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18)总结1989年的政治风波时,邓小平指出:对于这场风波“我们从未责怪学生、青年,主要问题出在党内,甚至是党内某些高层人物。没有什么理由责怪青年,对青年工作做得太少了”(19)。这种中央领导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展现了共产党员宽广的胸怀,有着巨大的示范作用。
  (三)坚持批评的武器不能丢,就要勇于改正错误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20)不管批评别人还是接受批评,目的都是为了纠正错误。我们党正是在重要的历史关头,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推动了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犯了错误,就严肃地认真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这是一个郑重的政党的标志。邓小平指出:“有错必纠是毛主席历来提倡的。”“勇于纠正错误,这是有自信的表现。”(21)正是有这样的认识,所以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努力纠正那些“左”的错误,同时,警惕右的错误的危险,对“文革”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以后的改革过程中,更是注意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批评,并有错必纠,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给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先进性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是辩证地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典范。他既强调不要在什么问题上都进行无原则的批评与争论,也强调在重大问题上共产党员要勇于开展批评与争论。有些人僵化地看待邓小平思想,认为在什么问题上都不要批评与争论,只要经济发展,可以不问改革的方向如何,不问姓“资”姓“社”,不问姓“公”姓“私”,甚至连对改革反思都不行,认为这是在反对改革,否定改革,否定党制定的基本路线。这其实是与邓小平的思想相违背的。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那些在一切问题上都要问个姓“资”姓“社”,以至于使改革迈不开步伐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后,他接着就说:“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22)可见,邓小平在一些涉及我国改革的根本方向问题的时候是一定要问个姓“资”姓“社”的,是要批评、是要争论的。
  邓小平一再指出:我国的改革,如果“放弃社会主义,中国就要乱,就丧失一切”(23)。因此,我国的改革要“走一步,回头看一下是必要的”(24)。这种回头看就是要认真反思以前的改革,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现在我国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适时推进,就会有回到体制僵化、失去活力的危险,但如果贸然推进,也会有蹈苏联覆辙,造成国变衰、党变色的危险。如何推进改革不断深化,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让不同的观点之间进行争论,对于深化对我国改革的认识很有帮助,但是如果放弃批评的武器、反对争论,只让一种声音说话,甚至给那些批评者扣帽子、打棍子,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那些认为在我国改革中可以不问姓“资”姓“社”,不问姓“公”姓“私”,对改革不能进行反思的人,不仅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放弃了党保持先进性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对于错误熟视无睹,最终只能害了党、害了人民、害了国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④ 《邓小平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0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182页。
  ⑧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1页。
  ⑨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0页。
  ⑩ 《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10页。
  (11) 《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7页。
  (13)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4页。
  (14) 《邓小平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15) 《邓小平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02页。
  (16) 《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3页。
  (17) 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7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19) 《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4-1315页。
  (20)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7页。
  (21) 《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36页。
  (2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72页。
  (23) 《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版,第1316页。
  (24) 《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版,第1359页。
  

延安整风与新时期党的建设/蔡国英,有林主编.—北京:华艺出版社,201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