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章回体小说的新“尝试”——柯蓝的中篇小说话旧

刘建勋


  人们可能不会忘记50年代后期摄制的一部反映上海工人悲壮的革命斗争生活的电影《铁窗烈火》;人们也可能不会忘记这时候出版的全国解放后第一部散文诗集《早霞短笛》,那对在我们古老大地上刚刚出现的社会主义新生活字字珠玑的描述;那时候的一代少年朋友也许更不会忘记儿童文学作品《马戏团的秘密》、《王孝和的故事》等,曾怎样地感动过自己幼小的心灵,打开了自己新视野的门窗。这些作品的作者,就是柯蓝同志。
  柯蓝,在40年代就是陕甘宁边区一位有影响的作者。他既撰写通讯报道,也进行小说创作,还从事通俗文艺活动。发表过一系列作品。作者原籍湖南长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肄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参加了八路军,在山西洪洞115师干部队学习。后随校进入陕甘宁边区。1938年以后,曾入陕北公学和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到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大众工作委员会和边区《群众报》社工作,做过记者和主编。发表过诗歌等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作者遵照党的文艺方针,深入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体验群众生活,努力向民间文艺学习。除撰写通讯报道,创作中、短篇小说外,还与民间艺人韩起祥等一起下乡做文化宣传工作。此外,还进行民歌的收集整理和民间文艺的考察研究。著名的陕北民歌《兰花花》等,就是1946年下乡宣传时在延安金盆区收集的。作者对中国通俗文艺有着比较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柯蓝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开始文学活动,到1949年全国解放,他一直在陕甘宁边区工作。由于他工作出色,于1944年底到1945年初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群英大会上,被评为文艺方面的英雄。作者先后在《解放日报》、《群众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许多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和故事。如《背乌龟的小鬼》、《超蛟》、《战斗的人民》、《拉叫驴的人》、《拦羊老汉救了他》、《热忱的盼望》、《千里眼老二》、《贼娃子偷粪》、《刘汉生的胳膊》等。有许多篇曾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洋铁桶的故事》是作者1944年创作的以晋东南人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全书共40段,约6万5千字。是解放区第一部用章回体写成的作品,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陕甘宁边区文坛上最早出现的一个优秀的中篇。小说最早发表于延安的《边区群众报》,当时的题名是《抗日英雄洋铁桶》。从1944年7月起连载至1945年6月,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基层干部、战士、中小学师生、各地识字组、读报组的普遍欢迎。各地读者纷纷写信,希望“把这个故事编印成一本书,发到群众中去”,拿这个“真情实理”的抗战故事,逐渐去代替农村中流行的封建迷信旧小说。
  故事主人公吴贵,为人刚直,一贯帮助穷人,深受群众爱戴。只是他性情暴躁,说话声音粗重,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洋铁桶”。他有一门绝顶的本领:从小跟他老子在山上打猎,练就了一手好枪法,空中飞鸟,也能在他手下枪响鸟落。1938年日本鬼子占领沁源,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洋铁桶流落他乡。一年后,听说沁源一带来了八路军,成立民兵武装,保卫地方。他立即回到家,要求当兵。八路军发给他一支枪,任命他为民兵小队长。从此,他领导民兵,配合八路军与日寇作战。战斗中不怕困难,英勇善战,机智灵活,百折不挠。还大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争取伪军反正。使抗日队伍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并且开辟了新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武装力量也发展为八路军的一个支队,洋铁桶担任司令员。洋铁桶还在杏花山大摆地雷阵,打死了日本特务头子山本,击毙了特务便衣队长林起生,消算了汉奸头子赵八爷。在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基础上,又组织了武工队。根据地也进一步扩大,解放了沁源周围大片土地,包围了日寇占领的、孤立的沁源县城。广大人民群众心向八路军,热爱八路军,盼望八路军多打胜仗。这样,洋铁桶的威名远扬,更加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作品中也写了人民群众被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伪军杀戮蹂躏的残酷场面,也写到人民群众的牺牲和洋铁桶多次被敌人枪伤。但是小说主要是描写了中国人民怎样以压倒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打击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反动派,直到把他们击败。通篇洋溢着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气氛,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洋铁桶的故事》着力表现了洋铁桶勇敢、刚直、顽强、机智,为群众所拥护和爱戴的抗日英雄的性格。特别是他刚正不阿,大义灭亲的品质,成为获得群众信任的基础,战胜凶恶敌人的前提。在第五段“游击队缺乏粮草,洋铁桶大义灭亲”里有一节这样的描写:
  这天,洋铁桶和李四哥坐在一块大青石板上,正在等着派出去打听粮食的人回来报告消息,忽然在树梢上放哨的马生久跑来说:“有个姓杨的要找队长,说是队长的亲戚。”洋铁桶听了想道:我一家大小都死了,从来就少亲戚来往……待走近一看,那人镶了一口金牙,才认出是他远房舅舅,便连忙招呼他在青石板上坐定,又叫他和李四哥认识了。说起他这个远房舅舅,姓陈名春生……那个陈春生还笑嘻嘻的,两个指头拈着他的八字胡,半吞半吐地说:“早就听说你们一天只能喝到一顿清米汤汤,哎哟,何必受这个罪嘛!”洋铁桶答道:“这也是没办法呀!你知道哪里有粮食吗?”陈春生打了一个大哈哈,笑着说:“你要粮食吗?只要你答应一件事,保险你们有吃有穿,哈哈,还享荣华富贵哩!我就是特意为了这件事来的。”洋铁桶听了高兴地跳了起来,一把抓住陈春生的袖子说:“那你快说呀!”陈春生一看,心想时机到了,就故意放低嗓子说:“只要你们放下枪杆子不干了,大家就可以进城去住,皇军大人还升你的官咧!今天……”陈春生正高高兴兴地说到这里,只听见啪的一声,洋铁桶一个耳光打得陈春生往地上栽。好个洋铁桶,这时暴躁如雷,一跳五尺,竖眉瞪眼地吼:“好他妈的,来劝老子当汉奸了,捆起,把狗日的捆起打了!”吓得陈春生腿一软,跪在地上直打战……一把抱住洋铁桶的腿,哭哭嚎嚎地喊:“看你母亲份上,饶了我的命吧!”洋铁桶把脚一踢,恨上心来,骂道:“咱洋铁桶顶天立地的汉子,要你这忘种的舅舅。”说罢就亲自拿根绳子把他绑在树上审问……忽然人群中一个老太婆出来说:“这家伙我认得呀!带着鬼子在我们庄杀过多少人呵!把我媳妇强奸死了,问起来谁不恨死他,为甚不拿去枪打了!”老太婆正说着,突然背后一个青年人扯着她的衣服说:“老婆婆!你知道什么!这人是队长的舅舅哩!”说罢又对她眨了一眼,这个情景洋铁桶看得明白,心里一横,手起枪响,陈春生的头上有个拳头大的窟窿了……洋铁桶大着嗓子喊:“咱们死也不当汉奸!”随着,大家也雷一样地喊起来了。
  敢做敢为,视死如归的英雄性格,一旦为抗日的爱国热情所点燃,就会焕发出无穷的革命力量。主人公洋铁桶的奇迹,就是在党的教育和八路军的帮助鼓励下创造出来的。作者所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在当时具有生动的普遍的代表性和广泛的教育意义。
  作者曾说,这部小说的创作,是他刚刚开始向民间文艺,向我国古典文学学习的时候,也是他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按照党的文艺方针,初入陕北农村,学习写作通俗文学作品的时候。作者极力想把我们党和人民在进行那种十分艰苦卓绝的斗争时所表现出的英勇、机智反映出来;把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血醒野蛮的统治和残酷的三光政策面前所激发的那种决不屈服的顽强精神表现出来。并且为了表现他们充满胜利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有意识地集中地反映了洋铁桶领导的民兵小队在斗争中的智慧、幽默和斗争艺术。这些都显然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
  作品利用章回体的形式,采用了生动的民间语汇,浅显而简练的叙述,使广大读者易读、易懂、易记、易讲,从而得以广泛流传。不仅在陕甘宁边区,而且在其它抗日根据地,人们把“洋铁桶的故事”改为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宣传和表演。在当时出版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洋铁桶的故事》曾以七种版本在各抗日根据地印行,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小说的创作和出版,对于推动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其它抗日根据地的通俗文艺的创作,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但是,正如作者所说,在当时反映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新内容的作品中,用这种形式仍是一种“尝试”。因为是“尝试”,就不可避免地还会存在一些缺点。例如,结构不太紧凑,个别地方还有些拘泥于旧形式,因而与所表现的新生活之间还有些不太协调的地方。例如第7段“病体未好偷出医院,月色朦胧险些遭灾”中写洋铁桶被自己人错抓的一个场面:
  ……正在这时候,外边跑来一个打火把的说:“队长吩咐好好劝这人,讲了不杀,不讲就叫咱们干了。”那个大汉听了,拿起红缨枪就要戳洋铁桶,却被打火把的拦住,说:“慢点,让我来问问。”洋铁桶见了这种情景,心里不觉一酸,叹了口气,说:“唉,想不到我洋铁桶,今日落得这样下场”。那个打火把的听了,用火把照了一下洋铁桶的脸,吓得赶忙叫把绳子解开,对着洋铁桶就拜,还对旁边的人说。“你们还不快快下拜,这个就是我常对你们说的抗日英雄洋铁桶,今日抓错了,还不快快赔罪。”旁边几个听了大吃一惊,都说:“我们今日有眼不识英雄,请大哥原谅。”说完赶忙丢下武器,一齐趴在地下……
  这样的描写,很容易使人想起旧的古典小说中许多类似的场面。但是,无论如何,《洋铁桶的故事》不愧为陕甘宁边区文艺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品。它的出现,是通俗文艺在表现抗日新内容方面的有益尝试,同时也使通俗文艺较之以前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提高了一步。
  柯蓝于1945年,还在延安发表过另一部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写的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变工生产的故事。耿直朴实的青年农民刘黑三,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在劳动英雄的带动和党组织及县、区、乡干部的领导帮助下,通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村里组织起切实可行的互助变工队。经过了和各种各样的旧思想行为的斗争,使变工队逐步得到巩固,生产得到提高,纺线织布得到发展,群众生活得到改善。他也当上了劳动英雄。此后,他决心继续搞好变工互助,组织大家改良籽种,在村上组织好识字班,搞好全村卫生工作,为使全村人都过上人兴财旺的好日子,建设丰衣足食的边区,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说同《洋铁桶的故事》比较起来,故事情节显得有些单薄,语言也比较平淡些。成就和影响当然也不及《洋铁桶的故事》。但是,由于它是直接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这一重大事件的,1947年就在香港和大连同时出版过,并且翻译到日本和苏联等国,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除上述两部作品以外,柯蓝在这期间还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通俗小说《乌鸦告状》。这篇小说在当时曾像《洋铁桶的故事》一样,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比较生动、紧张而新鲜的:高家村“不正派”的女人高黑女,跟丈夫高德生感情不好,与“常不务正”的乔木匠通奸。他们偷偷模模的不正当行为被高德生发现之后,不但没有改邪归正,反而在一天夜里,用斧子砍死了高德生,把死尸丢在了村后的枯井里。6月天,枯井里散发出腐烂尸体的臭味,招引来成群的乌鸦,在井边呱呱乱叫。这件事引起了锄奸主任王占喜的注意。高德生的尸体被拉上井来了。高黑女和乔木匠立即感到手忙脚乱,心惊肉跳。他们密谋栽赃曾与高黑女有过勾搭的刘拴儿。刘拴儿成了嫌疑犯。乡干部把他绑送到了县上。经过马审判员的详细调查研究,终于得到确凿的证据。高黑女和乔木匠被依法处决了。
  这篇小说,一是揭露了买卖婚姻的罪恶和高、乔二人的奸丑;二是表彰了为民办事的边区司法工作的入情入理。就内容上讲,在当时具有普遍的实际的思想教育意义。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它是一篇很富于民间艺术色彩的成功作品。具有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结构精巧等特点。假若说《洋铁桶的故事》在这方面还多少保留着摸索和模仿的痕迹的话,那么,《乌鸦告状》则表明作者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技巧和风格。当然,这篇小说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譬如人物性格的塑造还不够突出和丰满。但就艺术技巧上讲,还不失为作者这时期作品中较为突出的一篇。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柯蓝是陕甘宁边区最先用章回体形式表现新的生活内容的作者。并且连续写出了为当时陕甘宁边区和其它抗日根据地的广大读者所热烈欢迎、广泛喜爱、从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的几部作品,成绩是很显著的。他对章回体这一旧形式和民间故事传说,曾做过较长期的研究。作者利用旧形式,是为了批判继承,以创造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能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的作品为目的的。通过作者当时这几篇小说的艺术成就,便可以看出来。所以,柯蓝和他的作品在陕甘宁边区文艺运动史上能够比较地引人注目,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延安文艺史论稿/刘建勋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