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虽无田园美,却有泥土香——孙万福、李有源和汪庭有们

刘建勋


  在我国,民歌、民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没有学习文化的条件和机会,失去甚至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再加上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迫害,许许多多的民间诗人、歌手都被湮没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中央苏区时期开始,各革命根据地就产生了大量的红色歌谣。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对群众民间创作的重视,和提倡作家深入群众生活,民间诗人、歌手得到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民歌、民谣的创作也迅速地繁荣起来。
  1943年延安文艺整风以后到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期间,许多文艺工作者都曾对民间诗人、歌手的诗歌和创作经验进行过整理、总结和介绍。其中,农民诗人孙万福,民歌手李有源、汪庭有,练子嘴专家拓开科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孙万福是陇东曲子县的一位劳动英雄,在旧社会受过深重的苦难和折磨,但他有着坚韧的生活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边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穷苦的老百姓翻了身,他的生活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也更加高涨,在生产上创出了优异的成绩。孙万福尽管不识字,但他六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经验,加上乐观主义的性格,善于用丰富多采而又集中凝炼的民间口头语言去总结和概括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斗争和体会,表达一个作为普通劳动生产者对于社会生活的事件和变迁所持的明显的感情和态度。比如:
  半辈子福——务树木,
  眼前的福——压粪土,
  七十二行,庄稼为强;
  一籽落地,万籽归仓。
  劳动英雄,秋夏二令,
  做的大大地干他一场。
  收获罢先完成救国公粮,
  剩余粮吃起来比谁都香。
  这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诗句,表达了翻身农民对于边区在新的民主环境中建立起来的自由幸福新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边区劳动人民响应号召,在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中焕发出来的高昂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快乐心境和对于自己政府无比信赖和拥护的热忱。的确,它是艺术和劳动真正结合的产物。这出自翻身农民之口的诗句,具有与任何封建社会的民歌、民谣及一切文人创作迥然不同的特点。作为农民诗歌,它具体、现实、朴素、真挚,并无外观的所谓“田园美”,而充满了内在的泥土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和方法,为专业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借鉴和学习的榜样。
  孙万福是《高楼万丈平地起》这首著名的陕北民歌的词作者。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孙万福光荣地参加了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聆听了毛泽东《组织起来》的讲话,内心非常激动。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全体与会代表时。他站起来,紧紧地抱住毛泽东同志的肩膀,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帐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你给的。没有你,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从这种对于自己领袖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出发,不久他便唱出了“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解放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样的诗句。后来,经过陕甘宁边区群众在传唱过程中不断加工,就逐渐成为一首完整的陕北民歌。歌词形象生动,比喻真切。表现了解放区人民对党和领袖的热爱,反映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建设边区的高昂斗志和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蓬勃发展的万千气象。歌词朴实中见哲理,淳厚中藏深情,为群众长期咏唱。在另外一首诗中他还唱道:“朱总司令统军养马,劳动英雄积草囤粮。要行兵,先运粮,人强马壮,才能打胜仗!”从一个翻身农民之口,唱出了军队和人民的鱼水关系。表现了边区军民同心同德,协力抗战的爱国主义热情。为边区农民群众所喜爱。
  孙万福诗歌创作的内容大部分是对边区人民翻身生活的歌唱和对党与领袖的赞扬;其次是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生产热情和劳动决心,表达翻身农民誓死保卫边区的雄心壮志;另有一部分则是用诗歌对生产经验的总结。他的诗歌创作,由于是随口讲,带有即兴式的宣传性质,再加上不识字,诗句欠推敲,在一些篇章中,难免有很大程度的散文化和许多重复的句子。但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他的影响很大,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诗人。
  陕北佳县的农民歌手李有源,是《东方红》的最早词作者。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给地主放牛揽羊,在被压迫受剥削的痛苦生活中渡过了32年。13岁时,在外祖母家靠借债上了三个月冬学,识了一些字,后来能看《三国演义》、《水浒》一类历史小说。他从小热爱民间文艺,能拉、会弹、善唱。1929年,陕北大旱,他到山西揽工,学会了一首“揽工人儿难……受的是牛马罪,吃的是猪狗饭”的《揽工歌》。这首歌给他的印象很深,成为他后来创作的“启蒙老师”。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他的家乡实行了减租和土改,他为了表达穷苦百姓当家作主的快乐心情,编了一首歌:
  千年的铁树开了花,
  穷苦人翻身当了家,
  毛主席领导咱闹革命,
  昔日牛马坐天下。
  诗歌用铁树开花比喻几千年封建剥削制度压迫下的贫苦农民得到了翻身解放;通过对昔日当牛做马的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歌颂了党的伟大,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铁树开花”成了此后民歌和诗歌创作中普遍引用的比喻。
  不久,李有源当了乡文书,他经常编歌子,说快板,宣传党的政策。他在劳动和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对党和毛泽东同志无比热爱的感情,早就想编一首表达人民对党和领袖深厚感情的歌曲。1942年初冬的一个早晨,他进城拾粪,走在通往县城的路上。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照耀着黄土高原上的千家万户的时候,他触景生情,心潮翻腾。他想,党和毛泽东主席不正像这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红太阳吗?于是,在他心头蕴酿了好久的歌词,便顺理成章,脱口而出了:
  太阳升,
  东方红。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四句简洁凝炼的词句,情感深厚,语言朴实。以崇高的比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自己领袖无比热爱和崇敬的无产阶级深情。这支歌以后又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如公木等人多次加工整理,增加了二、三两段歌词,成为后来为全国人民所咏唱的《东方红》歌曲。正像李有源自己所说的一样:“《东方红》不能说完全是我一个人创作的。那是许许多多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集体创作的。”然而,在当时《东方红》的确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以后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53年日本“虹之会合唱团”给作者李有源的信中就曾说:“在遥远的日本,能将你的优秀歌曲,作为我们勤劳大众的歌曲来歌唱,这真是我们欣喜非常的事。‘东方红,太阳升’,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歌曲,我们想:这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歌曲……”
  李有源于1943年冬天,还编了有九段歌词的长歌《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即《移民歌》)。由他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领着移民队,从佳县南下延安开荒,走一路唱一路。其中除第一段用了《东方红》的第一段词外,其它八段都是新创作的,如“山川秀,天地平”,“咱们边区满地红”这样的歌词。表现了在党的领导下,边区山河壮丽,生活民主,人民群众朝气蓬勃,五业六畜兴旺发达的景象。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此后,李有源又编了《交公粮》、《打坝歌》等多首歌曲。歌曲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党和人民领袖的英明领导;表达人民群众热爱党,拥护政府的纯真感情;还有一些是歌唱劳动生产和英雄模范,鼓舞群众多生产,多打粮,支援边区建设的。这些歌,都是借助于陕北民歌的曲调唱出来的,往往边唱边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语言简明、凝炼,比喻生动、形象,易唱,易记,为陕甘宁边区群众所喜爱。李有源也被边区人民誉为“人民歌手”。
  陕甘宁边区又一个农民歌手汪庭有,祖籍陕西东南部的商南县。两岁时,全家人逃荒,是父亲把他用讨饭的箩筐挑到了陕北,住在富县羊圈沟。他长大成人后,由于贫病交加,离开了亲人,到处流浪,靠做零工、打短工餬口,受尽了饥饿寒冷和兵荒马乱的煎熬。后来虽然定居马栏川开荒种地、学术工,但生活依然很穷苦。自从八路军来到了他的村庄,他才过上了自由劳动,有吃有穿的生活。汪庭有从小没有上过学,他的文学教育,只不过是在当放羊娃的时候,从比他大的放羊娃们的歌唱中得来的。据他自己说,像《五更送情》、《五更放羊》一类民歌曾给了他最初的启蒙和影响。
  汪庭有是著名民歌《绣金匾》的最早词作者。这首歌原来叫《十绣金匾》,歌唱领袖,歌唱边区,歌唱军民团结,歌唱生产运动,歌唱妇女翻身、改造二流子、南下移民、开办冬学、讲卫生、讲民主、家庭和睦等新生事物。从这“十绣”中间,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于革命领袖,对于革命军队和革命政权,对于革命根据地的深深的爱。正如艾青同志曾经说的:“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写下来的;他的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一串的声音,在自己的脑子里记忆下来的。”①
  汪庭有最有名的歌,还有一支《表顽固》。这支歌按民歌中常用的以月份起头的办法,分十二段来唱,每段要表的事情唱八句,很仔细地叙述了国统区人民在破坏抗日的顽固派分子欺诈压迫下的痛苦,揭露了顽固分子在国统区拉壮丁,修碉堡,强征粮食,打骂民众,一再进攻边区,破坏抗日的罪行。
  汪庭有的歌,长歌居多。比起孙万福、李有源的诗歌,更善于叙说,气魄较宏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往往更注意配合宣传。如在《表顽固》的结尾处,他唱道:
  各位同胞听我讲,
  地方工作要加强。
  打退顽固还不算,
  抗日救国保家乡。
  ……
  高举大旗向前进,
  最后胜利是我们。
  除孙万福、李有源、汪庭有外,子洲的“练子嘴英雄”拓开科也是一个著名的农民诗人。他从16岁起闹秧歌,一直到60多岁,闹了四五十年。旧社会,他受了几十年的磨难。没念过书,不识字。家里只有两垧地。揽工、种地、赶牲口,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从陕北“闹红”起,他就开始编“练子”,是一个很好的民众宣传者。谈到创作体会时,他说:“有人是顺口胡扯,我就是一满根据实情。没有事实我不编。”在他的一生中,一共编过长短练子二三十篇。最著名的有《闹官》、《种棉花》、《禁洋烟》等。所谓“练子嘴”,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快板的一种。它顺口说来,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为陕北群众所欢迎。如拓开科说的《种棉花》,一开头:“初八十八二十八,各位同志听我的话;老百姓而今有办法,毛主席号召种棉花。”这样,很快就围上来很多人。也正是在这种场合,他的作品才得以发表和受到群众的检验。《闹官》是拓开科“练子”中最精彩的篇章。说的是1932年清涧农民反对旧政权压迫的事。这也是一篇“叙事诗”,“也是最受人欢迎的,有气魄,有组织,很完整的一个打通民间的艺术作品。”②
  像孙万福、李有源、汪庭有、拓开科等这样的农民诗人和歌手,都是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以后,人民生活呈现出“丰衣足食”的可喜景象,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进一步变化的基础上涌现的。他们中许多人都是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带头人。他们是陕甘宁边区翻身歌谣的有名作者的代表。另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陕甘宁边区还出现了数以千计的翻身歌谣。其中大量的是在人民群众中长期流传的“无名氏”的作品。
  歌谣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人民群众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这一时期的翻身歌谣有别于历史上的旧民歌,也和革命根据地草创时期的红色歌谣有所不同。它继承了民歌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根据地红色歌谣的战斗风格,是在抗日、民主的新的时代环境中出现,在民族民主革命节节胜利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人民革命的胜利歌,人民翻身的幸福歌。
  翻身歌谣在思想内容上反映最多的,首要的便是对于党和领袖,对人民政府和人民军队的歌唱。如,首先在三边一带流行的《太阳出来满山红》:
  太阳出来满山山红,
  受苦人盼的是毛泽东。
  毛主席好像阳婆婆③,
  照亮了咱们的心窝窝。
  这里,用极其质朴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领袖的热爱。这是一种非常深沉的爱。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情感自然而广泛的流露,是由衷的感激心情的折光。这样的感情,只有身受过重重压迫的人,一旦得到了翻身,才能体会到。正如经过冬天的严寒,才能更加感到太阳的温暖一样。这正是人民首先用太阳比喻自己的领袖和党的原因。像这类出自翻身农民之口的歌谣,在当时相当多。尽管它的出现有先有后,这类“无名氏”的歌唱,应该说是后来许多歌唱党和领袖的诗歌产生的雄厚的群众基础之所在。祖祖辈辈受着封建主义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劳苦大众,一旦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解放,哪怕这仅仅是开始,他们都要以极其诚挚的话语,把这感恩的心情表达出来。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陕甘宁边区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保卫延安战争以后,接着便是西北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人和其他劳动者都获得了解放,见到了光明。翻身歌谣在内容上也更加深刻丰富,形式上更加活泼多样。例如《群众日报》刊登的一首《话当年》:
  说当年,道当年,
  提起当年心痛酸。
  黑云遮太阳,
  有眼不见天。
  在城里,在乡间,
  死的死来冤的冤;
  你缺吃,我少穿,
  失学失业不稀罕。
  蒋胡匪帮统治咱,
  害的咱们好可怜!
  歌谣以极其愤懑的语言表达了对旧社会黑暗统治的揭露和对无恶不作的蒋胡匪帮的血泪控诉。
  然而,在这揭露和控诉的同时,人们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有的歌谣还更进一步揭示了人民不会听信反动派任意宰割的历史规律,表现出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有一首很别致的小诗,题目叫《不相信》:
  不相信,
  时代的潮水会倒流,
  不相信,
  刽子手们的顶门上,
  不挨人民的拳头!
  不相信,
  法西斯的匪徒们不会死亡,
  不相信,
  人民愤怒的子弹,
  穿不透反动派的咽喉……
  接着,诗篇便从人民必然反抗和人民的政权必然在血和火的搏斗中诞生这样的角度,使诗意层层深入。形式别致,内容深刻。表现了人民一旦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和经济上的翻身,思想觉悟也将随之迅速提高的历史事实。
  翻身歌谣在表现解放区人民在政治解放,经济翻身,思想觉悟提高的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例如有一首《报童歌》中唱道:
  天在变,
  人在变,
  报纸变了,
  我也变。
  到如今,
  不一般。
  坏人完了蛋,
  穷人把身翻;
  人民的报纸人爱看,
  销路天天有增添……
  从此有吃穿,
  再不受熬煎,
  组织起来学文化,
  做个人民宣传员。
  另外一首《快上冬学》,是当时流行相当广泛的短小的快板式歌谣。表现了人民群众在经济上一旦翻身,便紧接着强烈要求文化翻身的愿望。说明了“翻身要翻心,识字开脑筋”的深刻道理。歌谣一开始就唱道:“老乡们,仔细听,听我把话说心中:人活在世上不识字,好多事情做不成。”接着,生动地表述了不识字的苦处和识字的好处。最后,用当时农民最容易,也最乐于接受的道理作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现在人民当了家,
  国家主人就是咱。
  国家大事千千万,
  没有文化怎么办?
  老乡们,细思忖,
  快上冬学把字认。
  这首歌谣,内容深刻、集中,语言朗朗上口。从形式上讲,把歌谣与快板相结合;从内容上讲,把群众的思想感情与当时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相结合。成为妇幼皆知的民间流行歌谣之一。
  总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翻身歌谣在陕甘宁边区曾经相当繁荣,民间诗人不断涌现。这是人民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政治上得到解放这一巨大变革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的必然反映。“旧世道劳动人民做牛马,新社会人民翻身坐天下”。从前受尽压迫和侮辱,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有话无处说,有情感无处表达。而在人民政权建立以后,劳动人民取得了政治地位,得到了发言权,有了自己的报纸和杂志。人民群众自己在文化上也获得了提高的机会,他们的创作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文化单位的帮助鼓励。加之人民文艺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进行搜集整理。都为翻身歌谣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翻身歌谣在艺术上总的说来也比较成熟,这是因为它是在富有民间文艺传统的陕北民歌的基础上扩大和发展起来的。而且边区人民长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实践,思想基础和艺术基础都较为良好。陕甘宁边区翻身歌谣,以孙万福、李有源、汪庭有和拓开科们的创作为代表,虽无田园美,却有泥土香。显示出思想内容扎实,艺术风格朴素,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特点。为解放以后群众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①见《解放日报》1944年11月8日。
  ②安波《练子嘴英雄拓老汉》。
  ③阳婆婆,陕北方言,即太阳。
  

延安文艺史论稿/刘建勋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