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学习·实践·普及·提高——忆延安鲁艺戏剧系第三届

王一达


  延安鲁艺戏剧系的第三届,有别于前两届,也不同于以后的第四、五届。第一、二届学习期限都只有三个月,课堂学习较少而演出实践较多,偏重普及。从第四届起,学习期限定为三年,课堂学习多而演出实践少,偏重提高。第三届则是介乎两者之间,期限为一年半,学习与实践并进,普及与提高相联。
  我们第三届戏剧系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在1938年12月和1939年1月入学的,共有34人。在1939年7月,部分同学被调往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后,又有7个新同学插班学习。除被调往敌后根据地的、被派去或要求去国民党统治区的香港的、以及转校或转系学习的以外,一直学到结业的同学只有20人,分配到部队和其他根据地去的3人,其中,留在鲁艺实验剧团、平(京)剧研究团和其他部门的14人,转入第四届戏剧系继续学习的3人。
  第三届戏剧系的基础课和参加全院学习的大课都与前后各届基本相同。前者主要是《戏剧概论》、《导演论》(两课都是张庚讲授)、《剧作法》(王震之讲授);表演(结合排戏、崔嵬、姚时晓、张庚分别导演并讲授)、化妆(崔嵬讲授)、舞台美术(钟敬之讲授)、视唱、练耳(唐荣枚和潘奇讲授)等等;后者主要是:《艺术论》(周扬讲授)、政治理论(徐一新、李华、韩托文、宋侃夫讲授)、哲学(艾思奇讲授)等。文艺方面的大课在前阶段还听过《现实主义》(沙可夫讲授);政治和哲学方面还听过吴亮平、陈伯达等讲授的大课。此外还有选修课,本系同学可以到别的系去听他们的专业课,如许多同学听过周立波讲授的文学、塞克讲授的歌词写作。个别同学还听过音乐、美术等课。除在课堂听教师讲课外,个人自修也占相当比重。鲁艺当时的图书馆很小,藏书不多,但同学们可以读到一些重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书籍、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书籍以及文学、戏剧等名著。
  开学不久,做为表演课,系里就安排了专职教员给学员排了两个独幕话剧。一是《今天》,姚时晓编导,担任此剧主要演员的同学是方深和韩冰;二是《被蹂躏的女性》,崔嵬编导,担任此剧主要演员的同学是任均、王异(我当时的名字)和柳岸。这是我们系的第一次演出实践,尽管并非每个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但初步显示了同学的艺术力量。
  后来,做为“实习”,我们系连续排了几个由同学创作的独幕话剧,有的戏由同学自己导演;有的戏由教员导演。那几个戏是:《回家》,刘因编剧,胡丹沸导演,主要演员是刘镇;《渡口》,严正编剧,主要演员是柳岸和刘镇;《仇货商的儿女》,范景宇编剧,主要演员是王思真(现名覃珍);《可以往来的朋友》,刘因编剧;主要演员是王异;《良民》,刘因编剧,张庚导演,主要演员是王异、柳岸和王仲颖(现名王松声)。通过这几个戏的排演,许多做演员的同学和几位搞编剧的同学都得到了实践。
  最后一个做为表演课,由教员排的戏是日本话剧《婴儿杀害》,姚时晓导演,主要演员是黄药、方深和任均。
  我系的同学还和教职员联合排演过几个独幕话剧,先排的有:《一家人》、《人命贩子》、《顺民》和《红灯》。担任演员的教职员有王震之和崔嵬等,同学担任演员的是谢力鸣和柳岸等。最后排的一个独幕话剧《棋局未终》,姚时晓编剧,张庚导演,担任主要演员的教职员是干学伟和姚时晓,同学担任主要演员的是王异。这种与教职员的联合排演,对我们学员是很好的锻炼。
  对我们锻炼最大的,也最显示全系艺术力量的,是与教职员和别的系同学以及院外个别同志大联合,排演曹禺创作的四幕话剧《日出》。王滨导演,钟敬之舞美设计,担任演员的,教职员有李丽莲(饰陈白露)、干学伟(饰张乔治)、颜一烟(饰顾八奶奶)和田方(饰黑三);美术系同学是刘笑生(现名石天,饰王福升),院外同志是张成中(饰方达生,他后来调来鲁艺实验剧团工作),同学有王异(饰潘月亭),方深(饰李石清)、李郁(饰李太太)、刘镇(饰黄省三)、范景宇(饰胡四)、林白(饰小东西)、韩冰(饰翠喜)、石畅(饰小顺子),林农(饰卖报的哑吧)。舞台工作大部分由我系同学承担。这个大戏在延安的公演,引起了空前轰动,当年的观众,至今难忘,普遍认为是后来几十年在全国各地都没有看到过的精彩演出。当年延安演出的《日出》,除剧本是久负盛誉的名著,王滨的导演非常成功,钟敬之的舞美设计也很成功之外,包括李丽莲和田方在内,全体演员的表演都是相当成功或比较成功的。全剧列名的15个角色中的一大半(9个角色)是由第三届戏剧系同学饰演的,我们为分享了巨大的成功而感到自豪!
  1939年春,我们系曾一度计划做为教学剧目排演《日出》,已经派了角色,但未公布。几个月后,决定改排《雷雨》,并公布了角色分配名单。因为学院接到中央紧急命令,调出相当多的教职学员,派往敌后抗日根据地,我系被调近半,所以没有排成。1940年春,我系重新决定排演《雷雨》。这次是做为表演、导演实习剧目,由本系同学的群众团体“小剧场”主持。戏已排了大半,但因排戏时间少,加上当时由学员自己导演这一名剧,也有些力不从心,直到结业,戏还没有排完,所以演不出,非常遗憾!据目前在京同学回忆,我系两次《雷雨》角色分配的名单大致如下:
  周朴园——(第一次)方深;(第二次)王异。
  繁 漪——(第一次)张铮;(第二次)王思真。
  周 萍——(第一次)洛林;(第二次)展宇。
  周 冲——(第一次)谷军、(第二次)林农。
  鲁 贵——(第一次)王异;(第二次)方深。
  侍 萍——(第一次)李郁;(第二次)黄*(上艹下灼)。
  鲁大海——(第一次)范景宇;(第二次)严正。
  四 凤——(第一次)林青;(第二次)任均。
  (另外个别角色还配有B组演员,如柳岸是饰四风的B组演员等)
  第一次的导演是教员张庚,第二次的导演是学员王异和石畅;指导教员是姚时晓。第二次虽然戏没有排完,因而未能演出,但对同学们又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很大的提高。
  除话剧外,我系同学还兼演过京剧、歌剧、秧歌、舞蹈,并参加过大合唱。
  京剧,最初有任均、石畅和展宇演出了穿现代服装表演的传统戏《鸿鸾禧》,三个分饰金玉奴、金松和莫稽。后来,他们又与专业京剧工作者符律衡(现名阿甲)等合演了也是穿现代服装的《打渔杀家》,任均饰肖桂英,石畅饰教师爷。再后,更多同学参加了与罗合如、任桂林等专业京剧工作者合演,由符律衡编导并主演的京剧现代戏《钱守常》,饰演剧中主要角色的同学是任均和王异。从西安买回来“戏箱”,延安演出了京剧传统戏和新编的历史剧以后,任均、王异、石畅是经常参加的特邀演员,并总是分别饰演女主角和其他主要角色;展宇、刘镇、韩冰等也分别客串过某些戏的次要角色。我系同学当时参加演出过的戏有《法门寺》、《棒打薄情郎》、《群英会》、《古城会》和历史戏《梁红玉》、《陆文龙》、《岳母刺字》。1940年6月,做为本系结业汇报的剧目,全系同学参加了在专业京剧工作者、乐队和舞台工作者协助下,演出了自编、自导、自演的京剧新编历史剧《吴三桂》。此剧由王异、石畅二人编剧并导演;王异饰吴三桂,任均饰陈圆圆,石畅饰多尔衮。尽管编、导、演都并不成功,但从全系来说,敢于排演这么一个京剧大戏,是不能不认为“难能可贵”的。
  我们系同学参加过歌剧《军民进行曲》演出的有柳岸等;参加过扭秧歌的,几乎是全系同学;参加过舞蹈的,有王仲颖、刘镇、王思真、任均等;参加了《生产大合唱》的是一部分同学;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几乎是全系同学,其中值得单提的同学,一个是陶剑心,他参加管弦乐队,操用煤油桶自制的“低音胡”,以代替当时延安没有、无处购买也不会制作的“倍大提琴”;另一个是柳岸,她除参加合唱外,还担任过朗诵。
  如我在此文开头所说,鲁艺戏剧系第三届期限较长,课程较多;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立足于普及,过渡到提高。这是区别于前后各期的很明显的特点。如果问还有什么别的特点,我回答还有:一是重视文化遗产,重视传统艺术,重视民族形式;二是既专学话剧艺术,又兼习其他艺术,基本做到“一专多能”。此外,同学自治,如党支委成员以学员中的党员为主,又如选举全系“大班长”以接替原由领导委任的“区队长”,组织同学自己的群众团体“小剧场”来协助系领导安排课内实习排演和课外自学活动,也都可算是特点,
  以上这些特点给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那就是使我们得到了更切实的、更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长期从事艺术(话剧、京剧、歌剧、电影、以及音乐等等)工作的一些同学在后来分别成了专家、骨干;也使后来改行从事其他(政治、军事、工业、新闻、广播以及医务等等)工作的一些同学都做了相当出色的贡献。
  鲁艺培育了我们;我们终生怀念鲁艺!
  

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