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普及的《兄妹开荒》和提高的《白毛女》——重返延安忆旧

于敏


  1982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40周年。我趁“百花”和“金鸡”“双奖”发奖的机会,回到一别36年的延安。这个抗日圣地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出现在延河之滨。可惜和当年的景观大不一样了。宝塔山,这革命大发展和革命大胜利的象征,原来是十里之外就可以望见的,现已被房屋和街道所遮掩;绿树葱葱的王家坪不见了;清凉山下的万佛洞前也因新修建筑而失去了特色。
  我和一些同志来到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旧址——桥儿沟。天主教堂的尖塔依然耸向天空,当然,破旧多了。当年这教堂是鲁艺的礼堂。我站在礼堂前面,耳边响起了毛主席、周总理和许多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声,眼前出现他们和鲁艺师生一起联欢的情景。教堂左近的大院子是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系的住宿和学习的地方。这里上过课,开过会,纺过线线,堆积过自种自收的谷子,演出过大秧歌、秧歌戏和《白毛女》。1945年的“八·一五”之夜,胜利的欢呼声响遍了远山近谷。也是在这大院里,篝火冲天,狂欢的人群绕火堆飞跑,为首高举火把的是大提琴家、正患肺病的张贞黻。第一次大戏《日出》的排练也正是在这礼堂里和院子里。导演王滨紧锁眉头的苦思,黑三田方带煞气的方步,顾八奶奶颜一烟的忸怩作态,还有饰翠喜的韩冰,饰小东西的林白,饰潘月亭的王异,饰哑吧的林农,饰陈白露的李丽莲……历历如在目前。
  《日出》的演出是轰动一时的,为陕甘宁边区的演剧活动揭开了新的一页。在极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比如,服装、道具等等都是别出心裁拼凑来的,演出的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后来我多次看过《日出》,超过当年演出水平的实在不多。达到当年顾八奶奶、黑三和翠喜水平的实在少见。这可能是我的感受,而艺术欣赏是不排斥偏爱的。
  当时我正在延安新中华报当记者和编辑。《日出》演出以后,我写了一篇不像样的剧评。这篇文字倒成了我进鲁艺的敲门砖。当时,实验剧团刚刚成立。团长田方,副团长王斌(滨),我则滥竽为研究科长,专司剧团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剧团和戏剧系为戏剧部,主任是张庚。再上一层的领导则是鲁艺院部,院长是周扬。
  剧团于1940年到1942年5月之前,演出了不少多幕剧和独幕剧:《带枪的人》、《结婚》、《蠢货》等等。这些演出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1942年开始的整风和当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改变了鲁艺的面貌,也改变了师生们的思想感情。背起背包,深入群众,学习人民的语言,研究民间的音乐、舞蹈和戏曲,于是一个崭新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大秧歌和秧歌剧运动开始了。《兄妹开荒》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而《白毛女》是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高潮。
  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也是在深厚的民族传统土壤上的创新。这创新是以思想感情的飞跃变化为条件,是以学习群众的生活和群众艺术为基础的。客观地说,从《日出》的演出开始的所谓“关门提高”,也还是有收获的,向艺术家们灌输了必要的文艺知识。所以这一时期的新创作是“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模范。可见问题不在于“大、洋、古”本身,而在于站在什么立场,用什么思想感情来对待这“大、洋、古”。由于思想感情的大变化,艺术良心的跳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致了,艺术家的内心要求与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一致了,艺术方向与政治方向也一致了。三个“一致”使文艺的雅俗共赏成为现实,使文艺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得到统一。
  从《日出》的演出到《兄妹开荒》,到《白毛女》的创作,短短5年多的时间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值得回顾和总结。当前文艺界和电影界有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中有许多根本的、原则的问题,在当年,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基本解决了。
  实验剧团的大院现在成为陶器厂,精神财富的产地变成物质财富的产地,倒也颇有意思。实验剧团的石窑洞仍然完好。我和陈荒煤、袁文殊、钟惦棐合拍一影。当年的毛头小伙已变成了白发老叟。我的心,我的思想感情没有老,也永远不会老。
  我们转到石窑后面,登上土坡,隔着溪沟,眺望东山一带。鲁艺院部的石窑和石墙依然如故,但是山上的土窑大半坍塌了。山下依然流着清清的溪水。这里是师生们洗沐的所在,而那清冷的水也为他们灌溉出硕大的、一见要流口水的西红柿。也正是在这溪流两边,走过一双青年男女,歌唱着,谈笑着,憧憬着,后来成为终身伴侣。如今他们也都是儿孙满堂了。
  愈是艰苦的岁月和艰苦的生活,回忆起来愈加隽永和有诗意:以王大化和刘炽的铁锤镰刀为前导的新秧歌长龙,欢舞跳跃,从我的眼前过去了。挑着闪悠悠的花篮,踩着轻盈曼妙步伐的少女队伍过去了。响彻云霄的是李波的歌喉。挑着水罐和饭篮的妹妹于蓝上山来了。前有王昆后有林白的白毛女正激起千万人对日寇和蒋家王朝的仇恨。士兵的枪机一响,陈强差点吓掉了魂。可谁叫你演地主少爷演得那么逼真呢?这些演出到过党中央所在地杨家岭,到过王家坪和枣园,到过延安的近郊和远郊,到处受到热烈欢呼。群众受到鼓舞,也得到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全国解放之后,这些节目也上了城市的广场和舞台。
  实验剧团的历史功绩将会载入史册!
  1987年12月18日
  

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