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鲁艺学习生活片断

胡丹沸


  挚友
  我是1938年底到达延安,入鲁艺第三期专修科戏剧系学习的。开课后一个多月,适逢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入夜,延安北门外,黄土山坡上(鲁艺旧址)从山脚到山顶,那一排排一层层窑洞门窗透出的油灯的光亮好似闪闪繁星。我正站在延水河滩上眺望着我的母校。突然传来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使我振奋地走向那热闹处。
  头扎英雄结的农民们,一个个是那么威武雄壮,有一位手舞着钢绳,绳的两端正飞舞着两团闪灼的火球,蜂拥的人群,随着火球的闪灼,让开了一个圆场,这就是极妙的“打场子”。接着,长长的秧歌队舞入圆场。前进、停顿的节奏那样鲜明;随着舞步起落的歌声是那么高亢、纯朴。下面,便是武术会的表演,刀枪与棍棒齐飞,这全武行的技艺,使得演出达到高潮。随着观众的阵阵赞扬,挥舞的刀枪棍棒的节奏加快,观众的情绪也白热化了,我不禁高声惊叹起来。哪知旁边响起更高的一声赞叹,仔细一看,原来就是一直沉默寡言的同学刘因(刘慕坤)。我仿佛触摸到了这位冷面孔的心,竟然如此滚烫。
  我们在返校途中,不约而同地交谈着经过苏维埃运动,进行了土地革命的陕北农民,是这样的身形矫健,脊梁骨挺得那么坚硬,一扫我们在国统区所见到的农民——面有菜色、愁眉苦脸、卑躬屈膝——的印象。经过这次交谈,我们就成了莫逆之交。
  合作
  在那以后,在同学中和我交谈最多的就是刘因,话题是鲁迅的杂文。我们都酷爱那些投枪和匕首式的政论。
  与日俱增的友谊在加深着。最愉快的还是和刘因以及其他同学们的一次大合作。
  那是1939年春末夏初的时候,我们系有一次排练实习。剧本恰恰是刘因的习作《回家》,由我任导演,刘镇同学主演。这是我们学习《戏剧概论》、《导演论》和《演员论》中的一次理论学习成果的展示,看看我们在实践上是如何运用的。这次实习也是一次艺术民主的尝试,至今还记忆犹新。
  透过刘因的近视眼镜,看见他那双眸的转动,我便知道他是同意我对剧本的分析的,何况他还有时略一点头。剧本写的是游击队的一名侦察员突然回到久别的家乡,在他婶婶的掩护下,完成了任务,就是在这种情景里,展示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态,从而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这是一个精炼的短剧。导演计划征得刘因的同意,就进行准备,因为这准备就是正规的实习课。我极力搜索记忆,在入学之前,我曾在山西敌后巡回演出过,接触过这样的生活,又排演过类似的剧目,我和刘镇反复地推敲导演计划,最后取得了一致的看法,实习演出之后,不论是担任舞台工作的同学,还是导演、演员,都认为在理论学习中,有这种实习是必要的,从而更加鼓起学习理论的热情。这证明鲁艺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我们系的实习指导老师崔嵬、姚时晓看了演出也都比较满意,老师们看到学生哪怕是些微小的进步,都是高兴的。
  悼念
  最近听到王一达(王异)同学告诉我:刘因于1941年在两淮地方的一个县的区里担任区委书记,因掩护同志,坚持到最后,惨遭敌人杀害,当场牺牲。突闻噩耗,不禁愕然!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刘因同志实现了对党的诺言。一个不善形于声色而内心滚烫的形象屹立在我的眼前。48年前,延安闹元宵中的那一声惊叹,仿佛仍在我的耳边回荡。
  又听说刘镇同志也已病故,他那朴素、正直、刚中有柔的性格也是记忆犹新的!
  安息吧;我的两位亲密的同窗!
  1987年12月19日
  

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