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延安的第一部歌剧《农村曲》

唐荣枚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7周年,庆祝抗日战争一周年来所取得的胜利,1938年6月14日,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与边区抗敌后援会,召集延安的党、政、军、民、学各机关团体代表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商定7月1日至7日为“纪念周”,举办庆祝游行、成绩展览、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项活动。创作和演出节目的任务,自然落在延安最大的文艺单位——鲁艺的身上(副院长沙可夫因此兼任晚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讨论演出节目时,由于时间紧迫,大家决定分头创作三种形式的剧目:话剧《流寇队长》、京剧《松花江》(根据京剧《打渔杀家》改编)和歌剧《农村曲》。
  《农村曲》的编剧是当时担任鲁艺编审委员会主任的李伯钊(1911—1985)。她十四岁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中央红军学校政治教员、高尔基戏剧学校校长、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艺术局局长、中央工农剧社社长。作曲则由音乐系教员向隅(1912—1968)担任。在创作之前,专门召开了温涛、潘建、吕骥、李丽莲、程安波、高敏夫等人参加的座谈会,对《农村曲》的剧本和音乐创作,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设想。创作当中,李伯钊多次把剧本念给大家听,四处征求意见,力求使剧情和台词符合现实。向隅在国立音专学习时,就研究过许多外国的歌剧名作;1934年在上海观看过聂耳作曲并主演的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张曙以戏曲为基础创作的歌剧《王昭君》;对中国的古典戏曲如京剧、湖南花鼓戏也有相当了解。于是他结合中外歌剧、戏曲的表现形式,以民族风格的曲调为素材,运用主题音调、独唱、对唱、重唱、齐唱、合唱、前奏曲、幕间曲等多种创作手法,谱写了《农村曲》的音乐。他整天坐在北门外窑洞里埋头作曲,只用了四天,就突击完成了这部歌剧。排练过程中,导演左明,演员丁里、李丽莲、徐一新等又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农村曲》才最后定稿。
  歌剧《农村曲》首演时是鲁艺戏剧系教员左明担任导演,主要演员丁里、李丽莲、邸力,都是上海著名的话剧与电影演员。扮演女主角凤姑的,是鲁艺戏剧系第一期学员中的新秀张颖,凤姑的丈夫由张平扮演。逃难孤儿的扮演者,特邀延安鲁迅小学的学生于龙江。恶棍黄天苗则由鲁艺政治处长兼党总支书记徐一新担任。负责舞台美术设计的是戏剧系教员钟敬之。
  延安这样的穷乡僻壤,乐器是十分难找的。《农村曲》首演时,向隅除了担任乐队指挥,还要拉小提琴。唐荣枚弹风琴,乐队其余的成员均为音乐系二期学员:李凌、梁寒光拉小提琴,金紫光、王元方拉二胡;王元方还兼吹笛子;杜芬、顾荣吹口琴。就是这四种九件乐器,组成了当年歌剧《农村曲》的伴奏乐队。乐器虽然很少,由于作者在作曲与配器手法上的不同构思和处理,它们经常是分成几个声部演奏,富于和声变化,因而演出摆脱了乐器简单的限制,产生较好效果。
  歌剧《农村曲》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斗争,故事情节亲切感人,有说有唱的新颖表演形式,富有民族风味的音乐,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延安群众的热烈欢迎,连续演出了二十余场。延安报纸给予好评,称赞正是延安艺术界送给七月的珍贵礼物。“特点是已经开始创造新形式的歌剧了,成功的部分是吸收歌谣风格的曲调与写法,《农村曲》确是此次最大的成果。”(1938年7月20日《新中华报》)
  《农村曲》的演员张颖在她的文章中说:“前年‘七·七’第一届戏剧节的联合大公演是个高潮,……那次公演中成绩最好,也就是最受观众欢迎的是三幕歌剧《农村曲》。歌剧的演出在延安是一个新的尝试,剧本的台词以通俗的民谣代替,差不多没有对白,由许多片断的歌曲集成了整个的内容,它还能保持完整的戏剧性。表演的方式和话剧稍有不同,动作一方面是根据词句内容和人物个性,同时还配合曲子的节奏,在观众看来会感到不自然甚至机械。演出形式是参考了苏联活报剧和西洋歌剧,表演大部分与话剧相同,剧本结构和舞台装置与话剧无两样。歌剧演出时乐队也是很重要的部分,不只是增加了整个剧的情调,而且衬托了演员的动作和表情,使整个演出效果大为生色。在延安那样物质困难的地方,乐器当然非常缺少。演出中他们能够用几件极简单的土乐器组成乐队,而且使人感到满意,真可算一件伟大的成功。”(见1940年1月6日重庆《新华日报》《关于延安的戏剧——片断介绍》)
  根据现存的文字资料及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农村曲》还曾经活跃在冀中、山东、晋东南等抗日根据地,以至国民党统治区的重庆、桂林等地的戏剧舞台上。
  

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