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皆大欢喜——记鲁艺宣传队

黄钢


  从没有哪一个春节象今年这样令人欢喜。半个月以来我们这城市充满了欢乐的声音;锣鼓到今天还没有停息。在这样的庆祝声中,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宣传队给人带来愉快,它的活动引起了皆大欢喜。
  这支150人的宣传队到现在已演出了40场,观众约两万人,每一场都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宣传队不断受到邀请和挽留:曾有两个晚上不得不在外住宿。宣传队被人们追踪着:2月4号,这队伍第一次出发,桥儿沟有三个骑自行车的商人用劲踏动车轮,追赶他们;等晚间宣传队回来,这商人们又在旧历除夕日门前的灯下对宣传队说:“我们跟了你们—天,你们知道么?”
  青年商人热心的追随,没有人记得了。2月4号全延安的人们都到了庆祝废约的群众大会,如果三名骑车的老百姓终日追赶着一样目的能叫人注意,那就除非是另外的时节,不是象这半个月来这样盛大的祝贺的日子。
  鲁艺宣传队是集中了我们的欢乐情绪来游行的。从南门到北门,从古老的城墙外边一直到东区的乡村,人们都跟随它。它的到来,给延安假日的街头情景,制就了有代表意义的、热闹的图景。它的乐队除锣鼓铜钹与笛外,还有七个小提琴,老百姓称之为“洋琴”的。“洋琴”奏起来,那首先是天真意味的、逍遥自在的弦声,伴送着两条结满了花絮彩饰的“旱船”上场。“旱船”摇荡着,人便唱着。
  唱些什么呢?是重复告诉我们消息吗?它是说美国英国,从此放弃内河航行及他们军舰在中国领水内所享特权等等吗?不是不是。等你看了一会,就知道音乐和歌唱还不仅仅说到这里为止。
  人们在听取音乐,在听取艺术中的解答。虽然历史事实早已把我们所注意的问题都清楚解答了。在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办公厅前面,成千的延安干部、工人、学生与军人们围着这一宣传队,虽然这是众所周知的了:中国共产党,远在1922年就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纲领。虽然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斗争,这宣传队的歌唱简直是叙说不完的。但是这宣传队,到底要用最通俗方便的办法,来作解答。让老百姓很快就听懂了:废约(按:1943年初美、英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的喜事,完全是人民自己的功劳。秧歌舞阵开展起来:穿着清朝时代兵员衣服的男子,及部分妇女30多年前时新的装束,引起人们对于辛亥前后历史的记忆。舞蹈着的八路军和一个绿军衣的友军走在一起,歌唱一再着重说国内革命力量团结的可贵,团结的重要。
  歌唱和表演还说:丰衣足食的生活是好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得到它。
  还说八路军是人民自己的——我们要百倍拥护它。人民、政府、军队是不可分离——我们要巩固这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宣传队受人欢迎,人皆欢喜。所有的这些,它都是用民间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
  象2月7号,在东乡罗家坪。宣传队去的时候,那一项打花鼓的双人表演唱到“猪呀,羊呀,送到那里去?”老百姓们就能接着唱和道:“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曲调他们是熟悉的,事实也是如此:他们正是在拥军运动中把猪羊慰劳给部队。
  宣传队往各个机关、医院、保育院、学校和政府团体那里表演,每一场都有相当多的老百姓观众。在以上各次表演里,因为城里老百姓都常常反复来重看,所以打花鼓的曲调不久流行在延安新市场了。
  这宣传队是以老百姓为主要表演对象的。
  宣传队的歌曲,很快就成为群众的歌曲。延安县和桥儿沟老乡们的秧歌队,也学着鲁艺,把新内容,开发南泥湾的新词儿,加进表演里了,没有人能忘记了,鲁艺宣传队是向老百姓学习的。这学习才是开始,而老百姓在自己的空场上迎接鲁艺宣传队员,他们是认识那一切的,但他们一向又不能最仔细地认清。这里,歌和舞蹈,好象老百姓的闺女,嫁给外边有知识的人了,现在又按着新打扮回娘家来,说着新鲜的、容易懂的话——内容是新的,但仍旧是乡音。这按捺不住娘家的欣喜,同时使亲人们感到多么亲切呵!在十里铺路口,一个老乡对宣传队说:我早听说你们要来了,所以在这里等你们。这个老乡在野战医院看了一场,又去和平医院看了一场。在川口一家老百姓的妇女说:以前鲁艺的戏看不东懂,这回都懂了。这一类例子是很多的。
  老百姓们,为了欢喜打花鼓的两个角色,就猜想他们——一男一女——一定是大妻。表演“推车车”坐在车里的小女角。现在走在街上,老乡就用亲昵的称呼来指唤她了。所谓“推车车”的短剧。情节是这样的:两对陕北年老夫妇,用手车推送公粮入仓库。并接来两家闺女回家过年,此刻他们正在路上。快乐地谈说生产增加、负担很轻、来年还要更多耕织;高兴之余。两老汉决心立下了开荒要赶上劳动模范的志愿。这剧情毫不例外的叫农民群众们接受了。但也有好心的老乡说手车下面该装一个逼真的轮子。除此外他们记下了这短剧里的一切细节,晓得它如何开场如何煞尾,晓得那逗人发笑的地方如何在短剧中形成起来,同时自己也忍不住大笑。
  宣传队最后一场戏是往川口乡表演,到时天已经很晚,老乡们与县政府争着款待宣传队吃饭,并且自己发动扎起火把来,因为饭后天就黑了。优抗主任——那一个工作特别积极的王老汉——代表群众讲了话。观众有从十多里路外赶来的。宣传队的人们,分成三个五个一小组在老百姓家里吃了这顿可纪念的晚饭。他们在这里,失去了舞台演员与一般观众的陈旧的关系。老乡们就象那优抗主任一样,称宣传队为自家人。
  火把在燃起来,锣鼓响了。这通红的亮光中,自家人的“旱船”、“花鼓”、“推车车”、“四川连响”、“快板”和“耍狮子”依次登场了。远道跑来的邮差在观众里面,人们看见他今天以突击的方式提早送完他的信。看病回来的中医背着他的药箱在观众里面,耍狮子的那一个大头和尚演员所戴的面具,使我们想起一个民间故事,而且自然的也就使他哼起一段小曲来,同以前的任何一场一样,这一场宣传要告诉观众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说国共两党的团结,是继续争取胜利的力量和保障,这一场,也要把生产的重大任务提示给人。所不同的,是火把象转动着的巨大花环、围绕成圈;因为夜的静谧,歌声传得更远了。
  在川口乡的老百姓。这是他们异常欢喜的一夜。就同在这一天,鲁艺负责作家庭访问的女学生在十里铺村庄去探望老百姓妇女,看见只有孕妇或手里抱着最小的孩子的母亲还留在家里,不得走脱身,其余的人都到野战医院那里看鲁艺宣传队了。一家母亲看见女学生来了,就亲热的和她们谈,并将自己一个七岁大的女孩交给鲁艺女学生去看秧歌舞,可是这夜晚,那七岁女孩却又随着她母亲到川口乡来了。这母亲和同村几个妇女,终于耐不住要来看一次,据讲,她们这还是为了听过她们家一个男子汉对这秧歌再次的夸奖和宣传的缘故。
  这时,鲁艺女学生便走近这母亲所说的男人身边去,想征求他关于鲁艺宣传队的意见,可是,问他,他却不答。那七岁的女孩便对女学生说:“他是聋子,他听不见……”原来这聋子也将鲁艺宣传队看了几遍了。
  宣传队就这样引动了居民,象春之花园,招来了每一只蜜蜂。哪里还有比这样的农村更活跃愉快的呢?如同歌曲里所说:哪里的生活这样好呵?延安县长和县委书记和老乡们要留宣传队住下,怕他们冷,怕他们累得走不动了。宣传队用极大的感谢之情坚持辞别,最后老乡们一起把宣传队送到村口。
  老乡们所赠的火把,照明了鲁艺这支队伍经过整风之后开始路上的道路。
  “我们感动了群众,但更甚于此行——这宣传队的工作总结里说道——乃这群众感动了我们。……”鲁艺宣传队认为它这次工作,是向着新的艺术活动方向的新的开始,新的出发;党校邓发同志、彭真同志送宣传队每人一双袜子,写信给他们鼓励这与工农兵群众打成一片的新作风。他们牢记着这鼓励。说穿着这袜子一定要坚决认真向群众学习;鲁艺宣传队假如在这时期里也得到快乐,这快乐就一定不是轻率的满足,而是那认识了自己前进道路的人。在开始远行初步时的欢乐感情与那种志愿的明确。
  (原载1943年12月21日《解放日报》)
  

延安鲁艺回忆录/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编委会.—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