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四章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延安精神的道德内涵 1.延安精神的形成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陈登才,郑志飚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中培育起来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道德内容。它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直接历史渊源,而且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道德要求具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依然需要延安精神。以求实的、辩证的、创新的科学态度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全面地构想和实施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整个社会范围的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对于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对于创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和道德文明,从而对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以及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延安精神的道德内涵
  1.延安精神的形成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道德与政治、法律及其他社会规范相比,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以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良心)来维持的、以善恶标准来评价的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就其实质而盲,乃是社会生活对人们提出的一种要求以及对这种要求的自觉遵守。因而它体现在认识和调节社会关系方面便具有着政治与法律等其他一切社会规范所不可替代和难以比拟的特殊功能。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昭示了这样的真理:良好的道德或道德的进步乃是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维持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而颓废的道德或道德的沦丧却是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阻力,是造成世风败坏和社会动乱的重要根源。因此,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阶级及其政党都有其特定的道德要求,都把道德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对于富有道德文化传统和德治传统的中华民族来说,似乎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历来十分重视自身的和整个社会范围的道德建设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作用,并且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要求以及对自身所肩负的道德使命高度自觉地凝结和融汇在延安精神之中,构成了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延安精神内在的和恒久的活力之源。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延安精神的形成乃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标志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道德文化和道德文明之新类型的诞生。这种新型的道德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它不是剥削阶级和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真正体现。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的统一的道德是不存在的,不同的阶级因其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道德。然而,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总是以道德的普遍形式来掩盖其道德的阶级本质,并借以实现其愚弄和欺骗、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目的。他们的仁爱和幸福、公正和自由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受压抑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她从不掩盖自己的道德的阶级性,而是“公开地宣传我们的道德是为着保障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战斗利益”。①第二,它彻底摈弃了以往那种脱离社会现实和现实人生的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把道德建设同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不是从抽象的思想原则出发,而是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现实的道德关系出发来建立自己的道德规范;她不是仅仅停留在禅语式的道德空谈,而是更注重于利用先进的革命的道德来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服务。延安精神及其道德力量来自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之中,是推动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动力,充分体现了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所特有的社会功能。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34页。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