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五章 二、2.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体制

陈登才,郑志飚


  我国的科技体制沿袭了前苏联的科技体制,直接导致了科技与经济的脱离,其主要表现:①科研机构是政府的附属物,在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等方面没有独立自主权;②科研远离市场供求状况,科研机构运行没有动力机制和竞争机制;③科研经费由国家拨款;④科研人员过多地挤在高、精、尖象牙塔上,体制性人才浪费非常严重。这一体制的实施,严重地妨碍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战略的实施,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缺乏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的驱动;二是全社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造成科研院所工作效率低下,技术人员浪费。发达国家经常参加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其总数的60%左右,而我国则低于25%;三是经济效益大滑坡,产品、产业层次上低水平竞争多;四是经济部门特别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少而层次低,直接导致科技、经济、教育等体制间社会合作非常缺乏;五是领导者的科技意识淡薄。还有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渠道不畅、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研体制就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前提。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开发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面向经济建设。
  第一,要推动科技与经济进一步结合。由于受机制障碍,目前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的大部分以小生产方式进行,与社会化的大生产严重脱节。因此,科技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把为经济建设服务摆在首位,发扬延安时期科学技术为抗战建国服务的好传统,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发挥作用,才具有广阔的前景。首先,要为振兴农业服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现代化的基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目前,我国可开垦土地少,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挖潜力,要依靠科学,增加复种指数,挖掘良种潜力,选育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合理施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耕作特点,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既要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又要加深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其次,要为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服务。发展工业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规模,但更要靠科技进步,尤其要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消耗高、产品老化严重,处于投入大、产出低的状况,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工业技术是比较落后的。因此,振兴工业一定要走科技进步的路子,在指导思想上彻底扭转片面追求产值、数量的倾向,真正把实现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改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为此,应组织精干的科技力量,解决全局性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大力加深企业的技术改造,改变低水平扩大生产能力、分散重复铺摊子的状况,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整体技术水平;重点推广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努力促进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的工作,在高起点上创新,增强自主开发能力;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发挥自己的科技优势,互相联合,协同工作。再次,要大力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战以后,世界高新技术出现了一个跳跃式发展时期,以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为先导,开始了一次新的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三大前沿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自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科技攻关”和“863”计划及“火炬”计划,这已为我国高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国际上高新技术的竞争,已成为国际间政治、经济、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因此,我们应密切注视和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使我国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最后,科研工作还要加强基础研究。总之,科学技术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要坚持“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调整结构,合理分流人才。稳住一头是指稳住必须由国家搞的基础科学开发研究,要继续由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把其办成科研的重要基地。放开一片是指大量的应用性研究,要以民间和企业的形式进行,使其成为连接基础科研与企业生产之间的中间环节,成为科研开发中最活跃最充满生机的部分。行业的研究开发机构虽然属于放开一片之列,但是从行业内部来看,为了保持、增强行业科技发展后劲,又必须稳住一支骨干科技队伍,尤其是一些国家级和地方上带有区域性研究开发中心职能的大院大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在本单位内部稳住大致10%—15%的骨干科技队伍,从事带有基础性及战略性的研究工作。为了使“稳住”人员能充分发挥才干,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切忌出现新的“大锅饭”现象。一头和一片之间应形成符合各自特点的组织形式,稳和放之间应互为补充,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向两个方向合理分流。稳和放的尺度也应灵活掌握,例如大部分软科学研究机构原则上属于放的范围,但由于市场不发育而应暂时稳一稳,政府也需要利用这些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当然,这类机构最终应转化为面向市场的社会化科技咨询网络。为了明晰稳和放的政策界限,应按科技活动的经济属性将全部科技活动分为两大领域,凡市场领域的科技活动,应由企业和社会各界去投资和组织实施,政府只作引导,原则上不参与;凡属公共领域的科技活动,原则上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之内,应根据需要分别轻重缓急。
  第三,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依靠科技进步的运行机制。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应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主体,使之能按市场的需要,自主决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的权力。国家对企业运用科技成果、开发新产品在税收上应予以优惠,逐步增强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实力。应将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进步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其运用科技的经济效益与职工的收入挂钩,盈利者奖,亏损者罚。同时,也要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合作,推动科研院所以各种方式进入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自办或合办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逐步形成一批具有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要面向企业,积极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及优势。
  第四,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速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键在于有效地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然而,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恰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取得大约3万项重大成果,只有20%—30%得到采用,形成批量生产,其中能真正发挥效益,形成产业的项目不超过5%,而同期日本的技术利用率高达30%,美国也达25%左右。我国大批的科研成果实际上并未摆脱“样品、展品、礼品”的命运,并未在生产里发挥作用。当然,科学成果从论文形态到实际生产力形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试验阶段,在这些试验过程中企业要投人大量资金,而且不能即时产生效益,这样在科技成果的投入与效益的实现之间就存在一个时间差。企业总是希望吸收科技成果与效益实现保持同步。但是这种愿望因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滞后的客观存在难以实现。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这一矛盾呢?关键是要培育技术市场,健全技术经纪机构,培养经纪人,建立区域性、全国性的科技成果市场信息网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引导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中介职能,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生产模式,强化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强化科技成果中间试验机制,做好中试工作,减少转化的风险,保证成果的技术成熟性,为企业直接吸收。科研单位要切实转变重学术而忽视实际应用的科研倾向,牢固树立科技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思想,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