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六章 二、2.延安精神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陈登才,郑志飚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延安时期那种特殊的条件下和环境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其精髓和基本点。新中国教育事业就是在延安时期教育事业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延安时期教育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在新中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用延安精神和延安时期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来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延安精神在教育领域得到继承和发扬的过程,是延安时期教育发展的经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延安精神的指导,才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蓬勃而快速地向前发展。延安精神和延安时期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延安精神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的思想保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于正确发挥各级各类教育的社会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延安时期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作为办好教育的核心,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精神食粮。从新中国教育开始起步起,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办好教育的第一位。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坚定不移地贯彻了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按照中央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使广大青年在学习、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西方社会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逐渐而入,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副作用也随之产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各类学校都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以确保办学方向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其次,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更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针。延安时期,不论是哪一类学校,也不论是普通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干部教育,都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主要课程,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急需的政治上合格的优秀人才。在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仍然像延安时期一样,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要课程,如在各类学校的招生考试中,不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程都是必考课程之一,这就保证了从普通教育开始就使青少年受到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事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中央号召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响应党的号召,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把对广大师生进行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一项主要任务。通过教育,使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想观点,并用之分析和判断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政治理论教育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为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打下了扎实的思想根基。最后,加强和改善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提供了组织保证。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同时也是延安教育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十分重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党组织建立到学校的班级,从而保证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各级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各高等院校把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到系、班、组。学校的各级党组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特点和党中央的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既保证了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第二,延安精神是创办各级各类学校的精神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旧中国不仅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教育更是一片荒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需要成千上万有文化、懂科学的建设人才。需要和现实的矛盾如此突出,途径在哪里?只有一条,那就是大办教育,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培养出各项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那么在如此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面对帝国主义的严密封锁,在物质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建立起新中国的教育体系,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就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用我们的双手创出一条新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首先,是实事求是,从新中国当时的实际出发。延安时期,条件那么简陋,生活那么艰苦,我们就是靠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敌人的包围下,发展起了红红火火的教育事业。因此,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历史条件,作出了一系列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和指示,全国各地都根据当地的条件,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学校,尽管这些学校在今天看来条件很差,但它却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和需要,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次,依靠群众办教育。依靠群众办教育,是延安时期教育发展的一条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这么快,一方面是中央重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建国初期,广大人民群众以对新社会、新生活的高度热情,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资办学的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数量增加很快,学校的各种设施和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希望工程的逐步推开,各种希望学校纷纷建立,一栋栋教学楼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这活生生的事实充分说明了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也说明了延安精神具有跨时代的强大生命力。最后,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办教育,困难是严重而巨大的。没有一股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是办不好中国教育的。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陕甘宁边区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在一个穷乡僻壤办起了几十所学校,使边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4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同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学校,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就是依靠自己的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研究生,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第三,延安精神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教育是培养劳动者的熔炉。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同其他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由此可见,我们通过教育,要使广大青年既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延安精神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40多年来,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德育教育。首先,进行革命的人生观教育。从初中开始就开设政治理论课,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使学生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崇高意义就是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而启发和激励他们发奋学习、努力钻研科学文化,掌握建设祖国的过硬本领;使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振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理想是人生的灯塔,一个有理想的人,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延安时期条件那么艰苦,生活那么清贫,广大爱国青年就是抱着对未来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纷纷从全国各地奔向延安,投身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去的。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把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为理想而学习,为理想而奋斗。如进行社会发展史教育,使学生懂得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最美好、最合理、最进步、最光明的社会,培养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向往,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榜样,培养学生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一生的坚强意志、高尚情操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把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每个人当前所担负的具体任务联系起来,努力学习,提高觉悟,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条件。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设中国历史课、国情课等课程,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灿烂文化,了解近代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侵略、欺压和掠夺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斗争的艰难历程,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民族英雄,为了争取国家统一、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为民族振兴,国家兴旺而立志学习的精神。通过对广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走向繁荣的唯一正确的选择的道理,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教育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民族尊严,捍卫祖国的国格。四是进行实事求是精神教育。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体现。延安时期我们就是依靠这条路线取得了辉煌业绩,在新中国教育发展中,各级各类学校都始终坚持对广大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和精神教育,培养他们正确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广大青年说真话,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通过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小就养成考虑任何问题,办任何事情都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条件和主观要求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五是进行无产阶级劳动观教育。延安时期教育发展的经验证明,只有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参加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革命和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延安时期的所有学校,几乎都是亦学亦劳,边学边劳,亦即劳动和学习相结合,学习和劳动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为新中国的教育工作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各类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的教育,一方面通过书,本和课堂向学生讲授和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使大家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正确劳动观;另一方面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生产劳动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各级各类学校都办有自己的教学农场、教学工厂,有的学校还和一些农村和工厂建立联系,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提供条件。学生一边学习书本知识,一边参加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把学习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高等院校把教学、科研、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相互促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领会和理解,又有利于从小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参与生产劳动的习惯,有利于使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快更好地运用于生产实践,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青少年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六是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的概括,也是延安精神的根本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各方面的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根本的变化。基于此,党中央十分重视和强调,对新中国青年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对学生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列到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采取各种形式和途径,教育青年学生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创新;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勤俭节约;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在对待个人的得失上乐于奉献,勇于牺牲。通过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既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增强了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都能激励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息、奉献不止。七是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思想和精神。延安时期,我们党的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作为培养新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者的中国教育,始终把对学生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列入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中,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侧面,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贯穿到各种活动中,如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学生假期扶贫帮困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为民服务小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意义不只是青年学生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经常能深入实际,深人群众之中,在和群众的接触和交往中,逐渐地培养他们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意识,为他们走出校门走上社会以后能顺利地开展工作,正确地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四,延安精神是营造教育发展环境的重要条件。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其他事业一样,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即硬条件,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软条件,即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气氛。新中国40多年来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健康快速地得到发展,也正是由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这一环境的创造、维护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得来的。首先,4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始终没有放松对延安精神的社会宣传和教育,引导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像延安时期那样,关心、支持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始终把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和解放区各项事业发展的事实都雄辩地证明了一条真理,那就是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党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战略重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其次,全民参与办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成为当今国人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就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不只是由国家来办,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出现在祖国的大地上,各种形式的助教助学活动更是一年更比一年好,普及全国的希望工程正在深入发展,各类希望学校不断出现,特别是一些多少年教育一直是空白的贫困边远山区,在希望工程的春风沐浴下,也建立了自己的学校。最后,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在延安时期教育发展的经验的启示下,在新中国教育发展成就鼓舞下,今天的中国人,已充分认识到发展教育对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意义。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尊重知识、尊敬教师、重视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且越来越淳厚、越来越浓烈。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