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六章 三、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事业 1.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前景

陈登才,郑志飚


  21世纪正在快步向我们走来,21世纪将会是一个全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并被广泛而快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是21世纪的最大特点。在21世纪,国际竞争将更为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将是以教育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因此,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实现总体性的转变,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把依靠科学技术和进行延安精神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前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21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只能结合中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并根据中国国情来确立。要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今后15年,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大量专门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这段时间里,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加大教育投入,为整个21世纪教育的发展打好基础。其次,要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使教育适应21世纪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确定教育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使教育的体系结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与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从“三个面向”出发,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深入改革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第三,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调动各级政府、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教育发展。要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革除政府对教育包的过多、统得过死等弊端,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同2l世纪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第四,要处理好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放在首位。要坚持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针,促进教育发展方式从重视规模速度向着为提高质量效益转变,通过计划和市场调节来优化和配置教育资源。第五,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要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才道路,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文明行为的培养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能够承担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一代新人。第六,要多层次、多渠道发展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要靠现代化的人来完成。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国民素质的现代化作基础。因此,2l世纪的中国教育,要在加强从小学、中学到高等教育的普通国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岗位教育及各类社会教育,把这几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达到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总之,2l世纪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同本世纪相比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特点,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国教育事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反映这些特点,才能承担并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为2l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1世纪在呼唤现代化的中国教育!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