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七章 二、2.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赋予当代青年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陈登才,郑志飚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1996年开始到2010年的15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重要时期里,我们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全党全国人民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为我们绘制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青年一代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第一,实现两个转变对当代青年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这两个转变,必须依靠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这是两个转变得以实现的最根本的能动力量。
  经济体制的转变不能离开青年的参与和支持。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实现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其主要任务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对外经济体制;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完成这些任务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因此,转变经济体制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作为劳动者的人,使劳动者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据1996年5月份统计,全国职工队伍为2.7亿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就达到1.5亿,占55.6%。加之青年人精力充沛、创造性强,在职工队伍中实际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因此,只有积极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洪流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认识到,改革,尤其是新旧体制的转变,本身就隐含着利益关系格局的调整,青年一代的利益要求也会在新旧体制转变中发生一系列变化,出现一些新情况。只有号召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改革,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以发挥,正当要求得以满足,他们才会理解改革、热情支持改革,才可能将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应付出的代价减少到最低程度。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青年具有良好的素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除了依靠经济体制的转变外,关键是要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科技进步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走科技兴国之路,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规律决定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教育是基础,只有把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认识,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把科技兴国的战略思路落到实处。青年一代正值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有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崇尚知识文化这一良好机遇,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努力学习现代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新形势,才能为经济建设以更快速、更有效益的集约型方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两个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赋予青年更加重大的责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邓小平同志也说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见,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当前,在进一步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突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这是因为,一方面,青年具有勇创时代新风尚的光荣传统,他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最易接受新事物,最易冲破旧樊笼而开创新的工作局面。1919年“五四”青年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史,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35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忱,促成了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各个时期,广大青年都以自己的突击队作用最先开创社会风气,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青年中涌现出的雷锋这一典型,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青年们以他为楷模,全国人民以他为榜样,从而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在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关头,要努力改变“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被动局面,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水平都能加大和提高,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青年一代的突击作用,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一项长期性建设工程,它将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逐步实现的,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工程不断推向前进,要靠当代人的艰苦努力,也离不开下一代、下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因而,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样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必须既立足眼前,开创新局面,又要通过对青年的教育,把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坚持下去,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陈登才,郑志飚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