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三)甘为民仆耻为官

张远葆

    
  延安时期,人民群众之所以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不仅因为共产党的干部可敬可亲,共产党的军队不扰民害民,更主要的是共产党上下一心,为人民办实事,处处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这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所以能够成为共产党人的一种伟大精神,它不是共产党人的自我标榜,而是全体共产党员实践的结晶,是党的领导人率先垂范带出来的。他们生活在群众中,是群众的一分子,而又有着比一般群众更高更严的要求。“只见公仆不见官”,这是当时对延安的真实写照。许多从国统区来延安参观的民主人士和外国记者,耳闻目睹,惊讶不已:“天下竟有这样的官!”
  毛泽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倡导者,也是模范的实践者。在战争年代,他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他和大家一起吃粗粮,穿补丁衣,住着冰冷的窑洞,吃着小米黑豆。看着毛泽东那简朴的生活,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敬佩地写道:“做了10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而他所有的财产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之物。”在田畔、街头,在杨家岭故居,他经常与群众交谈,询问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在生产季节,他多次指示中央机关的同志帮助附近农民收割、耕种。他处处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同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克服解放区的极端困难,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运动。当时,中央机关的勤务人员也制定了生产计划,分片开荒种地。毛泽东因工作忙,便让勤务人员在住处附近给自己分一块荒地。他们说:“主席工作很忙,身体又弱,不一定参加生产啦。”毛泽东却说:“不行!生产是党的号召,我应该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勤务人员只好给他分了一块地。下午,毛泽东便在休息时拿锄头挖起来。几个警卫员忙跑去和他一起挖,毛泽东阻止他们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任务,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点地,你们都挖了,我没有挖的了。”毛泽东在延安北面的肖家崖村居住时,把一件衣服送给贫苦农民李怀春,又让医生给他的妻子治好了病。秋后,李怀春夫妇为感谢救命恩人,就在山上摘了一驮子沙果,赶上毛驴送到毛泽东住地。毛泽东热情接待了他们,但对送来的沙果却婉言拒收。事后他对大家说:“如果我们吃了沙果,尽管付了钱,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我们和国民党一样,白吃群众的东西。沙果虽小,影响很大啊!”一次,他从枣园坐汽车到孙家山开会,遇到一位妇女抱着患病的孩子急得直哭,便立即吩咐司机,用自己的车把孩子送到中央医院,并嘱咐医生一定要给孩子治好病。有时开会途中碰到群众赶着羊群,便等老乡的羊群过去了再走。既使在转战陕北的战斗生活中,他也处处关心群众,指示身边的同志帮助群众生产、组织群众安全撤退与转移。为减轻转战行军的疲劳,身边的同志建议做个担架,让他坐在担架上。毛泽东说:“哪有抬人的!这不和旧社会的官老爷一样吗?不行,我们是共产党,不是旧官僚。”①坚持和大家一起徒步行军。
  延安时期的周恩来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不计安危,多次奔波于延安、西安与重庆之间。太原沦陷前夕,当他和其他同志最后撤出太原后,因看到汾河桥被国民党军队的汽车堵塞,逃难人群的状况混乱而凄惨时,周恩来又转身回城,到太原城防司令部找到参谋长,向他提出掩护逃难群众撤退的措施,然后才重新出城,步行过桥与群众一起转移。这一时期,周恩来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每月能领到几百元的薪金,但他除每天吃几角钱的饭菜外,其余都交党费。他长期战斗在大后方,在物价一日三涨的重庆,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不要任何特殊照顾。一次,曾经在他12岁时就带他到东北上学的伯父到重庆看望他,十几年不见,工作人员知道老人爱喝酒,准备打点酒好好招待老人,却被周恩来制止了。他亲自向伯父解释说:“我在这里用的全是党的钱,我不能为了私恩花党的钱。”伯父很理解他,高兴地吃了一顿简单的便饭。
  1941年春天,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旅教导队到南泥湾开荒种地。那里山深林密,野兽成群。当时,教导队组织起一个打猎队,打了不少野猪和豹子。一次,朱总司令到南泥湾去视察,他看到院子里挂着的豹子皮,摸了又摸,连连说:“好皮子!好皮子!”并关切地询问了队里打猎的情况。当大家得知朱总司令床铺太单薄,难以御寒,决定送给他几张豹子皮。结果朱总司令却连忙说:“你们这是做啥子嘛?给我进啥子贡哟,我们党不兴进贡这一套”,坚决拒收。
  1941年9月19日,中央作出一项特殊决定,发给某些老、弱、病、伤同志特别保健费和保健营养品。延安共有26人享受这项特殊待遇,包括“延安五老”,当时的“营养品”就是几十个鸡蛋,但许多同志不愿有这项特殊享受。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徐特立,年近古稀,当把鸡蛋给他送去,送蛋的人前脚走,他后脚送回,一连三次,最后只好把鸡蛋送给伤病员。在转战陕北中,由于劳累,徐老病倒了,发烧咳嗽。卫生员为了给他弄口水喝,就从老乡家里要来一捆麻杆,准备点火烧水。徐老看见后,立即制止说:“这麻杆是陕北农民晚上照明用的,你们只想烧开水,却忘了群众利益。”直到把麻杆送还给老乡并道了歉,他才安心的躺下,自己忍着病痛,没有喝一口水。
  党的领袖和陕甘宁边区党政军领导人不仅与人民同甘共苦,而且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里,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入微细致。
  1944年的一天,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突然被毛泽东紧急召见,他以为一定是有关战争或大生产的大事,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主席有什么任务。毛泽东却问他是否知道侯家沟有两个村庄的妇女不生孩子。在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下,医院派人到那里化验,发现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医院帮助群众对饮水作了处理,并帮助群众治病,那两个村庄终于传出了令人喜悦的婴儿的哭声。
  被称为“人民的老黄牛”的林伯渠,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期间,常常深入群众,微服出访,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他还制订了《生产个人计划》,亲自动手,种粮种菜,不仅每年上交细粮两担,零花钱也来自自种的二分糖萝卜田的收入。他心中装着群众,群众也惦念着他。1945年春节,70多岁的李金海老人带上陕北的年糕和两只大公鸡,从百里以外的临镇,徒步来到延安,看望使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林主席。1945年的金秋季节,一位美国记者返回延安。他年初抄了一份林伯渠的个人生产计划,这次要验证一下。当他看到林伯渠种的菜地和缝补了多次的衣被时,已心服口服。傍晚,他漫步在延水河畔,看见小路上走来一位担着马草的小伙子,后面跟着一位带着草帽背了大捆马草的老人,近前一看,竟是林伯渠主席,这位外国记者激动地张开双臂,高声说道:“主席先生,我在这块土地上,从你们的行动里,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
  在艰苦岁月中,党的领导人能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亲自开荒种地;周恩来、任弼时认真捻棉纺线,他们有的被评为劳动英雄,有的被评为纺线能手。领导者的楷模作用,是最具感染鼓舞作用的力量,它大大推动了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与群众同甘苦的思想作风的形成。
  ① 李二亭:《不能忘却的怀念》,载《延安精神报》1986年12月20日第2版。
  

延安精神论纲/张远葆主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