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二)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

张远葆

    
  当从大革命的急风暴雨中、从土地革命的炮火硝烟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植根于陕北高原的黄土地时,党就非常注重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延安时期,成为我党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那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当官的没有官气,群众把党的干部看作是自己的贴心人。一个普通战士可以直接找中央组织部长陈云谈个人的婚姻情况;一个普通农民可以到毛泽东家中作客谈农业生产问题;一个老乡敢于给我们军分区司令员提意见,而且受到党的领导人的赞赏。
  领袖与群众的关系是党群关系的缩影。延安时期的领袖们,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虚心向群众学习,关心群众的疾苦,率先垂范,为全党树立了楷模。节假日机关演出,他们总要关心邀请周围的乡亲们一同观看,并坚持让乡亲们坐前排。他们常常出现在田间、炕头,和乡亲们拉家常,询问情况,亲如家人,心心相融,丝毫没有高不可攀的领袖架子。每逢春节,乡亲们抬着匾额,打着锦旗,敲着锣鼓,欢欣鼓舞地给自己的领袖拜年、报喜,他们或是登门回拜,或是恭恭敬敬地邀请乡亲们作客,或是给老人祝寿,亲密无间,春意融融。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他们和群众一样垦荒种地,纺线织布。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创造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他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跟群众相结合,紧密联系群众的最好时期。他非常关心群众利益,以至连机关干部和部队砍柴的时候砍了群众的树没有,放牧的羊吃了群众的庄稼没有,借群众的东西还了没有,损坏的东西赔了没有,部队干部对群众的态度好不好等,也要询问。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曾写信要求为其在边区谋份工作,被毛泽东回绝,并写信说:我们这里上至总司令,下到饲养员,待遇相同,因为我们专为劳苦大众做事。一次,陕甘宁边区一位劳动模范与毛泽东谈话。劳动模范心里好奇怪:毛主席怎么啥都知道呀?莫说世界大事,就连延安县有多少巫神,咱乡开了多少地,他都一清二楚呢,哎呀,可真了不起。毛主席的眼睛看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件事情呢,他真是啥都操上心了。毛泽东是这样注重农民,他说:“只要把中国农民的事情办好,中国的事情就办好十分之八九!”他和劳动模范一同商议,怎样能使农村的生活过得更美好?这位劳动模范为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这种对人民的亲切、诚恳、和蔼的态度所感动。毛泽东对中国农民和农村有特别深切的了解,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延安杨家岭和农民作朋友,同劳动模范交往、亲切谈话,为我们树立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榜样。转战陕北中,毛泽东在药品奇缺的情况下,叫医生给小河村鼻血不止的农家小孩打针吃药。路遇老乡,朱德主动让马驮粮,心才坦然。沙家店战斗,周恩来代生病的老乡抬担架,又是那样的果断……这些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的事例,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它一扫几千年官贵民贱,官尊民卑之风,使看惯了封建官僚们八抬大轿、鸣锣开道的老百姓认识了领袖也认识了党,使饱受剥削压迫之苦的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把心掏给了党,使党群关系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位老教授在延安会见毛泽东后非常感动地说:“我去见主席,主席拿出纸烟来招待我,可是不巧烟抽完了,只剩下最后一支,你想主席怎么办?他自己吸,不请客,当然不好。拿来请客,自己不吸也不好。于是主席将这支烟分成两半,给我半支,他自己吸半支。”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毛泽东待人热情、诚恳而又亲切,“这使我很受感动。”斯诺为什么对处在艰难困苦中的共产党引起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他是从毛泽东的补丁衣服、周恩来居住的土窑洞等平凡小事上,洞察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力量,称之为“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正是这些小事,展示了延安时期领袖们的博大胸怀,体现了一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感染着我党我军的广大干部、战士,增进了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相濡以沫的感情。人民群众则从这里看到了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从而更加拥护共产党,支持共产党,形成了延安时期那种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世界上万千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党群关系的高度发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党对自己队伍中脱离群众的人和事的及时批评教育,不仅是培养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延安时期之初,为抗击日寇,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红军因此而改编为八路军,有的干部沾染了一些官僚习气和军阀作风。一次,一位旅长前线归来,递给毛泽东一张制作十分精致、挂着“国民革命军少将”头衔的名片,而当主席问这一次战斗中牺牲的共产党员总人数时,旅长却吞吞吐吐答不上来。对此,毛泽东非常严肃地批评这位旅长了解情况太差,主要是关心同志、关心群众不够,并针对名片上的少将头衔指出:“它不值得去夸耀,我们决不能学国民党那一套拿着官牌子到处去吓唬人,因为我们是共产党的人民子弟兵。”语重心长的教诲掷地有声,使这位旅长心中增加了群众的分量。1940年秋天的一个上午,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的领导请见毛泽东主席,原来是由于一些同志没有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到了住地群众的责备。毛泽东听完汇报后意味深长地说:“我看这是天大的好事。因为开天辟地以来,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侮,他们就是敢怒不敢言。现在终于敢向我们提意见敢批评军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啊!”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我军攻打榆林的战斗正酣,部队没有菜吃,教导旅一个连队的司务长带着炊事员走了好几个村子也没买到,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老乡正在往地下埋一缸足有两百斤重的酸菜,便在老乡不愿意的情况下硬买了回来。彭德怀知道后,在撤出榆林战斗的行军途中,责令立即追查,并生气地对该旅旅长说:“要是查出来,第一,你们当领导的要亲自带上那个犯错误的人,抬上那缸酸菜,给老乡送到家去,向人家赔礼道歉,接受群众的批评。第二,对犯错误的要严厉批评,通报全军。第三,要写出检查来,报纸上公开登出。”与历史上任何政党和军队相比,我们党从创立以来就不愧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党,我们军队从诞生以后就不愧为秋毫无犯的军队,但我们党和党领导下的军队没有在群众的颂扬声中沾沾自喜,而是更加严于律己。正是在她的哺育之下,她的成员像一颗颗密切联系群众的种子,在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
  正像枝头的累累硕果反映着土地的肥沃程度一样,延安时期内容更加丰富、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得力的群众路线,是与那个时期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紧密相联的。它既是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的根本保证,又是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的深刻反映。延安时期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已经成为一种作风,一种党群之间的自觉行动,成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强大物质力量,它像一面历史的多楞镜,从各个侧面折射出共产党人绚丽的光辉,照亮了那个时代,也照亮了今天和来来。
  

延安精神论纲/张远葆主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