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三)鱼水相依的军民关系

张远葆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新型的人民军队,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建立起来的人民子弟兵。它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一切以中国人民的意志为意志。
  加强军民团结,密切军民关系,是我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每一个参加工农红军的战士都知道自己是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他教育红军要和群众团结一致,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还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瑞金沙洲坝人民挖了一口井,解决群众的吃水困难。为了保护人民,红军战士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延安时期,是我军由弱到强、由挫折走向胜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军民关系是继承红军时期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特殊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酷的战争环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达到了空前的团结,铸成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人民群众是军队的惟一靠山,军队壮大发展的最深厚根源在人民之中。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人数已由30万锐减至3万人,15块根据地仅仅剩下1块,几乎到了绝境。但是,共同的奋斗目标,把军队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一年时间里,仅陕甘宁边区人民,就把自己的8000优秀子弟送到部队。各个解放区普遍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双双上前线的热烈场面。经过八年抗战,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更是空前地发展壮大,到战略决战胜利后已达到400万人,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人民群众还从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援我军。他们宁肯自己少吃、少睡、少穿,也要让军队吃饱、睡好、穿暖。还给我军站岗放哨,侦察敌情,传送情报,当向导,抬担架,修工事,运送粮食弹药,积极支援前线。我军转战陕北期间,陕北人民在自己生活不富裕的情况下,把121万石粮食运往前线,动员了12万青年支前参军,随军服务的地方干部2000多人,缝制了92.9万双军鞋。正如林伯渠指出的那样:“边区人民在支援前线中,救护伤员,运送物资,缴纳粮、草、鞋,拥军优抗,真是不分男女老幼,不怕千辛万苦,与军队亲如一家,爱如兄弟。”①
  人民无私支援军队,军队忠实捍卫人民的利益。陕甘宁边区关中驻军门善德排在警卫边境的斗争中,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掩护我政府工作人员和税收人员到警戒线上开展工作120多次,有力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943年夏天,日寇突然包围了山西省太谷县枫子岭的1000多名群众,情况十分危急。为了保证群众安全转移,太行第2分区团政委马定夫带领三连,与日寇展开了白刃搏斗,打死打伤20多个鬼子,使群众安全转移,而马定夫等12名同志却壮烈牺牲。威震敌胆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转移,毅然把敌人引向悬崖绝壁,用生命来换取群众的安全……这种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对人民无限热爱,对敌人刻骨仇恨的精神,充分显示了人民战士为人民的崇高品质。烈士们的英雄壮举,也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热爱军队,积极参战的热情,枫子岭当时就有1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继承先烈们未竟的事业。
  大生产运动使军民军政关系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古今中外,当兵吃粮,天经地义。但人民军队却用自己的实践打破了这条规矩。当时敌人对我根据地实行封锁禁运,更加重了我们的经济困难,如果军队不自己动手搞生产,战争就不能坚持,根据地就不能巩固。我军广大指战员积极响应毛泽东关于“军队生产自给”的号召,一边打仗,一边生产。对于军队从事生产,当时在党内曾有人怀疑,认为军队搞生产离开了分工原则。对此,毛泽东的回答是:“军队的生产自给,在我们的条件下,形式上是落后的、倒退的,实质上则是进步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家看,国民党的军队面黄肌瘦,解放区的军队身强力壮。大家看,我们自己,在没有生产自给的时候,何等困难,一经生产自给,何等舒服……使我们的军队克服了生活资料的困难,改善了生活,个个身强力壮,足以减轻同在困难中的人民的赋税负担,因而取得人民的拥护”,②改善了军民军政之间的关系。
  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是延安时期增进军政军民团结、执行军民一致原则的新形式,是我军长期坚持的一项光荣传统。军队历来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它有义务拥护、尊重、保卫它的政权机关。但是,只有人民军队对自己政府的拥护才是自觉的、真诚的。延安时期的民主政府是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是人民利益的合法代表者,人民通过这个政权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拥护人民政府就成为革命军队的天职和义务。人民群众是我军生存的依靠,成长的根基,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证,爱护人民是人民军队的本质所在。只要军队能够做到拥护政府,爱护人民,政府和人民就会更加积极拥护军队。陕甘宁边区是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最早的地区。1942年整风运动期间,在西北局高干会和军政干部会议上,军地领导同志一致决定开展一个军队“拥护政府,爱护人民”和地方“拥护军队,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活动。1943年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了《拥护军队的决定》和在边区开展拥军运动月的指示。同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也发出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开展拥政爱民月活动的指示。在军队和地方的互相配合下,一个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进而在敌后各根据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根据边区开展“双拥”活动的经验,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写的《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指示中,正式提出各根据地普遍开展拥政爱民与拥政优抗运动。从此,拥政爱民活动在八路军、新四军中普遍开展,并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成为我军一项优良传统。每年农历正月为“双拥”月,从领袖到人民,从将军到士兵,参加“双拥”人数之众、范围之广、声势之大,实属空前。“双拥”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的军队和人民群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建立起了牢固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军民关系,使解放区军民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在密切联系群众精神的指引下,我军指战员有着一致的奋斗目标,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因此,能够保持良好的内部关系,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关心。同时,也使我军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鱼水相依、血肉相连,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全力支援。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把我军当作自己的“子弟兵”、“最可爱的人”,千方百计地从精神上、物质上鼓励和支援自己的军队。他们把自己的亲人送到部队,壮大人民军队的力量,并且组织担架队、支前队,开赴前线,协同我军作战。我军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打败了凶恶强大的敌人,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① 《解放日报》1943年10月13日。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1106~110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延安精神论纲/张远葆主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