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附录3 国内外延安精神理论观点综述

张竹兰

    
  一、延安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什么是延安精神,理论界表述不一。本文综述的观点大体有两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具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学术界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仅供参考。
  第一种观点,毛泽东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像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一切困难。我们看,延安同志们对于工作是怎样充满了负责精神的:“一九四二年农具贷款放迟了一个时期,早一天早开多少荒地!”“抓紧时间,迅速解决各种问题是必要的,迟一天少开多少荒地!”“制定每个农户的生产计划。”“领导上抓得紧,检查严,对于完成任务是有决定作用的。”这种精神,对于那些一遇困难就唉声叹气,就缩手缩脚的人们,对于那些办事不认真,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人们,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这种精神下,延安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他们对于他们所领导的延安全县人民群众的情绪、要求及各种具体情况是充分了解的,他们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工作,因而他们就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群众的艺术,他们完全没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与党八股。这种情形,对于那些处理问题不根据群众要求而根据主观想像的主观主义者,对于那些完全不作调查研究,工作三年五载,下情一点不知的官僚主义者,又是怎么样呢?岂不又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吗!我们希望全边区的同志都有延安同志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工作态度,这样的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调查研究工作,因而也学会领导群众克服困难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使我们的工作无往而不胜利。边区各县同志中像延安同志这样或差不多这样的人是不少的,我们希望这些同志的模范经验,能够很快地推广到一切县、区、乡里去。(《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1942年)。
  第二种观点,周恩来指出,西安事变以后,我们进了延安。主席许多著作,是在延安写的,毛选二、三、四卷绝大部分都是。主席是在1948年初从杨家沟离开陕北。在陕北一共十三年多。延安革命到现在35年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伟大胜利,全世界都知道延安……
  全国胜利以后,主席进了城,没有忘记延安。你们光是把主席和我们其他同志住的窑洞,搞得那样漂亮。这样不能使人家回忆当时的情景,就违背了主席艰苦奋斗的思想。延安窑洞不要再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老百姓的生活还没有改善嘛!……要恢复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接见参加延安地区知青工作座谈会代表时的讲话,1970年3月26日)
  主席要“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现在还不够艰苦奋斗。一定要发扬延安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大加快延安建设步伐。(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团访问延安时的谈话,1973年6月9日、10日)。
  第三种观点,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种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60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首先要自己坚定信心,然后才能教育和团结群众提高信心。(《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
  第四种观点,江泽民说,“我们要动员全党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什么精神?毛主席一九四九年十月给陕甘宁边区人民的一封信中讲到,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我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过若干年的紧日子,不经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实行对外开放,同各个国家开展友好往来和经济合作,是我们的既定方针,但这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然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但消费水平要受到生产能力的制约,我们的消费水平不能一下子提得很高,这也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强调发扬延安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在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千万不要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不仅现在要坚持这个精神,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这种精神,否则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在陕西视察工作时的讲话》1989年9月)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为《共产党人》题词1990年4月4日)
  第五种观点,李维汉认为,延安精神是什么?我的《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和统一》一文中谈到这个问题,在延安时期,特别是经过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革命同志一律平等、情如手足的精神;团结统一,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等等。这种延安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是永放光芒的灯塔。它不仅照耀了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道路,而且也将照耀我们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航程。(《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1987年7月)
  第六种观点,彭真认为,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近代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浴血奋战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斗争和胜利经验的总结。是辛亥革命以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延安时期,经过整风,经过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党的七大,把六大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作了总结,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特别是干部的思想,形成了延安精神、延安作风,主要是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随时修正错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等,我们运用和发展延安精神,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全国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抗美援朝等斗争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延安精神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奴役,获得民族独立的伟大精神武器,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根本剥削制度,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伟大精神武器。(《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90年6月)
  第七种观点,马文瑞认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延安精神的内容是什么?可以大致说出如下几点来。这就是抱着远大的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地进行工作的精神;就是不怕艰难困苦,不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低头,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精神;就是在革命队伍内部同甘共苦,团结一致的精神;就是公而忘私,为了民族的利益、公共的利益、长远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暂时的利益的精神。(《重振延安精神,发扬民族正气》1990年5月)
  第八种观点,李鹏说:“和四十五年前我离开这里相比,延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正在兴旺起来,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扶贫工作正在由经济型向开发型转变。这些历史性变化说明,延安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大有希望。希望延安的干部群众进一步发扬延安精神,把延安的各项工作搞得更好。”(《在延安视察时讲话》1990年11月20日)
  第九种观点,李瑞环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当时延安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由于我们党和人民结下了情同骨肉的鱼水深情,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终于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全国解放41年,我们取得很大的成绩,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取得很大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坚持了延安作风;出现不少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我们违背了延安作风。七大这段历史,很值得我们重视。我们经常讲发扬延安精神,但是什么是延安精神,怎样发扬延安精神,需要深入研究。延安精神最集中地反映在毛主席延安时期的著作里,这个时期的著作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它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科学地总结了从井冈山斗争以来的历史经验,包括阐述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毛主席著作里涉及的方面很多,内容很丰富,核心有三条:第一是实事求是,第二是群众路线,第三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觉得,实事求是问题,群众路线问题,自力更生问题,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不断胜利前进的根本性问题。自力更生和改革开放并不矛盾,改革开放还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中国不能买来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把毛主席的三个核心思想作为当前我们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作为我们克服困难的方法,很有现实意义。(《在听取延安地区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0年4月20日)
  第十种观点,田纪云说,发扬一个精神就是延安精神。我认为延安革命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二是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三是破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精神。我觉得延安精神高于愚公精神,因为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上帝,才搬走了门前的大山。而延安精神不是高于愚公精神嘛。所以,发扬延安精神的问题,是改变陕北地区、延安地区面貌的一个根本精神支柱。这个精神不仅是过去指导我们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现在指导我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脱贫致富,实现四化的精神支柱。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新形势下怎么理解,怎么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就是要依靠群众,群策群力,自力更生,排除万难,改造山河;就是要克服小农经济的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就是要树立大农业的思想,树立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一句话,就是要向着四化目标前进。(《田纪云副总理视察延安时的讲话》1986年5月22日)
  以上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科学论述,对我们理解延安精神的涵义具有指导意义。以下是理论界、学术界有代表性的观点,大体分为十种。
  第一种观点,《中共陕西省委关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决定》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光荣传统。它的主要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是我们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本色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走好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的重要保证。
  开展延安精神教育,首先要对延安精神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延安精神是一种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延安精神绝没有过时,相反,它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延安精神是以勤俭办一切事业、发展生产、丰衣足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其最终目的,绝不是什么安贫乐道的“苦行僧”主义。当前提倡发扬延安精神,绝不是要搞“贫穷的社会主义”,降低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反,是要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克服暂时困难,实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进而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种观点,郭必选认为,什么是延安精神?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上指出:“延安县同志的精神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当时“延安县同志的精神”被人们称为“延安精神”,这就是它的最初表述。从毛泽东讲话的主要内容看,基本有两点:一是不怕困难,征服困难的革命精神;二是实事求是,联系群众的负责精神,后来,这种精神泛指延安和陕北所有工作人员的那样一股热情,那样一股拼命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化的布尔什维克精神,一是指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精神;二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从广义来理解,延安精神是这两方面的统一;从狭义来理解,延安精神特指第二层含义。但是,从两者内在联系上看,毛泽东思想是延安精神的科学基础和理性主导,延安精神是毛泽东思想的人格化和主体化。前者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归属于理性范畴,后者是中国共产党群众优良品质的总和,主要归属于个性人格方面。但归根到底,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延安精神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延安精神及其创造性转换》)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沉淀。一句话,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延安精神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优良品质和美德的表现,实际上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因而通过这一特质的分析,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主宰中国人思维和行为的精神支柱,找到支撑东方巨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支点。(《自力更生:中国人的精神纲领》)
  第三种观点,宋觉认为,延安精神是指延安时期的“延安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各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在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改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而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以实事求是为核心,以艰苦创业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一系列具有鲜明求实性特征的足以战胜困难、克敌致胜,夺取胜利的宝贵财富。(《延安精神的本质和特点》)
  第四种观点,张淑明认为,延安精神因其同民族传统精神的渊源关系以及同时代精神的现实关系,使其历史地和现实地上升为一种普遍精神。它已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成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普遍精神。那么,延安精神——普遍精神的精华是什么呢?我们说,探讨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哲学的功能,这就是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延安精神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思考,我们思考的初步结论是:延安精神体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三大原则:即自主——生存原则;能动——发展原则;尚俭——克己原则。这些一般原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延安精神——自主、能动、尚俭》)
  第五种观点,王振锋认为,延安精神是延安意识的产物,延安时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重大转折关头,是中国共产党将自己在延安等地创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模型推广到全国”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时期。将延安“模型推广到全国”的过程,也就是延安意识形成和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和发扬延安精神的过程。上面我们已经论述,延安意识是一种领导意识、执政意识。在延安意识滋润下所形成的并推动我党从部分执政,地区执政转变为全国执政过程迅速完成的延安精神,实质上也是一种执政精神。(《略论延安意识》)
  第六种观点,赵凌云认为,延安精神是一个内涵十分深刻,外延十分广博的事物,它既是人生观、伦理观,又是一种工作作风,事业精神。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例如,从哲学角度看,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为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伦理学角度看,它又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经济学角度看,延安精神可以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群众运动和精神刺激搞经济建设;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看,它表现为独立自主地创立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等等。(《延安精神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第七种观点,陆恂认为,延安时期,我们党在领导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在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的丰富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延安精神。就其实质而言,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她包含了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科学精神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怕压、不信邪的大无畏精神等丰富内容。延安精神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革命人生观、世界观的生动体现。(《时代需要延安精神,人民呼唤延安精神》)
  第八种观点,陈真认为,延安精神,从广义说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长期革命以及支前生产劳动中,孕育形成和发扬起来的,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道德等等各个方面,有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利共产主义博大而精深的思想体系,是集革命年代各根据地优良作风之大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与以“四有”育人》)
  第九种观点,李明贤认为,延安精神长期以来被简单地宣传和理解为“艰苦奋斗”或“艰苦朴素”,一提倡继承和发扬,就要求人们节俭衣食,朴素生活,这固然是延安精神的一个方面,但把它视为全部,显然失之偏颇。其实,延安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应该理解为它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风尚或党、政、军、民的精神状态,包括人的观念。它贯穿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体现于党、政、军、民各个阶层,既有对民族、党的传统精神的发扬光大,又有自身的创新,内容极其丰富。(《试析延安精神的内涵》)
  第十种观点,林云生认为,延安精神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延安时期,依靠党政军民的共同奋斗,逐步形成的一种优良的作风和优良传统。延安精神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长期进行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立场、必胜、的信念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和现代化建设》)
  二、延安精神的内容和体系
  第一种观点,延安精神研究会主编的《时代的精神支柱》一书认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构建延安精神的内容体系。所以,我们并不反对别人以何种方式去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但不管怎样说,延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革命精神。如果我们把握住“革命”这一总纲,就可以纲举目张一以贯之,把纷乱的精神花朵编织成美丽的花环。具体说来就是围绕什么是革命,为什么要革命,怎样去革命诸问题来探寻革命精神的来龙去脉、形成演变,从而揭示其深层结构。根据以上的考虑,我们把延安精神的内容组合为这样的结构:(1)爱国主义精神;(2)共产主义理想;(3)实事求是的精神;(4)为人民服务精神;(5)艰苦奋斗精神;(6)团结友爱的精神;(7)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8)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延安精神就其内容而言可以总结为许多方面,但基本的是这八条。忧国忧民的仁爱之心和向往未来的理想信念是革命的客观条件的心理反应,也是一个革命者首先要具备的精神准备。其次,就需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和革命规律,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去争取革命的胜利。可见,求实精神、民主精神和拼命精神已经是行动中的革命精神,是实现目标的手段途径。那么,团结友爱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改造精神则成为革命成功的根本保证。这就是延安精神内容的逻辑结构。
  延安精神是一座宏伟的精神大厦,当我们深入其内就能发现无数珍宝。那么,支撑这大厦的四根支柱是什么?我们认为一是崇高的理想,二是求实精神,三是党的宗旨,四是创业精神。共产主义是作为一种科学信仰,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精神,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公仆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创业精神。
  总之,延安精神体系的四根支柱,理想信念是顶端,科学精神是基石,公仆精神是核心,创业精神是落脚点。延安精神为共产主义精神,它是真善美的统一完备体系。(《时代的精神支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们只是对延安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基本内容,勾画了一个大体轮廓。在此,我们不打算简单地重复几条干巴巴的论点,而要在从更切实的原初意义上进一步展现延安精神的历史内容,以使其形式的骨骼与内容的血肉紧紧地粘在一起,给人们以完整而又实在的印象。(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造精神;(2)“自己动手,丰农足食”的艰苦奋斗精神;(3)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4)“厉行节约,避免浪费”的节俭精神;(5)“拥军优抗,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6)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7)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8)民主团结精神。上述八个方面,是延安精神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当然,我们还可以列出诸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艺变革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严守纪律的精神等等)。这样的概括提炼,不是后人的锦上添花,更不是后人的无中生有,延安革命史本身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认为我们的论述还不够充分(因为我们所能掌握的资料是极其有限的),只要我们读者能够重温一下“三大作风”、“三个法宝”、“三个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坚持真理不尚空谈”、“实事求是”等箴言的基本内容,就一定会和我们一样,为延安精神内容体系的博大精深而叹服!尽管在我们论述的延安精神的内容系列之中,找不到共产主义精神、马列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的字样,但是,我们却无疑会体味到它们本身的蕴含所在。(《延安精神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确定延安精神内涵的时候,应当是既要把握延安精神在实践中转化形成的工作作风(这是延安精神在实际中的显现,它直接给人以感染、鼓舞的力量);又要把握反映这种作风的内在精神。同时,要把这两者作为社会现象考察,以深刻反映与其他时期相区别的具有标志性特点的社会精神风貌和心态。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延安精神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十分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工作路线、工作作风等基本方面,是社会思想、集体意志的综合反映,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为崇高革命理想自觉献身的精神;(2)紧密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4)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5)民主、团结的精神;(6)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上述六个方面,我们认为基本上反映了延安精神的特点,应属于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在这些方面,最能显示当时时代风貌,给人以强烈感染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几方面可以说是延安精神的基本点和特征。(《延安精神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第四种观点,认为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全部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概论。因此,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具体内容极其丰富。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全党步调一致的政治纪律,统一战线的革命法宝等八个方面。其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征。这些就是当前我们要弘扬的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延安功业》陕西旅游出版社)
  第五种观点,郭必选认为延安精神体系的建构是和对延安精神的本质认识分不开的。目前国内对延安精神内容和体系的概括还不尽如人意,在许多方面界限还不清楚,概念内涵不确切。其一,把延安精神和毛泽东思想混为一谈。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理论,是学说,是真理。而延安精神不是延安理论,“精神”不能作“理论”理解,延安精神主要指一种人格、精神面貌。思想和人格有联系,但有区别,所以,不能把延安精神看做毛泽东思想,不能用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建构延安精神的体系。其二,把延安革命精神、延安优良作风、延安优良传统三者混为一谈。精神、作风、传统各自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不能等同起来。当然,优良作风、革命精神可以成为传统,但传统不一定就是革命精神一个层面。但在理论界往往把延安时期的这几个方面“一揽子”并列在一起称做延安精神,甚至有人认为延安精神就是延安作风。这是不妥当的。其三,把延安精神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层次混同起来,使延安精神内容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作为“精神”,它是本质的东西,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就是一种精神,其自身也包含不同方面。从理论界的概括中,我们明显看到不同层面的东西拼凑在一起,没有内在的联系,给人亦是亦不是的感觉。
  在《时代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概论》一书中,郭必选对延安精神内容的探讨提出了三个层面:理性层面、价值层面、意志层面,目的是从一般层面上揭示延安精神的内在结构。这一探索在《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纵横谈》一文中得到深化。他认为,延安精神有一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就其最高层次来看,它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情感层面:现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层面: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三是价值层面:真实的集体主义精神;四是意志层面: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几个方面的区别是相对的,每一个层面都是全方位的。不过究其实质,延安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它贯穿于全体系的各方面,是其纲领。自力更生内涵丰富,它包括主体精神、创造精神、民主精神。后来郭必选在《论毛泽东与延安精神》一文中把延安精神概括为:共产主义理想精神;唯物主义科学精神;集体主义道德精神;英雄主义创业精神。延安精神的本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精神和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此外,郭必选提出延安精神原生形态的概念,他认为对延安精神内容体系的把握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把握。从静态角度分析其共时性结构,可从三个层面来把握,一是个别层面,二是特殊层面,三是一般层面。目前对延安精神的概括之所以几十条,就是由于不分层面,把不同层次的提法放在一起。除此之外,应该从动态角度分析延安精神的历时性结构。历时性结构可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郭必选教授认为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就是延安时期表现延安精神的原本形态。通过历史研究,他认为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大体有: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延安文艺精神;延安县精神;南泥湾精神;南区合作社精神;延安“五老”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等。随着延安精神发展可以研究它的次生形态,在改革开放时期可以研究它的再生形态。
  总而言之,延安精神体系的探讨是一件严肃的科学的事情,必须坐下来花气力去研究,不能靠臆想,也不能靠武断,要实事求是,不夸张,不贬低,不赶时髦,不守教条,真正把延安精神放在延安学的科学范畴里认真加以研究。
  第六种观点,成仿吾认为,延安作风的主要精神是:坚定革命。百折不挠;万众一心,艰苦奋斗;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劳动生产,丰衣足食;关心群众,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待人和气;厉行节约,爱护公物;努力学习,整洁卫生;活泼乐观,歌声不绝;这是用24句话概括的。另外还有人总结为30条:(1)理想远大(2)实事求是(3)科学革命(4)为了人民(5)立场坚定(6)大公无私(7)爱国主义(8)国际主义(9)集体主义(10)乐观主义(11)革命英雄主义(12)不怕牺牲(13)艰苦奋斗(14)铁的纪律(15)自力更生(16)坚韧不拔(17)富贵不淫(18)贫贱不移(19)威武不屈(20)善拒腐蚀(21)民主平等(22)心胸宽广(23)团结友爱(24)爱憎分明(25)是非分明(26)宽严分明(27)开拓前进(28)永远进取(29)积极向上(30)不断学习。(转引自《时代的精神支柱》陕西人民出版社)
  第七种观点,黄兆安认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同志们的精神”是有区别的:一是地区范围和陕甘宁边区同志们的精神是有区别,二是内容丰富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是,这二者是一致的,都可以简称为“延安精神”。因为:一,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全边区同志们的精神在本质上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二,全边区同志是以延安县的同志为先进榜样的,后来边区有许多新创造是发扬了延安精神的结果;三,这一时期的延安处于非常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说延安同志们的精神就包括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的同志和延安的部队、边区级的党政军民机关以及在延安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单位的革命同志的精神;延安当时是全边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说在延安工作的各种同志的精神也就基本上代表了全边区革命同志的精神,把延安和全边区的革命精神都简称为延安精神是合情合理的。(《延安精神代代相传》陕西省军区政治部编印)
  第八种观点,李铮夫、李研真认为,1942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对延安县的工作给予了肯定。毛泽东说:“延安县的同志们的精神,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号召陕甘宁边区各县区乡学习这种精神,这是我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延安精神。
  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作了精辟的说明。
  毛泽东在上述讲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行动中没有丝毫消极情绪。对于工作充满了负责精神,领导上抓得紧,检查严,对于完成任务有决定作用。(2)他们完全不怕困难,生龙活虎,能征服一切困难。(3)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4)他们对于所领导的延安县人民群众的情绪,要求及各种具体情况是充分了解的,他们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5)他们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工作。(6)他们学会了马克思主义领导群众的艺术。
  再从毛主席在1942年12月底至1943年1月初,为这次大会奖励的22名劳动英雄模范写的21幅题词中,可以看出他所提倡的延安精神在更加具体化,还充实新的内容。
  这些题词,一排一对,大体可以分为下列几类,原文如下:(1)切实朴素,大公无私,忠实努力,不屈不骄。(2)以身作则,实事求是,不尚空谈。(3)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怕困难有创造精神。(4)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面向群众;为群众谋福利;善于领导群众。(5)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坚决执行屯田政策;无限忠心。(6)合作社的模范;机关生产的模范;生产教育两者兼顾。增加了“以身作则”、“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等等科学内涵。
  这22名受奖劳动英雄模范,有4名是延安县的,其余是陕甘宁边区和其他县的以及三五九旅的,超出了延安县的范围,具有陕甘宁全边区和三五九旅等领导干部英雄模范的内涵。这六个方面,为延安精神作了完整的全面的注脚,缺一不可。(《延安精神论丛》(1)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编)
  第九种观点,赵德民认为,延安精神不应只单单是40年代初期所表现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的科学外延应该是指1935~1948年这13年扩充发展的时间,它的科学内涵也应包括两部分,即一部分为当时党中央首脑机关所表现的精神,一部分是延安的军民集体所洋溢的精神。具体地说,应该是:(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压倒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誓死捍卫祖国的精神;(3)联合包容的精神;(4)独立自主的精神;(5)勇于斗争改造,善于斗争改造的精神;(6)长期坚韧的精神;(7)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8)官兵军民间互助友爱同甘共苦的精神;(9)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10)紧张严肃步调一致的精神。
  之所以把延安精神的外延推至13年,是因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首脑机关这段时间始终没有离开过延安(包括胡宗南大举进犯延安时)。延安在各个方面都走在全国及其他解放区前列,延安的作风和精神始终是推动抗战,推动人民自卫战的强大动力。就是当时先进思想先进作风的发源地,党的方针政策总是在这里制定,在这里推广,最早在这里凝聚成一种鼓舞振奋人心的精神,最终推向全国及各解放区,进而成为一种全民族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应该把当时的先进方针政策及延安军民身上所具有的先进精神,统统作为探讨的内容范围,归入延安精神的范畴之中。(《延安精神论丛》)
  第十种观点,丁增华、王凤英认为,总括起来说,延安精神内涵分两大部分,即普遍性内涵和本质性内涵。其内涵的主要方面是它的本质性内涵。对于普遍性内涵和本质性内涵两方面,有的人只侧重于从量的方面看待延安精神,有的人只侧重于从质的方面看待延安精神,各有一面正确性,又各有不完整性。延安精神是革命的精神,这是它的普遍性含义,又是延安时代凝结出来的革命精神,这是它的特殊性含义。它是二者的统一,不能分割,缺了哪一方面都构不成延安精神。我们应该综合两方面内容来把握它,发扬它。既要发扬它的全面性内容,更要发扬它的核心性、特质性的内容。
  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在延安时代的继承、新生和升华,总的就形成了延安精神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丰富性、广泛性,大体包含着如下一些重要的革命精神内容:(1)民族团结爱国的精神;(2)以弱制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3)刻苦学习马列和注重调查研究的精神;(4)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6)密切联系秘众,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7)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8)民主精神;(9)“精兵简政”的改革精神;(10)严守纪律、严格法制的精神;(11)严于律己的精神;(12)亲如手足、体贴友爱、同甘共苦的精神;(13)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14)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精神。总而言之,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认为,至少包括上述十四个方面的革命精神。这十四个方面的精神,可以说是延安精神普遍性内涵的基本内容。
  延安精神的本质内涵,也是一个小的革命精神集合体,是延安时代革命精神的精华。是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在特定复杂的革命实践熔炉中炼成的最先进精神的集中反映。
  延安精神的本质内涵,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重要的革命精神,他们是:1.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3.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4.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5.学习和调查研究精神;6.民族团结爱国精神;7.民主精神;8.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精神。这八个精神,互相联结,互相依存,又结为一个完整的精神整体,成为延安精神的主干。(《延安精神论丛》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编)
  第十一种观点,史天经认为,延安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用简短的话概括,可以说就是整风精神、奋斗精神、文艺变革精神。其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奋斗精神是指军事斗争、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诸方面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反对官僚主义的精神。
  文艺变革精神是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充分体现出来的,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文艺工作者要与新时代的群众相结合。(《延安精神哺育和激励着中华民族》)
  第十二种观点,肖东波、曲连波认为,延安精神是一个系统,是由多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相互作用的层次,结构和要素组成。
  延安精神是由理想、文化精神及内容三个层次所构成。
  (一)理想。理想是精神的内在动力和主要支柱,理想对精神性质起着决定性的规定作用。理想又分两个层次,即最高理想和一定阶段的理想。
  (二)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精神结构中的一个内涵部分,它是理想获得的前提条件和得以维持的基本保证。文化精神包括两项内容,即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
  (三)内容。延安精神的内容是在理想的支配下,在科学和民主精神的交叉作用下展开的。(1)文化知识结构。精神内容首要的是文化知识结构,指通过教育获得的语言、历史、文学、时事等人类一般知识。延安精神在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第一,勤奋学习。第二,重视教育。(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3)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4)纪律观念。
  理想、文化精神和内容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延安精神的完整体系。(《延安精神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
  三、延安精神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1)延安精神从其内容来看,它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延安精神虽然是以“延安”作为限定的,但并非地域性和时间性的概念。延安是延安精神的诞生地,延安时代产生了延安精神。可见,延安一方面是地域,一方面是指时代。也正因为这样,延安精神才超越了时代和地域。因为延安是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一地位就决定了由此培育的延安精神是地道的中国精神,因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普遍性特征。(2)延安精神从其性质来看,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真正的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精神,它反映了特定的阶级利益,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渗透着一定阶级的立场、观点和品质。另一方面,延安精神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革命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富有中国气质的民族精神,它不是外国某种精神的照搬和套用,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精神。因为延安精神产生于这块黄土地,它的主体是中国人,所以,它只能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3)延安精神从其功能上来看,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大众性。众所周知,革命不只是口号的,也不只是头脑的革命。革命作为社会革命特别是政治革命,其本质就是暴力的行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行动。这种改造社会、摧毁旧制度的阶级斗争,是实实在在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延安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它就表现为强烈的实践性,具有突出的行为色彩,也就是说延安精神在本质上不是一种纯粹性精神,而是一种实践精神。(《时代的精神支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第二种观点,延安时期的广大革命者在战胜地瘠民贫、物质匮乏的自然困难和粉碎国内外敌人的经济封锁与军事进犯的伟大斗争中,不仅时刻高扬着远大理想的旗帜,而且脚踏实地、勤奋开拓,在政治、经济和思想建设等各个方面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开拓创造了辉煌的战斗业绩,构成了把崇高共产主义理想与实际的革命工作密切结合的延安精神的显著特点。(1)政治上实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民主团结方针。(2)经济上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3)思想作风上,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延安精神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第三种观点,郭必选认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延安精神与延安时期的新文化具有内外的关系,延安精神是延安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如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升华和结晶一样,延安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精华。所以,延安精神的特征应该从中国新文化中去寻找。他认为延安精神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民族性和开放性相统一。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精神。从本质上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独特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性格。它“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这就是民族性。可见,民族性就是个性、特殊性。从哲学上讲,就是承认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延安精神蕴涵的就是这种民族“风骨”和“正气”。另外,从历史文化的传统来看,延安精神也是民族的。延安精神虽然是时代的产物,但它不是历史偶然事变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就是说,延安精神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根据。可以说,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结晶和升华。延安精神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民族性,而且延安精神是时代精神,它吸收了现代文明的精华,所以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从根本上来说,延安精神是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马列主义精神相结合的延安精神,是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正因为这一点,延安精神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世界的。同时,我们可以体味到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民族精神,这鲜明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自尊的伟大人格。
  2.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我们认为延安精神同民族精神的以往历史形态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已形成了科学的理论形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它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而且已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强大精神力量。延安精神的科学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首先,延安精神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次,延安精神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是同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相对立的,延安精神是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而对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体现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映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3.大众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党魂,它具有强烈的革命性,这种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党性上。另一方面,延安精神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的阶级性上。革命性不仅是一种破坏性,也是一种建设性。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就是除旧布新,新陈代谢,就是变革、就是开拓和创造。延安精神所具有的那种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已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心理结构。延安精神的革命性就是开拓性、创造性。那么,什么是延安精神的大众性呢?毛泽东指出,大众性即民主性。延安精神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党手中的思想武器,也不能只理解为某几个领袖人物和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延安精神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和历史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延安精神是属于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大众的。它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是他们手中的工具和法宝。总之,延安精神的大众性和革命性是一致的。道理很明白,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多数,而他们是革命的。所以,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自然是二者的统一。由此可见,延安精神作为中国新文化的灵魂,它具有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显著特征。(《延安精神概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第四种观点,黄兆安认为,关于延安精神的特点(或特性),有以下五点:
  1.内容的成熟性,这是就它同党的历史上各个阶段和同一时期各个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精神相比较而言的。所谓成熟性,就是说它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经过反复的磨炼、去掉了幼稚性和朴素性,达到了自觉的“从心所欲,不矩”的炉火纯青的程度。因为延安精神是边区的干部与人民在成熟的党中央和成熟的毛泽东思想的直接培养下取得了革命与建设事业成功的精神成果,是在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系统性,就是说它的内容不仅是正确的成熟的,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2.立场坚定的群众性与民主性。延安的同志有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同时又把这种理想和立场熔化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并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民主协商办事的过程之中,他们不是一般地唱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立场的高调,而是致力于群众的实际问题,使人民得到真实的利益,从而也就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党与政府的领导,也就乐于完成党与政府提出的任务。
  3.远见卓识的求实性。突出的求实性是延安精神的最重要的特点。所谓求实性,就是一切都要求是真实的符合科学的:真实的人,真实革命者,真实的马列主义,真实的共产党人,真实的朋友,真实的敌人,真实的知识,真实的才能,真实的困难,真实的工作,真实的革命,真实的改革,真实的进步,真实的效果,真实的成绩和胜利,真实利益,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时间,真实的地点,真实的条件,如此等等,一句话,按客观实在的规律办实事。
  4.自觉的建设性与独创性。自觉的建设性以及在建设中的独创性,是延安精神的一个富有历史性的特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军民不仅善于革命,而且也善于建设新生活,从事经济建设事业。他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高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建设性和独创性,开创了新局面。他们的建设性体现了我们党的本质和革命的目的,反映了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发展和成熟的程度。
  5.谙练的斗争性。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不是延安精神的特点,因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而我们党的历史也就是艰苦奋斗的历史,当时各革命根据地的同志也都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过延安同志们的艰苦奋斗倒有其特点,这就是他们善于艰苦奋斗,就是他们具有谙练的斗争性。(1)斗争的建设性;(2)斗争内容的广泛性;(3)斗争方式的灵活性;(4)斗争的坚韧性。(《延安精神研究论文选》第一辑,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印)
  第五种观点,吴继金认为,开放性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与特征。开放性贯穿于延安精神从萌芽、形成到发展的全过程,是延安精神开放性的表现形式。(一)对外开放。1.在政治和宣传方面,大力开展抗日的外交活动。2.在自力更生前提下,经济上力争外援。3.中共接受了同盟国军方提出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要求。(二)对国内开放。1.对国统区开放。2.延安与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相互开放。3.对敌占区开放。延安精神的开放性又具有下列三个特点,1.开放中的独立自主性;2.开放中的主动性与选择性;3.开放的局限性,不平衡性与阶级性。(《延安精神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如何研究延安精神,有一个研究思路和方法的问题。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以下是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仵学元认为,1.应当把延安精神当做社会风貌,即当做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的精神标志来研究。把延安精神当做风貌来研究,就要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是怎样成为全部社会精神生活之核心的;研究“延安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以及在其支配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拼博精神;研究延安时期工作人员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研究延安时期革命人民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上下一致的团结友爱精神;研究延安时期人们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自觉的守法精神;研究那时工作干部和共产党员在一切工作中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精神,等等。2.应当把延安精神当做时代精神来研究。我们研究延安精神,一方面应再现那时生动的社会精神风貌,使之具有真实感。另一方面应指明和摆脱那些历史局限性,抛弃那些具体的形式,阐明那种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稳定的、共同的东西,即抓住那些反映时代本质,体现时代主流的东西,揭示延安精神的普遍意义。3.应当把延安精神当做发展着的东西来研究。延安精神是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主流的。因而它可能也必须为后来者所继承。但是延安精神随着历史的前进必须也必定要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假如它同发展变化了的历史实际相脱离,没有发展,它就不可能真正为现在的人们所接受,因之就谈不上被继承。继承才能发展,发展了才能真正被继承,这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从“研究过去,为了现在”这个目的出发,我们更应注重研究延安精神的发扬光大问题。(《延安精神研究论文选》)第一辑,延安精神研究会编印)
  第二种观点,宋觉认为,1.坚持科学性,对延安精神进行研究。所谓科学性,即延安精神所蕴含的规律性和真理性;所谓实践性,即延安精神所表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性保证实践性,实践性体现科学性。因此,“延安精神学”当以研究延安精神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现实作用为对象。研究对象是规定了“延安精神学”的学科性质具有二重性;它既是一门反思的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的科学。“反思”是主体对延安精神这个特殊客体的形成与演变、本质与现象、内容和形式的再认识;“应用”是对延安精神现实作用的发挥方式和途径的可行性研究。反思着眼于历史,应用面对着现实;历史的反思是为了现实的应用,现实的应用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吸取营养,这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把延安精神当做一种独特的社会心理来研究。延安精神,就其意识状态而言,属于社会心理的范畴。这种社会心理,不但以其阶级心理的面目集中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阶级情感和共产主义信念,表现了中国劳苦大众朝气蓬勃,乐观进取、相信未来和富于革命的精神风貌,积淀着无产阶级的各种革命素质,而且以其特有稳定性、强烈性和持久性的效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发挥着巨大作用。3.坚持客观性原则,把延安精神当做时代精神来研究。4.运用系统分析法,把延安精神作为一个动态运行的开放系统来研究。作为系统的精神,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型的动态运动的,它总是随着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地完善其自身。其具体机制是,革命任务和奋斗目标转变,往往最先引起延安精神表层表现形式的变新。表层表现形式(即历史的特殊形式和现代的新颖形式)是昭示延安精神动态运行的指示器。尽管这种动态演变的起点(新的革命任务)和归宿(致力目标)等“软件”部分具有灵活的可变性,但该系统的核心、本质等深层要素的“硬核”部分却仍然保持其相对稳定的性质。5.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把延安精神当做中国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来研究。6.进行比较分析,把延安精神当作一种光荣革命传统来研究。7.从伦理学角度把延安精神当做一个道德范畴对其进行思维的抽象很有必要。延安精神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色彩十分浓厚,所蕴涵的伦理道德思想十分丰富,从伦理学角度把延安精神当作一个道德范畴对其进行思维的抽象很有必要。作为道德观念的延安精神,所包含的道德原则可以概括为: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8.坚持实践性原则,把发扬延安精神作为一个现实应用课题来研究。具体而言,一是要研究延安精神与四化建设的关系,确定艰苦创业的现实指向;二是研究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积极鼓励开拓创新的精神;三是研究延安精神与党风建设的关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四是研究延安精神与民主法制建设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五是要研究延安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理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六是研究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关系,教育当代青年沿着延安青年运动的方向继续前进;七是要分析批判对延安精神的种种曲解和贬斥,还延安精神本来面目;八是要探索延安精神的继承机制,攻克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实践难题。(《延安精神文集》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第三种观点,郭必选认为,延安精神产生已经半个世纪了,但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宣传比较突出,但作为一门科学对其进行研究比较薄弱。可以说只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延安精神的研究才真正走上学术的道路。回顾过去理论界和新闻界对延安精神的宣传和研究,可以看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沉醉于过去的回忆式讲述,缺少面向未来的思考;二是停留在感性的故事层面,缺少深层的理性研究;三是注重于片面的道德说教层面,缺少全方位的研究。因此,要使延安精神研究走上科学的道路,首先要转换视角,拓宽视野,全方位多层面透视延安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寻找延安精神文化的根和民族精神的魂。也就是说把延安精神放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放在民族精神的洪流里加以考察。二是从现代社会角度出发,研究延安精神在现代的生成及其作用,尤其要面向现代化,研究它的功能和效应。三是以世界的眼光,迎接未来的胸怀,研究延安精神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让延安精神走向未来。
  其次,建立延安精神学,以延安学的气魄研究延安精神。延安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历史经验的科学,延安精神学是延安学的中心学科之一。具体来说,延安精神学就是一门研究延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科学;一门研究延安精神体系功能的科学。总之,是研究延安精神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可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研究延安精神的理论体系;二是研究延安精神的历史,包括研究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三是研究延安精神的方法论。
  再次,延安精神研究的三个层次。第一,宏观层面:从民族精神的角度研究延安精神,从中国文化的视野中透视延安精神。一般人们注重古代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追溯和反思,但对近现代形成的革命文化和传统容易忽视。这可能是由于“厚古薄今”之故。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可分为古代传统和现代传统,而现代传统的精华就是革命传统。所以,研究延安精神不能割断历史。不能仅狭隘地从短短的延安十三年的时间区域里研究延安精神,而要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中研究延安精神。一句话,把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来研究。第二,中观层面,从革命精神的角度研究延安精神。从这一层面研究的人比较多,成果比较多。理论界大多在中观层面进行研究。因为延安精神具体地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在时代的典型显现。因此,把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品格进行深入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把延安精神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同中国革命道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不可少的。也可把延安精神和毛泽东思想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总之,就中观层面研究的内容也很多,这些问题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第三,微观层面,从人格学角度对延安精神进行研究或作为新国民性进行研究。延安精神和毛泽东思想有联系,也有区别。毛泽东思想是理性,是真理,是科学。而延安精神是人的内在品格,即人格。所以,延安精神不是延安理论,它是一种革命者的性格。从根本上说,延安精神正深刻地代表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反过来说,延安精神中蕴涵着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要把延安精神作为一种新的国民性来研究。总之,通过三个层面研究,延安精神才可能呈现出自己灿烂辉煌的形象。
  最后,研究延安精神的方法。第一,唯物辩证法。具体说来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可能人人都喊,但真正做到也不易。从本质上讲,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借口联系实际,而不去深入研究延安精神,随心所欲宣传和发扬所谓延安精神,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这种方法往往对真正研究延安精神的人却瞧不起,甚至动不动就扣上“不联系实际”的帽子。其实,理论联系实际是要产生新理论,实事求是是要求出“是”来,不是就是论事,把事当是。另一种倾向是借口研究理论,而不去联系实际,认为联系实际是水平低的表现,把关起房子来搞所谓纯而又纯的理论看做是高水平高层次。这其实是教条主义的做法。我们主张,搞理论研究的人、搞学问的人,应该从现实从发,研究延安精神,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而搞宣传的人,搞政治的人,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实践延安精神,不要从口号到口号。总而言之,理论联系实际,不是叫人人都去宣传延安精神,也不是人人都坐在房子里搞研究。而是要实事求是,创造出有用的新理论,一方面是延安精神的研究必须有用,产生效益,一方面是延安精神的宣传必须科学,确有新意。
  第二,古今中外法。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方法。延安精神反映了无产阶级的伟大气魄和胸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风骨和性格。所以,它博大精深、波澜壮阔。研究延安精神不能视野狭隘,心胸狭窄。毛泽东曾说用古今中外法研究历史,这一方法又适合研究延安精神。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方面研究就是古,从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业精神方面研究就是今。从中国精神角度和世界其他民族精神(如,美国精神、日本精神等)比较研究,就是中和外。总之,延安精神研究要背靠传统,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和未来。
  四、外国学者对延安精神的看法
  1.美国人眼中的延安精神:讲求实效,不尚虚文,不爱金钱
  自1980年中美建交以来,两国间公私交际往来,已日趋频繁。但美国官方和中国人民政权的接触,却可追溯到40年前。那是1944年7月22日,一架美军C—47型运输机在三架美军战斗护航下,将以戴维·巴雷特上校为首的美军观察组送到了延安。巴雷特是美国军界中经验最丰富的中国通。观察组成员中有在中国出生的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深通中国国情,是美国外交界的翅膀。此外还有专司对日情报的雷·克雷姆利少校等人。同机运到的好几箱医药用品,是几年前美国红十字会捐赠给延安国际和平医院的。由于国民党的封锁,这批药品一直拖到这时才运到延安。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长期遭到国民党封锁,与外界联系完全断绝。随着美军观察组到达,通往禁区的门户一下子打开了。美国人要上延安,是由于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对日战争中起了巨大作用。蒋介石允许他们上延安则是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当时重庆方面突然转变,开放禁区,使得不明就里的人几乎不敢置信,在延安招待所欢迎美国人的接待人员中,有个姓仇的少将,是蒋介石派驻延安的军事代表。他满面笑容,对新出现的重庆、华盛顿和“共匪”团结一致的奇迹,表现出欢欣甚于困惑的样子。其实他内心里是大惑不解的。
  蒋介石为防止美国人和八路军发生密切关系,对观察组的使命作了严格限制。他们的任务只是和八路军共同侦察敌情,搜集日本侵略军的情报,为美国空军提供陆空配合,还从名义上加以约束,称之为“观察组”。巴雷特在抵达延安的当晚,就告诉美国记者阔瑟·斯坦说:“我要把话事先讲清楚。我们不是你们所希望的那种一般意义的军事代表团。我们只不过是观察员,负有单纯技术使命的观察员。”
  观察组抵达后,双方毫不延迟,立即忙碌起来。八路军将自己的设备供观察组使用。斯坦说:“八路军和美军进行的真心实意的合作,提供讲求实效的支援,几乎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巴雷特承队,八路军工作进展的步伐他们有时竟难于跟得上。他要求美国军官、士兵,哪怕头天晚上忙到深夜或翌日凌晨,第二天也要六点半起床。
  延安活跃的民主气氛和八路军工作人员热情爽朗,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使得美方官兵都着了迷。他们也效法八路军,过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上下级同桌用筷子吃和中国人一样的简单饭菜,美国人只多一份咖啡和牛奶。“他们一周接一周紧张地工作着,挖掘他们称之为意料不到的敌情金矿。”据当时目击的美国记者阔瑟·斯坦说:“我从不曾看到过大群中国人和外国人在一起时,这样不拘形迹,这样心情欢畅,能这样完全置不同背景、不同政治信念和种族差异于不顾,彼此合作得这样卓有成效,这样真诚地相互正确评价。”
  延安人使得美国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有三点。一是延安人对金钱不感兴趣,美国飞机经常往返印度、重庆和延安,延安没有一个人托过飞机乘务员捎带外面花花世界的任何东西。二是延安人待人接物,不尚虚文,和一般中国人爱讲面子的传统不一样。三是延安没有人开口要美援。有个美国人在延安盘桓了一周以后,对此不胜惊诧。他问斯坦:“这儿的人有点什么不对头吧?他们竟还没有问过我,美国人到底什么时候送坦克、飞机和重炮给我们;也没有问美国人到底什么时候才把日本佬揍得更狠一点。在那一边(指重庆),人人可都是这样问的呀。”
  一年以后,对日本作战获得最后胜利。美军观察组的使命结束,撤离延安。
  40年前,中国人民政权和美国官方的这段交往已成历史陈迹。对比今昔,发思古幽情之余,继承并发扬当年使美国人为之倾倒的讲实效,不尚虚文、不爱金钱的延安精神,今天对我们谅必并非不急之吧。(黎泽济编译,原载《外国史知识》1986年5月)
  2.莫里斯·迈斯纳认为,延安精神本质上是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的
  延安时代不仅对共产党在1949年的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它还给胜利者留下了一种革命斗争的英雄传统,这就是被奉为神圣的“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既然那些领导革命获得胜利的领导人就是那些在胜利后建立的新社会的领导人,因而毫不奇怪,他们在1949年以后所实行的政策和对新问题所作的反应,都深深地受到了他们在早期战争年代所获得的经验的影响。所有的共产党人都把“延安精神”称颂为壮丽的革命年代的象征。但是,对许多人来说(这对成为统治者的革命者来说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这一革命的时代是可以心安理得地埋葬在历史中,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纪念这个时代,但它已经不能真正适应当代的需要了。而对其他人来说,特别是对毛泽东和受他的影响最深的人们来说,延安经验不能简单地成为一种纪念的对象,它是一种能为未来提供模式的活生生的革命传统。
  为毛泽东主义者所着力赞扬和高度评价的延安传统,一部分是制度方面的遗产,另一部分是神圣的革命价值观念方面的遗产,但这两部分很难截然分开。在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中,很多毛泽东主义的独特做法,早在延安时代实行的制度和实践中就有其萌芽形式。在政治领域中有减缓了自上而下的官僚主义统治形式的发展的群众路线原则的实践;“精兵简政”运动,为适应地主的需要和条件并为广泛的群众参政提供条件而分散政治结构的主张,以及要求党的干部、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定期与群众一起参加体力劳动的“下放”、“下乡”运动等。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缩小(即使不能消除)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裂缝,它们反对了毛泽东长期敌视一切的官僚主义的态度,同时,这些措施也是其后那场群众性的反官僚主义运动的前奏。
  延安时代产生的这些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及其实践,对于形成毛泽东主义处理革命胜利后的问题的独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隐藏在这些制度和实践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也是一份具有同样重大的历史意义的革命遗产。为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推崇备至的“延安精神”、其主要内容,实际上的是精神方面和伦理方面的,更具体地说,它是各种社会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因为这些东西才被他们看成是革命变革的持续过程中的根本因素。源于延安时代并为整个壮丽的革命年代所具有的这些价值观念,在本质上是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的,这些价值观念包括:为人民的利益英勇斗争、敢于牺牲的观念;艰苦奋斗、勤奋努力、勤俭节约、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以及自我约束等观念。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确实践了这些价值观念,因为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和这种斗争所要求的期巴达式的苦行主义和平均主义的生活方式迫使他们必须如此。按照毛泽东主义观点,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导致了过去革命的成功,而且也是产生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保证。
  中国革命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看法大相径庭,但正是从这一进程中,却产生出那些(在许多方面)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的独特的制度和价值观念,这真有点令人不可思议。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大概都不会想到,在东方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农村的革命力量会组织起来包围和制服不革命的城市,而城市工人阶级只是消极地等待着农民革命军队来解放自己。然而,在延安时代最不正统的革命战略的运用过程中,却产生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预言的乌托邦社会目标奇妙地一致的社会理想和实践。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延安实践,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步骤是实现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这一更高的共产主义目标之首要的和基本的步骤,后来,毛泽东主义也正是这样来赞扬和评价延安传统的。延安时代要求党政官员和知识分子定期参加生产劳动,这对于在中国传统上特别明显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离至少是象征性的一击,它同时证明了,毛泽东主义决心在消除这种分离。为推行毛泽东主义的政治方针而开展的“精兵简政”运动、群众参政运动和反官僚主义的运动,虽然还谈不上足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理想和序幕,但仍然反映了他们对缩小国家和社会之间裂痕的强烈关注,而毛泽东主义关于延安游击队的领导人从理论上说应是能够从事各种经济、政治和军事工作的多面手的观点,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正是在革命斗争本身的进程,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比20世纪其他任何一场社会主义革命都更多地产生了(至少是以萌芽形式)未来社会主义形式的价值观念。(《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3.马克·塞尔登认为,延安道路的精髓是群众路线
  整风运动期间发展起来的党的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超出了经济发展的范围之外,导致了革命中人和社会的一种广泛的观点。此时,已完全明确地表达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正在根据地形成的新社会中的领导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毛泽东1943年6月1日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关于方法的决定,即《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是关于群众路线原则的最早的,也是最经典的论述。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强调建立领导和群众之间的紧密结合,这是对来自于游击经验的很多重要意见的综合。人民战争中的领导要求要以反映大众的需要和渴望为基础,这只有通过同人民的不断接触中才能了解到。在抗日战争的最后几年里,运用了这些原则,去发展和变革中国的农村社会。经济学家杰克·格雷(JackGray)敏感地分析了群众路线的观点在今天与发展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出:“……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有政治觉悟的领导使自己直接接触那些不善于表达内心思想的人,——他们大部分是文盲和地方共同体中政治上不成熟的群众,——向这些共同体中的成员们了解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可能思想,他们的疑虑和问题;根据更广泛的经验和责任以领导理论来总结这些意见,清晰表达这些意见并使它们再回到群众中去,将由此而产生的决策付诸实践,再同样根据群众意见来研究分析结果。这一政治方法的优点在于,它防止了用命令和自命高人一等的人的统治,它将所有的人都转入了积极的讨论之中,毫不含糊地赞同各种政策,它还产生了一种教育过程。通过这种教育,人民群众逐渐克服了自己不善于表达内心思想的状态,他们对变革的疑虑,他们狭隘的家族观,他们经济观念的极端决定,他们对其他地方类似状况的无知,以及对政府根深蒂固的恐惧。在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的倾向降低到最低限度和增加群众明确表达自己思想能力这个方面,这种政治方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群众路线适合于解决农业社会的各种问题,克服其各种局限。但是它也被用于实现农民积极分子和基层共同体活动的巨大的创造性潜力——这是一种在抗日战争和1943年的经济和社会中得到充分实现的积极性。假使有行动的权力和制约,农民们就不仅在军事斗争中,而且在正在进行的变革农村生活的努力中,都会起到一种必不可少的作用。
  在1942年和1943年的整风运动和生产运动中,产生了一种共产党关于理想的人的新理论。这种思想超越了专门化和身份地位的障碍,在一个单一个体中将劳动者、领导者、战士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成就结合起来。这些特性在地方积极分子那里得到了说明,地方积极分子不仅自己的村子或工厂中介绍和宣传新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而且在游击抗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在自己的余暇时间里努力自我教育并教育别人。因此将领导和他们所领导的人分开来以及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才分开来的鸿沟明确地缩小了。在战争中和生产中,在共同体的水平上形成了共同战斗的紧密的联合。劳动英雄或者杰出的地方积极分子是上级领导和乡村之间的非正式中介,他们积极献身于创造共同体的纽带和导致农村生活变革的行动。
  群众路线的领导理论使每个准备将自己全部献给革命事业的青年人或成年人,都有得到荣誉和地位的希望,不论他是什么阶级,是否受过正式培养或者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如果说农民能通过斗争和自我教育而“上升”到领导岗位,那么学生,官僚和传统的社会上层分子就能通过“下乡”和生产运动,与乡村范围内的人民团结起来并领导他们。而“下降”,不论发生哪种情况,领导都意味着同过去的杰出人物统治相决裂,接受很多传统上本是相互分离,各具特色的各种作用和活动。
  延安时期的伟大贡献,就是发现了将大众对游击战争的参与和广泛的共同体对农村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的具体方法。在人民战争中,共同体的行动渗透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包括了每个个人。这需要新的领导方法,这种领导方法最终被提高到了理论高度,即群众路线。在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年代里,群众路线在中国各地的根据地和战场上扎下了根,自延安时期以来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特别是它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非凡经历,大部分就是持久地坚持群众路线才形成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基本领导原则在1943年被奉为神圣,直到今日仍然如此。
  4.〔美〕R.特里尔认为,延安精神的秘密就是参与
  延安时期的毛正处在他事业的中期。他的目光已经脱离过去的战场,他统治了中国的部分地区。他开始把自己看做是下一位中国的统治者。作为一位40多岁的人,他要随心所欲地做事。
  毛的身上开始显露出一种主宰的风骨。
  急不可耐的表情已不复存在,他的眼睛亦不再在银盆似的脸庞上闪烁,他开始出现一种释迦牟尼式的殷实和练达。
  不管是在个人方面,还是作为中共领导人在政治的马鞍上,毛的处事泰然自若,独具风格,自成一体。
  但是毛从不讲究养生之道,他的许多行为在徐特立看来都是受了魔鬼的诱惑。这多少可看做是他那不受拘束的风格的延伸。这个卓尔不群的人之所以不循规蹈矩,并非仅仅因为规矩难以遵循,而是出于要超越既成之规的天性。清规戒律是一根拐杖,他发现自己足可以不用它,这就是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毛的王者之气日显。他感到中国的历史重负浇在了他的肩上——这是他的行为不再放任自然之原因所在——自负感也变的更加强烈。不可泛泛而论,一位政治家身体的发福或工作中的纵任,而应看到这是一个已过不惑之年圣人已具自觉意识。毛没有变得喜好奢华,却仍然保留着无所畏惧的性格特点。
  在延安以前的岁月中,毛有丰富的思想观点,但没有多少权力。进入50年代,他拥有了权力,而这个地球上最大的国家的庞大的官僚机构,使人们只能听到这位导师的声音。而延安之所以令人激奋,是因为他在那里既教导着人们又统御人们的行动。延安的岁月是毛作为中共领袖的黄金时代。
  作为一名政治领袖,毛文武双全。
  然而,与28个布尔什维克、蒋介石、民主同盟(介于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左翼第三势力)的领导者相比,毛则显得更受中国传统的影响。他喜用毛笔写字,潜心于中国历史经典著作。
  “我在他的住处没有看到一套西装或一套正式的长袍。”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写道。这位美国记者在1944年曾游历了中国的大西北。如斯诺言,毛既不穿西装也不着长袍,他(和政府其他官员)穿的衣服与农民一样:宽大的裤子,对襟上衣。标准的棉布服似乎反映了一种新型的身份关系:没有阶级之分,也没有代际之别。可以肯定地说,延安精神是土生土长的,是地道的中国式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
  新的东西在黄土群山中萌发。
  延安是属于毛的,已经存在的稳定的政权可以说是毛的政体,萌发状态的“毛主义”其各方面的特征都有所显露。
  到延安访问的人会感到儿童团的活跃气氛和互助精神。不管物质条件如何艰苦,他们有共同的目标。财富没有成为负担,也没有带来令人厌恶的等级观念。人们知道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毛是否早已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还是仅仅只能称为“农民改革家”?外国的观察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神秘。在延安,毛没有实行共产主义,但是他一直把共产主义作为他战争结束以后的目标。
  在整个边区还实行了选举制度。各级政府都采用“三三制”,即共产党员的数量在政府机构中不超过1/3,1/3的名额是非共产党员的左派分子,另外1/3是毛称为中间分子的人物。
  这些措施并不等同于西方的民主——尽管在政府机构的选举中有时共产党员得票最多——但是这改变了大西北的群众心理。延安精神的秘密就是参与。
  在中国以前的历史上,还没有实行过普通投票的选举(在江西苏区,“剥削阶级”是被排除在外的)。
  当然,选举者在选举领导人时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普遍老百姓称之为“我们的政府”,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事。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对其统治者的态度。每一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有一种集体责任感。一种民主意识似已存在。(《毛泽东传》刘路新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5.〔法〕K.S.卡罗尔谈延安精神与“文化大革命”
  评论家近来多次提到延安精神,认为毛泽东想把整个中国变成一个刻苦坚毅的斯巴达共和国,类似于1937年至1947年间他在中国西北组建的共和国。中华红色共和国于是成了一种幻想,但要搞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经济、社会环境下去考察。读者将会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把大本营建在半干旱沙漠地带的西北,并不是出于对苦行主义的偏爱;他们之所以选择近代史上罕见的平均主义,也不仅仅是为了奉行一种学说。
  如果说,中国现在确实在一日甚一日地“延安化”。这是因为,它又一次面临着一场长期武装斗争的可能性,而对手一开始要比它强大上千倍。1937年,它的对手是日本,现在呢?是美国。
  “文化大革命”的纲领多处重申了延安时代的纲领。在中国,“文化”一词的含义与西方不同,在这个几乎不存在宗教的国家里,孔夫子价值观念维持着旧秩序的合理性,把中国人封锁在家庭和宗教的圈子里,根本不鼓励社会精神和民族感情。为了建设一个统一集体主义的中国,毛泽东主义分子一直主张对封建的旧文化和旧风俗进行造反。当然,在延安时期他们较为慎重,对于“文化遗产”加以鉴别,而今天的“红卫兵”则不分青红皂白了。也许,那时候他们想引导人民自己摆脱陈腐的“过去”,而今天却要彻底战胜“过去”仍在进行的负隅顽抗。
  “文化”纲领中唯一真正的新东西是对毛泽东的崇拜。延安时代,毛泽东还是一位不犯错误的神;他的权威是没有人怀疑的,但他和自己最亲密的战友,特别是和八路军的著名首领朱德分享荣誉。在当时共产党的旗帜上,朱德的像和毛泽东的像同时存在。1949年取得全国政权以后,毛泽东主义分子决定不以在世的领导人名字命名市和工厂。(《毛泽东的中国》刘立仁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
  6.〔美〕谢伟思谈“延安精神”与中国的改革
  我们不该企图在中国今天的事件和政策与40年前的言论和行动的相似上做太多的文章。有相似点,也有重大的不同。可是看一看过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在。从10年到15年的短期眼光来看,中国目前的变化委实是令人吃惊的,急剧的,而在一些人看来甚至是一大倒退。但是,若从40年的长期眼光来看这些变化不过是早在延安时代就孕育了的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前后一致的发展。
  从延安看今天,没有什么是令人吃惊的,而且肯定不是离经叛道的。共产党的领袖们只不过回到过去,重新开始办那些很久以前他们就说过要办的事。
  我承认我有过分突出了那种相似之处,而把历史简单化了。但是我认为这样看待延安的过去,说明共产党的政策和领导层中的连续性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
  如果我讲的这些不错,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它的未来和稳定。
  最后讲一点,在中国,“延安精神”一直是一个有力的法宝。我在1971年第一次回中国时,发现人们一直用它来支持“文化大革命”。现在我认识到,实际上“文化大革命”只是利用了“延安精神”的一部分内容。那时只选两句话作为“延安精神”的象征:“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如果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延安时期制定的和执行的全部政策,就会看到比起“四人帮”来,邓小平和今天的中国领导人更忠于“延安精神”。(《海外人士谈中国社会主义》覃火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
  

延安精神论纲/郭必选著.—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