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七章 充分发挥德育资源优势,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


  一、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张家口市第六中学,坚持德育为首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探求新时期深化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多年来在严格常规教育和管理的同时,致力于开发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优势,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以近现代史及现实国情为主要内容,以校内外教育的结合为基本方法,结合形势,追昔抚今,开展了许多富有时代特点和超前性的序列化教育活动,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优化和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连续六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连续四年为省文明单位,并在德育、双拥共建、国防教育、三防教育进入省先进行列。1990年被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列为中学联络点。
  张家口是具有光荣传统的历史名城。革命旧址多,老干部多、驻军多,富有明显的教育优势。而六中校园就是革命文物,系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时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聂荣臻元帅以及肖克、罗瑞卿、耿飚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过,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及贺龙元帅也到过这里,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多年来,六中就是抓住这些宝贵资源,精心开掘运用。结合改革开放的形势,联系国际风云的变幻,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循序开展爱国传统和现实国情教育。首先把校内文物——将帅楼,办成了德育中心,在那里举办了“晋察冀革命斗争史展览”、“追寻伟人足迹求索延安精神”教育活动展览、“学习雷锋好榜样展览”、“国防教育展览”……把瞻仰革命文物、参观教育展览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作为每届学生的必修课。激发学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学校还以此为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学历史、学国情、学前辈、学英烈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里已成为全市青少年的教育阵地。从1987年以来,已接待大、中、小学生及外地来宾5万余人,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中把每年的6月份(周总理、叶剑英及贺龙元帅于1946年3月到此)作为学习老一辈革命家活动月。聘请20多名军地革命前辈为德育辅导老师或顾问,以市区九处重要革命旧址为校外教育基地,集中学习近现代史,传授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业和思想风范,组织编采革命春秋录,撰写革命前辈业绩的文章,广泛开展给革命长辈写信的活动……得到了聂荣臻元帅及刘澜涛、肖克、杨成武、段苏权、孙毅等众多革命老前辈的关怀和支持。聂帅生前接见六中师生代表时赞扬他们的教育活动是“一个又一个盛举”,鼓励他们要继续努力,“按照毛主席的遗训,教育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好接班人”。
  六中的另一优势,就是和驻军高炮旅手拉手,以延安精神建校育人。共同培植起双拥共建之树,结出了累累硕果。“拥军爱民共育一代新人,拥军优属爱我钢铁长城”是双方共建的坚实思想基础,加强部队和学校建设,构筑社会主义新长城,是共建的目标。军校双方围绕弘扬革命传统和熟知现实国情,共同开展六年之久的追寻考察、忆昔抚今的教育活动,在探求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实践着一条新路,为山城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一树芳馨。北京军区多次组织采访,并列为经验交流会的参观点。
  二、发展社会实践教育
  六中不仅组织学生对山城旧址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考察了解,还不断延伸扩展,连续六年在暑假开展了立意新、规模大、教育深的典型性社会实践活动。在饱含着中华民族荣辱史苦难史和奋争史的“京张铁道”上,在浸透着帝国主义侵华史、血和火的抗战史的长城古道上,在闪耀着不朽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光辉的黄河东西,在中国革命胜利发展最为辉煌的陕北大地及圣地延安,在浓缩着中国几乎是全部近现代历史的首都北京……先后举办了“京张铁道行”、“长城古道行”、“黄河东西行”、“求索延安精神”、“追寻毛泽东足迹”等历史考察性的远征实践活动,先后总计活动243天,途中153天,路经4省区、26个市、63个县。对塞外的坝上、坝下、京包路沿线;对太行、吕梁,黄河东西;对平北、冀东、长城内外;对晋中、陕北、圣地延安等数百个革命旧址和60多个革命老区进行了考察,和300多名革命前辈及数不清的老区群众相聚畅谈。尤为显著的是1992年暑假,为迎接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和“双拥”运动50周年举办的“追寻毛泽东足迹”实践活动。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关怀和具体指导下,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两个即将来临的大纪念日,超前组织学生开展了万里追寻活动。一行56人,从1935年10月毛主席率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落脚的吴起镇起,至1949年10月在北京出席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上为追寻活动的时空定界。因为这14年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人物从确立地位到走向成熟、走向胜利的辉煌14年,可以说毛泽东这14年的理论和实践完全可以使他们从主体上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真谛,是实现主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六中通过“吴起寻根”、“拜望红都”,“圣地探宝”、“大地恋歌”、“陕北重征”、“黄河絮语”、“五台抒怀”、“太行温故”,“进京赶考”九个主题活动,运用边走、边看、边读、边写、边做的方法循序发展,成为教育深远,收效甚丰而耐人寻味的实践活动。1993年六中和青岛市第六中学建立了“跨省市军警民共建文明校”的手拉手关系,为纪念“双拥”50周年,建军66周年和“毛主席诞辰100周年”,1993年暑假两地警校携手在青岛举办国防科技夏令营。
  三、珍集各方教育因素
  六中在德育工作上,重视珍集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在校内实施以德育处为主导的全方位运转的德育机制,德育处下有六个德育工作序列;班主任工作序列、政治教学工作序列、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序列、教学主渠道工作序列、军民共建工作序列和社会实践工作序列。六个年级层次、六个工作序列,由德育处统一领导、协调运转、督促检查,成为有机结合的工作系统。
  六中还十分重视校外教育力量,所开展的许多教育活动和日常的法制教育、养成教育、常规教育等都是以学校为主导,广泛集结社会各方教育力量来实施的,市文明委、关工委、国教办、人防办、文物管理所、电教馆等都以六中为教育试点,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力量,他们还和学校所处的桥东区宣传处、政法委、工业路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建立了密切联系,取得了师资、教材、场所及人、财、物等优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征得了许多革命老前辈的特殊关怀和指导,并有许多革命前辈直按参与活动。毛主席当年的机要通讯员、张思德的战友陈耀老前辈拄着木棍自始至终指导了“追寻毛泽东足迹”刀里行活动;重走长征路的空军某部政委陈靖将军和功勋卓著的老红军李赤然将军分别由南京、西安专程到陕北参加“追寻”活动。百名老延安、老前辈为六中“求索延安精神”的实践活动作指导,使学生受到了终生难忘的教育。
  六中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在实践中去接受锻炼,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其责任感;培养自制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学生们都说这真是把我们放在了熔炉里,铸好铁,炼好钢,终生受益。
  四、获取丰硕劳动成果
  六中数年如一,坚持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突出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其许多教育活动的意义都远远超过了它的本身,并越来越显示出不断发展着的作用。
  (一) 获得了极为丰富而珍贵的德育新教材。
  《京张铁道行》获全国少年教育活动创作奖,其录像片和《黄河东西行》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由音像出版社统一发行;《长城古道行》长篇通讯在《人民日报》刊登后,被选编为高中语文第三册补充教材;《追寻毛泽东足迹》搜集了更为珍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料,现以《光明在前》为题正在编辑制作九集录像片,将在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时完成,此外《山城蓓蕾》、《国防育范新花》、《长城古道行》、《希望之路》、《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等德育活动教育资料片先后在市或省电视台播放,成为学校德育的好教材。学校把典型教育和整体教育、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以较小的代价去获取尽可能大的教育效果,并发挥富有生命力的长效作用。
  (二) 实践了在新时期深化发展德育、尤其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新路子。
  六中在教育实践中,把革命传统教育和现实国情教育,把近现代史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紧密结合,经常把学生置身于典型环境,通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来引深感受,启发思维,进行入心入脑的教育,在组织追寻革命足迹的同时,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目睹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深入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使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净化灵魂,坚定信念。实践使六中更加明白,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的有机结合,精心结合,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三) 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学生干部和新的骨干力量。
  每年的百名三好学生和10名三好标兵以及25名优秀干部活跃在学校各个方面,其中参加学校典型实践活动的一批批学生更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举足轻重的骨干力量。另有省市先进典型,显示了巨大教育力量,如:《人民日报》、《文汇报》发表过的六中88届高中毕业生刘罡,同高自联卖国行为勇作斗争,捍卫祖国尊严的典型;河北省命名的燕赵小英雄,学雷锋标兵孔洁,身残志坚的典型;山城青年突击手贺英杰,奋力抢险灭火而不留名的典型;山城张文典式的青年教师王凤香,和风细雨暖人心,倾注心血育新人的典型……学生学有榜样,进有目标,产生了强有力的教育作用。
  (四) 开创了以军民共建为依托的全社会共育“四有”新人的新局面。
  六中和驻军高炮旅设有共建领导机构,定有共建制度和工作计划,共育活动年年有新意,不断深化发展,向着更新更高层次登攀,他们和军队一起,扩展社会教育力量,开辟教育基地,已形成了共建共育,综合治教的新局面。
  (五) 开辟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难得的新基地,推动了跨省市“手拉手”联谊共育活动的新发展。
  延安一中和青岛市六中,是革命老区和沿海改革开放区两种不同特点的学校,与其建立手拉手关系,并连接其两校交往,相互探索学习,优势互补,开创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共学革命传统、共建文明学校的新局面。
  

延安精神和改革开放/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