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九章 延安精神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


  一、一个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21世纪的帷幕即将开启,人类将送走一个百年世纪,迎接一个千年文明。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刻,世界各民族都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了在新世纪占领科技制高点,各国的政治家和未来学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制定出本国的发展战略:美国的“高边疆”战略、法国及西欧的“尤里卡”战略、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随着新纪元的迫近,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在“狭小的地球村”里愈演愈烈。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是具有专业智能并能自觉地为促进社会进步而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跨世纪人才是指在新旧世纪交替阶段能够达到上述人才标准的人。就我国而言,跨世纪人才就是当代青少年中已经或可望成为人才的人。党和国家对他们寄予厚望,因为,他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有生力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来来的领导者,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取决于他们,21世纪中叶中国实现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取决于他们,一句话,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他们。跨世纪人才的特殊地位和历史重任,向我国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紧迫任务——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更为艰巨的建设任务。为了保证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跨世纪人才,迫切需要延安精神。
  二、延安精神培育了使中华民族腾飞的一代英才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一批批热血青年,在科学民主的时代精神和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的鼓舞下,克服困难险阻,会聚在宝塔山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最后终于结束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了人民共和国。艰苦的延安岁月,产生了光辉的延安精神。
  彭真在《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一文中指出:“延安精神是近代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浴血奋战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斗争和胜利经验的总结,是辛亥革命以来、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延安时期,经过整风,经过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党的七大,把六大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作了总结,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特别是干部的思想,形成了延安精神、延安作风,主要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等。”〔1〕延安精神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革命人生观、世界观的生动体现。
  延安精神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窄小的窑洞里,党先后创办了中央研究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大学、西北工学、边区医药学校等二十几所院校。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对当时学校的状况这样描写到:“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院校’,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2〕然而,正是如此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磨炼了热血青年的革命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用延安精神培育出来的人才,他们具有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科学态度;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怕压、不信邪的大无畏精神。光抗大一所院校就培养了10多万革命干部,分送到华北、华中和华南各地。他们在当地的斗争和建设中起到了骨干和先锋作用,沉重地打击了来犯之敌。创建窑洞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在环境艰苦,物资匮乏,战争频繁的历史条件下,如此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和培养,这充分反映了党的远大战略眼光和对国家对民族未来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正是这一所所窑洞大学,造就出一批批中华英杰,依靠他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全国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抗美援朝等斗争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依靠他们,中华民族又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在国际风云复杂变化的环境中,坚定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
  实践证明,经过历史血和火考验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是哺育代代英才的不竭的精神源泉。
  三、延安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精神支柱
  上一代人创业奠基,新一代人继往开来。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到下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跨世纪一代肩负着完成跨世纪宏伟工程的历史责任。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而赢得青年,必须要下力气培养引导青年。尽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及青年一代的状况和延安时期、建国初期有很大不同,但正如江泽民强调指出的那样:“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3〕1980年底,邓小平在谈到发扬延安精神的时候,就明确指出:“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4〕
  用延安精神来构建跨世纪人才的精神家园,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用延安精神培养跨世纪人才,要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色。
  (一)用延安精神培养跨世纪人才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定信念。
  延安精神的根本内涵就是为民族独立、富强和繁荣奋斗不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也是延安精神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延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和人民经过艰难曲折的不懈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民族解放和富强的正确道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发展中国,振兴民族的唯一正确的路线,这就是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是延安精神的继续和发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跨世纪一代青年,需要他们的觉悟和奋斗,需要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要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调动他们继承延安青年为民族富强奋斗不息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始终不渝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用延安精神强化跨世纪人才的艰苦创业的奋斗意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标志,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大动力。邓小平指出:“中国搞四个观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5〕现在尤其要让青年一代看到,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尽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仍很穷,人口多、底子薄,各种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从历史角度看,我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创业阶段,跨世纪一代青年仍是一代创业者,他们承担着由生力军向主力军转变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所作所为,决定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地位。因此,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对这代人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看到,社会上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这代青年的消极影响。一些人怕艰苦,图享乐,比阔气,讲排场,奢侈浪费,盲目追求高消费。针对这些不良现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弘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是跨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品质。在跨世纪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加强对他们进行艰苦创业的教育,提倡吃苦耐劳,埋头苦干,克勤克俭的作风,提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怕困难和牺牲,顽强奋斗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提倡为实现21世纪宏伟目标而建功立业的精神。
  (三)用延安精神培养跨世纪人才实事求是,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
  人才的主要特征在于创新。创新要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敢走前人没走的路,敢做前人未做的事。当年延安青年听从时代的召唤,勇于冲破社会上种种陈旧观念和各类偏见的束缚,探求全新的生活,在中国开辟出一条通向社会主义之路。今天的中国,要在一个计划经济搞了近40年的国度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神州大地一次伟大的社会实践,也是一次重大突破,必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引起人们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以及是非标准等的重大转变。面对正处于转型中的社会,当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实践,勇于追求真理,树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和世界格局发展和高科技竞争相适应的新观念。如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利益观念,风险观念,效益观念,法纪观念,国际观念,信息观念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接轨正在成为现实。作为跨世纪的人才,要力争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具有强烈的国际意识,积极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掌握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在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创造有利于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新环境。
  (四)用延安精神激励跨世纪人才刻苦学习,努力提高科技素质。
  当年抗大的学员们以膝盖当桌,用桦树皮当纸,刻苦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科技本领。他们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严谨求实,发愤成才,成为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跨世纪人才面对着知识和科技日新月异惊人发展的时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素质是当务之急。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认为,正在到来的新纪元,不论现在看来多么混乱、无序,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迅速传播。谁握有大量知识和信息,谁就在未来的世纪中取胜。〔6〕未来国际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各国青年科技素质的竞争上。到了21世纪,如果一个青年人不具备基本的高科技知识,他将和文盲无异。跨世纪人才在继承延安青年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时,要从三方面提高自身科技素质:1.要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不断强化自身科技意识。2.要不断追踪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进程,努力学习掌握高科技知识和本领。3.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参与科技实践和国际间的交流。
  青年智则国智,科技兴则国兴。面对我国尚有1.3亿文盲、半文盲的状况,要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兴办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为当代少年创造尽可能好的教育成才环境,从他们中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国发展战略需要的人才,如“企业家理论”研究人员和企业研究人员,职业教育教师,农业技术人员,乡镇企业的厂长和经理,具有企业家素质的大型企业的厂长、经理,企业管理专业的中、青年讲师,律师,建筑人才,专业信息人员,中、高级服务人员,社会学和心理学人才,机电一体化总体设计人才和中、高级军地两用人才,各级政府,各产业主管部门中高层行政管理人才,国际战略和地区战略研究人才,软科学应用研究人员等。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也是迎面扑来的新技术浪潮向人们提出的要求。如果说老一代是在战场上为今天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年轻一代则应该在未来世界激烈竞争中再创业绩。
  (五)用延安精神陶冶跨世纪人才的高尚道德情操。
  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青年成才,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至关重要。跨世纪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道德修养,明辨是非,善于区分真善美,假恶丑,不随波逐流。要在净化社会风气,制止道德滑坡,铲除丑恶现象中,对跨世纪人才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情操,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摒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观念,树立关心他人、关心群体的集体主义风尚;反对货币拜物教,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抵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消极处世态度,树立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反对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一代青年的道德风尚,也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水平。党的十四大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新水平”作为全党在90年代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7〕精神文明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用延安精神陶冶跨世纪人才的高尚道德情操,正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措施。
  〔1〕《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667页。
  〔2〕见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6年12月版,第89页。
  〔3〕在陕西视察工作时的讲话,1989年9月,载《延安岁月》,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3月版,序言第3页。
  〔4〕《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27页。
  〔5〕《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21页、224页。
  〔6〕(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4月版,译者前言第3页。
  〔7〕《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36、19页。
  

延安精神和改革开放/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委员会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