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章 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年 1.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

宋觉,袁福堂,张铎


  青春,是人生旅程的黄金时代,青年,是社会进步的趋进力量,青年的命运,历来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青年运动的发展,总是同所处时代的客观环境、历史背景紧密相联。不论是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还是在国贼作乱的动荡岁月,青年,总是毫不犹豫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奔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从“五四”时期的学生运动,到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都充分体现了优秀的中国青年们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激越的政治责任感。在中国社会正在推进新旧体制转轨变型宏大工程的现时代,中国青年仍然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力量,是建设四化、保卫祖国的突击力量,是倡导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力量。在“应用研究”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来专题讨论“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年”的课题,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具体而论,我们的立意是基于如下三点考虑:其一,青年一代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对象,延安革命传统的再教育理所当然地不容忽视;其二,对延安精神的种种模糊认识主要来自青年一代,为了明是非、辨真伪、确立精神支柱、振奋创业精神,就必须对其加以清理,其三,延安青年的光荣革命传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青年应该从中吸收营养、获得教益。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课题的讨论,能够对亲爱的青年朋友们有所启迪和鼓舞。
  1.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
  延安革命的沃土,培育了优秀的延安青年,延安青年的革命斗争实践,谱写了青年运动的光辉词篇。延安的青年运动,是投奔革命、追求真理、团结民众、抗日救国的运动,“延安的青年运动的力向,就是全国的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32页)。那么,延安青年在他们的时代里是怎样学习、工作、生活、战斗的呢?延安青年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又为我们留下了些什么呢?
  ——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貌不惊人的延安,是一座小小山城,既没有迷人的壮丽风光,又没有巍峨的高楼大厦。但是,她却吸引了千千万万血气方刚的中国青年投向她的怀抱。这究竟是为什么?因为,延安是抗日战争的总后方,是传播真理的大课堂,是民主自由的象征,是中华解放的希望。山城虽小,但她却掌握着中华民族的命运,窑洞虽土,但她却孕育了光芒四射的毛泽东思想,油灯虽暗,但她却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向。为了救国救民,有多少青年不惜抛弃舒适的生活环境,冒着生命的危险,冲破重重封锁,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历程。据统计,仅1938年5月到8月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来到延安的青年就达2388人,有一批上海知识青年,历时13个月,行程1万多公里,于1939年底来到延安。路途的艰辛和国民党的封锁,难以动摇他们的信念,“割掉皮肉还有筋,打断骨头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就是成千上万热血青年的心灵写照。许多青年刚刚踏入延安境内时,便一头跪倒在地,双手掬起延安土,紧紧贴在胸口上,无限深情地说:“祖国啊,就剩下这一块干净的土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青年们,在延安这所马列主义的窑洞大学里找到了革命的真理,找到了战斗的武器,很快地由文质彬彬的“小姐少爷”转变为文武双全的抗日志士,由自由散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严守纪律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由普普通通的爱国者转变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青年。
  ——抗日救国,血战疆场。8年抗日战争,是延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当日本军国主义大举进犯中国领土,民族存亡处于危急关头的时候,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促使着无数热血青年由延安出发,毅然决然地分赴抗日疆场,担负起保卫中华的重任,成为抗日救国的急先锋,他们为国捐躯在所不惜,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代精英!“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抗战的歌声,……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这首当年脍炙人口的《延安颂》,唱出了延安青年的满腔热血和战斗豪情。
  ——开荒种地,艰苦奋斗。延安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但是,延安青年却能够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他们和根据地军民一起,开荒地,挖窑洞,建校舍,平场地,吃苦耐劳,奋战不息。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员,半月之内挖窑洞170多孔,陕北公学学员,开山凿石,建起了大礼堂。延安青年的大多数摇起纺车能纺线,抡起镢头能种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了极度的困难。当年的延安青年,一律穿八路军灰粗布衣,补钉摞补钉他们毫不在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当时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早晚小米干饭白菜汤,中午小米稀饭没有菜,就算是他们的一日三餐,有时候甚至以野菜充饥。但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延安青年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他们经受了艰苦的磨炼,他们挺过来了。
  ——团结民众,为民服务。团结统一,是延安青年运动的又一特点,不论是知识青年、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不论出身贵贱,不论来自何方,大家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不但如此,延安青年还能够深入到工农大众中去,实行和工农民众的相结合,他们以革命需要、人民需要、工作需要为第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人员和中央警卫团的战士们,自己动手,为枣园乡农民修筑了十多里长的水渠,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被评为边区特等文教英雄的陶瑞予同志,原是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整风运动后,她主动要求来到杨家湾小学任教,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杨家湾小学办成了闻名全区的模范民办小学。在保卫延安的南川激战中,来自北京的24岁的袁绍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横飞的弹片,为了掩护撤退的老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象这样热爱人民,甘做人民勤务员的延安青年何止千万?!
  ——学习理论,追求真理。延安是培养和造就革命青年的大熔炉,在这里,曾先后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马克思列宁学院、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民族学院、军事学院、泽东青年干校等20多所干部学校,为大批延安青年学习理论、追求真理提供了条件。学员们自制学习用具,克服各种困难,一面工作,一面学习,无论酷暑严寒,大多在露天上课,双膝为桌,砖石为凳,他们攻关不止,他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又学习历史、政治理论。通过学习,广大青年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懂得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道理,提高了文化素质,增强了革命的自觉性。
  延安的青年运动,铸造了延安青年的优秀品质。在方向道路的选择上,延安青年总是毫不犹豫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激流中去;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延安青年总是不谋私利,全心全意地为着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自由而斗争;在重重困难面前,延安青年总是表现出不畏艰险、乐观进取的英雄气慨,延安青年的精神状态总是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延安青年的内心世界总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延安青年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富于求实精神的一代英豪。
  

延安精神导论/宋觉,袁福堂,张铎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