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章 3.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年

宋觉,袁福堂,张铎


  前两节,我们对两代青年的理想追求、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行了宏观上的分解研究。尽管这种思维的分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具体论题的详尽把握,但却未能实现沟通融汇二者的本意。逻辑的正、反、合,要求我们在本节来完成比较分析的任务。
  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也就是整个延安革命斗争的方向;延安青年的革命传统,必然积淀在博大精深的延安精神的理论体系之中,并成为延安革命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保持论题的同一,我们将仍然侧重于延安青年的革命精神来展开论述。
  我们已经明确获悉,延安革命的不同历史阶段,完成着不同主题的历史使命。但是,响应时势的召唤,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却是整个延安青年运动的共同特点。不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不论是军民大生产,还是延安保卫战,一代血气青年总是勇敢地挑起拯救中华的重担,去迎接那血与火的考验,经受那苦与难的磨炼。延安青年的政治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纯洁而又高尚的,延安青年的理想追求、献身精神和价值观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预示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延安革命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都记载着延安青年的英雄业绩,“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32页)。延安青年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从而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时代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延安青年所肩负的具体的历史使命虽然已经完成,但是,延安青年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却为一代接一代的后继青年继承下来。
  1950年,当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战火漫及我国东北地区的时候,广大青年纷纷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地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涌现出了杨根思、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许多英雄人物。
  三年困难时期,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勤俭节约,努力生产,战胜了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以及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60年代早期,广大青年去农村、下基层、支援边疆、开发边疆形成了一股热潮,表现了甘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吃苦,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的政治热情。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做出了巨大的成绩,涌观出了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光荣牺牲的向秀丽,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保护人民安全而英勇献身的欧阳海、王杰、刘英俊等英雄模范人物。
  在十年“文革”的历史颠倒岁月,尽管优良的革命传统遭受了任性的歪曲和野蛮的践踏,青年运动一度走上了歧途,出现了不正常的政治狂热,但是,也不乏出现张志新那样不怕坐牢杀头、勇于坚持真理、与林彪“四人帮”进行坚决斗争的优秀青年。
  1976年,以悼念周恩来总理、声讨“四人帮”为主题的“四五”运动,更加显示了一代中国青年不畏强暴、不避邪恶、坚持真理、支持正义的政治觉醒和英雄气慨。
  八十年代,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延安青年的光荣革命传统,在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和道德尊严感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涌现了象李成文、陶少文、梁英瑞、岩龙、史光柱等一大批老山英雄;赤手空拳与凶徒搏斗而牺牲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安珂;富于理想、敢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徐良、邵小利;英勇抢救华山遇险群众的第四军医大学的优秀集体等等。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当代青年在对优良革命传统、特别是在对延安青年的革命传统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行认真的研究。
  应该承认,三四十年代的延安青年与80年代的当代青年相比较,存在着诸多不同。不但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承担的历史使命不同,而且在价值追求等方面也有不少差异。然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却是共有的,青年人所特有的奋发进取精神的内在本质也是相通的。如果说延安青年勇敢地投身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表现了一种高度的政治自觉,那么,当代青年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需要一种饱满的政治热情;如果说延安青年密切关注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和军事斗争体现了延安青年运动的历史特点,那么,当代青年则需要以全新的姿态为现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和经济的振兴而奋斗;延安青年杀敌立功、开荒生产表现了一种竞赛的热情,当代青年治穷致富、兴办实业何尝不需要勇敢的竞争;延安青年刻苦学习马列主义,认真研究中国实际表现了一种渴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当代青年攻克科学技术难关,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又何尝不需要一种严肃的科学态度;延安青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当代青年也不必自命清高,而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延安青年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怕流血牺牲,当代青年在改革开放中也应付出巨大的代价;延安青年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能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代青年也应正视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充分做好艰苦创业的精神准备。如此看来,两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具有割不断的联系。这里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现代中国振兴之路正是延安道路的延伸,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正是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求得认识上的统一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还需要对当代中国青年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青年的革命传统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析。
  马克思说过:“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就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马恩全集》第16卷第217页)21世纪的中国面貌将取决于当今青年一代的努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当代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纠正那些主要来自部分青年的对延安革命传统的贬斥和责难。
  近年来,不少青年对延安精神持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把为中国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延安青年叫做“老正统”,把延安青年的革命传统称之为“老一套”,有的甚至批判起延安精神来了。这些不无讥讽挖苦意味的观点和认识,充分暴露了某些青年对延安精神的无知和对延安青年运动的生疏。我们只有通过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当代青年比较全面地了解延安,比较深刻地认识延安的青年运动,才能纠正那些对延安传统的模糊认识。
  现时期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重要的是要教育青年一代为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艰苦创业,要使青年一代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要强化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在转变社会风气的艰苦斗争中,要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中,要树立新的经济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传统教育固然重要,但针对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我们又不能过高地估计这种教育的作用,即是说,我们要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从体制上来讲,就是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建构一种真正有益于青年成才的社会环境,为一代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建一个平等竞争的新天地;从文化环境方面来看,必须下决心解决怎样优化的问题,对那些危害青年成长的陈规陋习,侵蚀青年思想的“观点”、“主义”,腐蚀青年心灵的低级趣味,都应予以坚决取缔。
  另外,必须改进和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彻底改变“软、弱、涣、散”的现状,以“四有”为标准,教育青年一代做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新人;要为青年一代指明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相联系的具体奋斗目标,鼓励青年锐意向上;要教育青年一代树立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和勤奋的精神,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用现代文明武装自己;要加强对青年一代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使他们遵纪守法,健康成长;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面受冲击的情况下,要真诚地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起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
  要使青年一代健康成长,除了青年自身的主观努力而外,革命的老一辈为年轻的新一代做出表率也至关重要。近年来,确实有不少“老延安”、“老革命”仍然保持和发扬着延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和工作作风,但也有少数“老者”并没有真正解决好“打天下”与“坐天下”的关系问题,他们往往在口头上对延安精神赞叹不已,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是好吃老本而不求新功,在他们身上,延安作风少了,不正之风多了,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屡有发生。这在青年人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于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增加了难度。“身教胜于言教”,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传、帮、带”的作用,我们大声疾呼,老一辈“延安人”要继续为青年一代做出典范。
  我们的事业,是走向未来的事业。党和人民总是把自己的最大希望,寄托在代表未来的蓬勃向上的青年身上。中华民族的振兴,美好未来的创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要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归根到底,要靠广大青年继往开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当代青年人生旅程的最美好的时光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摆脱贫困,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到了当代青年的肩上,我们热切希望我们的青年一代,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继承延安青年的革命传统,坚持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发扬延安精神,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激流中去,解放思想,奋勇前进,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做改革的先锋,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延安精神导论/宋觉,袁福堂,张铎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