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南泥湾精神铸铁军——84870部队工兵团发扬南泥湾精神无私奉献纪实

王利军,侯忠科,张志强


  在八百里秦川中段,黄土高坡南麓,驻扎着一支被誉为“新时代359旅”的84870部队工兵团。
  这支英雄的团队作为八路军359旅后续部队中的一个战斗集体,他们组建12年来,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南泥湾精神,以“为党分忧、为军争光、为国奉献、为民造福”为己任,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而著称,创造了卓著功绩,在军内外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93年8月31日,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为该团荣记集体一等功。12年中,他们服从国家大局,努力抓“两个文明”建设,带头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主动承担抢险救灾任务,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理想、前途、幸福、荣辱、得失、苦乐、生死等问题,为党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章 奉献在镍都
  1988年10月,工兵团奉命开赴甘肃金昌,与金昌人民一起开辟了建设金川“镍都”二期工程的新战场。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日夜奋战在600米地层深处,开凿了一条长2628.5米,可供大型载重卡车运行的巷道,工程合格率100%,为国家创产值4324.97万元。
  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巍巍祁连山下,大漠戈壁一望无垠,在这块西路军曾浴血奋战的土地上,屹立起一座新型城市——金昌市。金昌市深深的地下,镍储藏量列世界第二,是全国乃至世界的镍都。
  金川二期扩建工程是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二期工程的重点又是为深层采矿开辟通道,施工条件艰苦,地质结构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提出要承担这一工程,但仅一条连接通道的斜坡道要价竟上亿元。国内一些专业队伍因畏惧工程的难度,也不敢承担。怎么办?国家把希望寄托于军队,任务落实给84870部队工兵团。
  当时,部队赴滇轮战归来不久,需要处理的难题很多:住房严重短缺,部分人员住在汽车上,急需新建营房;营区设施破旧,需要全面维修;车辆、机械没有库房;大龄青年没找对象,绝大部分干部战士两年没有探亲休假,负伤致残的战士没有处理完。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们接受任务的决心。全团官兵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遇到矛盾时,自觉服从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接受任务后,正在探亲休假的提前归队,正在住院治病的主动回到部队,正在筹办婚事的推迟婚期,刚刚结婚的送走了新婚的妻子。桥梁连连长杨德山,当时正赶上爱人来队生孩子,部队要出发,他就把刚出生12天的婴儿和“坐月子”的爱人,安置在一个老乡家里,房东老大娘看着都流了泪。当天夜里,杨连长就带着连队踏上了“西征”的路程。两个月后,在团领导的多次督促下,他才把妻子送回江苏老家。谁知一到家,房子早被龙卷风吹散了架,杨连长把娘儿俩送到亲戚家里住下,没顾得上修房子,就赶回了部队。从西北到江南,又从江南到西北,他在家只呆了5天时间,贤慧豁达的妻子没有埋怨,只是轻轻地叹息:谁叫他是个连长啊!机材股助理员彭健,在前线构筑工事时,头部负过重伤,团里要他边留守边治疗,可他三番五次地向团领导请战,说啥也要去镍都。到金川后领导分配他担任工程材料发放工作,为了方便连队,他主动吃住在工地的临时工棚里,因工作劳累过度,有几次昏倒在岗位上。
  为了服从祖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工兵团还有160多名服役期满的老战士,主动打消了年底退伍的念头,他们联名给团党委写信,要求超期服役,参加“镍都”建设。他们当中一部分农村籍战士胸前挂着作战时获得的军功章,按政策如果当时复员就可以安排工作,但他们毅然放弃了这可能是惟一的机会。
  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句话在金川600多米的地层深处,在工兵团的官兵身上,已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全团数百名勇士扎扎实实的行动。施工四年多,全团先后有870人次主动放弃休假;有300多人次家庭遭天灾人祸、亲人病逝等不幸,部队给假而不回家;有72名25岁以上的干部和志愿兵因忙于施工找不上对象;有60多名官兵谢绝了亲友让他们回去发家致富的规劝。已服役三年学了驾驶技术的汽车连战士乔登军,其父亲办了一个烧碱厂,成了远近闻名的“乔百万”,年过半百的父亲花了近20万元买了辆高级小轿车,盼着儿子回去助他一臂之力。可小乔心里明白,援建的重点工程就在他的故乡,全团800多条汉子在地层深处拼搏,他舍不得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于是,他硬是说服了父亲,依然如故积极工作,超期服役了一年,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了父亲身边。
  二、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工兵团承担的巷道工程,是金川二期扩建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塌方冒顶随时有可能发生。施工四年多,塌方600多次,几乎每两天就有一次险情,这里每一次下井都要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温差变化,巷道里空气潮湿,氧气不足,“独头”巷道的深处有时连火柴都划不着,这里的地下水含有损害人体的多种放射元素,随时伤害着施工的官兵。
  但是,官兵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800勇士用鲜血和汗水为镍都建设默默地奉献着。在14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没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每天都超负荷工作10个小时以上,即使负伤也不下火线。团政委林雪亮患有严重的痔疮,医生多次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这点小病要不了命,以后再说”。一次,他在井下组织抢修卷扬机,连续工作36个小时,以致昏倒在卷扬机旁。送医院抢救时,发现他的裤子已被痔疮流的血浸透了,在场的医生、护士看到这一切,忍不住转过脸偷偷抹眼泪,然而,林雪亮刚一醒来,又要回工地。
  工兵团的官兵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工作,奉献着火一样的青春,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1989年参军的龚成信,一入伍就到了金川工地,在处理一次大塌方中不幸被砸伤,脾脏被切除,有人劝他:你已致残,现在回去就能安排工作,找领导要点轻活干,混到复员算了。可小龚却说:“人活一天,就应干好一天,这才有价值。”他说到做到,伤未痊愈就回到工地下井,领导让他保管器材,谁知他抽空就跑到作业面抢活干。1991年4月8日,正当他与战友们支拱架时,没有预兆的大塌方发生了,这位年仅21岁的战士,无私地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的矿山建设事业。老战士孙建民本来在1988年就可以复员,可他坚决要求超期服役参加施工。1990年3月10日凌晨,当时任二班长的孙建民带领全班排险,突然有一块上吨重的石块压了下来,此时,他只要后退一步就可躲开巨石,可当他发现新战士曾骏正处在危险之中时,一个箭步冲上去,推开曾骏,自己却被压在巨石下。当战友把他救出来,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曾骏……砸着……没有?”送往医院途中,孙建民时昏时醒,每次醒来都问:“曾骏伤着没有?”到了医院,战友们几乎是哭着求医生,一定要把班长救活。抢救过程中,孙建民醒过来,一看战士们在他身旁,强撑着说:“你们……快回……去干活,我没事,这个月……的任务……一定要……完成”。战士们再也控制不住,在病房里失声痛哭起来。由于伤势太重,这位23岁的英雄永远离开了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全连官兵闻讯都流下了眼泪,哭声在营区上空,在祁连山脉回荡。施工四年中,800名勇士,几乎人人都有历险的经历;有10多人次死里逃生;有9名官兵因工致残,有4名战友为矿山建设献出了生命,他们化作了一棵棵青松,和巍巍祁连山脉融为一体!
  恶劣的施工环境,没有压倒工兵团的官兵,因为这支英雄部队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施工四年多,团党委一班人日夜三班倒同战士们一起下井,身先士卒,凡遇到危险时刻,危险情况,危险地段,都能见到团领导的身影。1991年4月,井下遇到断层,石质破碎,出现大面积冒顶区,随时可能发生大塌方,带班的团领导一步不离地守在现场,冒着随时都可能落石的危险查看险情。一天,突然出现7米多长的塌方,团长王文轩立即赶到现场。此时,他为抢救战友被矿车撞成骨折的小腿尚未痊愈,在场的官兵看着王团长一拐一拐地在现场指挥,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脸上滚落,都劝他上井休息。王团长一听生气地说:“这么大的事,我当团长的不来怎么行。”就这样,王团长一直拖着伤腿直至险情排除。被誉为“镍都夕阳红”的50多岁的高级工程师田洪河,施工以来,几乎天天泡在井下。一次井下排障时,不慎触到电线,被电一击,身子一抖,咬破了舌头,送医院缝了4针,吃饭说话都很困难,但仅仅五天后,他又出现在井下。战士们见他每天在井下吃药,硬要把他送医院,老田固执地说:“医院治不了我的病,给我治病的医院在工地。”
  三、敢于迎难而上
  工兵团承担这一工程,是全矿山设备最陈旧、运输线路最长、提升矿石最困难、塌方冒顶最频繁的区段,老矿工们称之为“三块石头一块肉”地段。可这里的工艺要求又是全矿山最高的。矿山领导风趣地说:“60年代的设备80年代的工艺,难为你们了!”
  矿山设备陈旧,60年代的设备要求出80年代的施工工艺;资金紧缺,公司确实有困难,这已成为大企业的通病;地质结构复杂,常常给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面对这三大困难,工兵团群策群力,个个击破。设备陈旧,他们成立了技术革新小组,修旧利废,硬是把原有的设备派上了用场,有十多项革新成果被公司推广。资金紧张,他们从团的家底费中垫支几十万元,先后三次改造运输线,铺设更换了1000多米的道轨,开辟了迂回线路,增大了运输量。山上倒渣场设备老化,工序落后,影响生产,他们自己动手架起了倒渣天桥,提高工效三倍多。针对井下岩石破碎容易塌方,掘进常常受阻的情况,官兵们总结出了“密布孔,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缓放压,勤维护”的18字施工方法,被专家们誉为矿山第一施工法。
  一号岔口工程是整个井下工程的咽喉。咽喉者,此处不通,通体难活。岔口处施工一次,塌方一次,顶部像个时开时合的大漏斗,不动还好,动则必漏,塌方量达5000多立方米,形成了一个高30多米,长宽各20多米的大窟窿。
  面对罕见的“魔窟”,公司实在没有高招,打算宣布报废,另打一条通道,可这样损失太大,要影响整个二期工程的工期。当时的谭茂球团长和林雪亮政委找到公司领导:“让我们试试!”消息传开,震惊了整个金川矿区。军人自有军人的胆识,构筑过炮阵地,挖掘过猫耳洞的战士们,要用南泥湾人艰苦奋斗、敢于开拓的精神和智慧治服塌方,要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尽显359旅后续部队的风采。
  高级工程师田洪河和团长谭茂球两人牵头,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一号岔口现场开“诸葛亮”会,一连十来天,田高工、谭团长和光着脊背的士兵们反复研究试验,烟屁股丢了一脸盆。方案终于出台:先拱、后墙,先支护、后充填,先护顶、后清渣,多层注浆,多层被覆。
  “我们轮流值班吧,每个常委一星期,保证一天24小时都有一名常委在现场。”政委林雪亮一句话,等于把“帅旗”插在了“老虎口”上。
  承担这项任务的道路一连的干部们也在商量:最危险的地方我们上,要砸先砸我们。战士们看到干部们专拣危险的活干,他们无数次把干部们拉到安全地带,又无数次遭到干部们的批评。就这样,各级领导干部带领全体官兵整整苦战了三个月时间,终于堵住“魔窟”,治服了塌方,创造出了奇迹。
  三个月时间,团党委的帅旗没有离开一号岔口一步。三个月时间,岔口处灯火通明,日夜锹声、镐声不断。5000多立方米渣石不见了,平展展的水泥洞顶堵住了往日的大窟窿。
  工程被金川公司评为优质工程,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矿山专家们对英雄工兵创造的奇迹惊叹不已,连声称赞。
  第二章 镇安排险,功载史册
  1987年,陕西省镇安县实施虹化山改河工程。这一工程中山体开挖采用松动爆破,松动后再采取推运石渣的办法进行。当时该县雇请水利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工程技术处实施施工,一次装药50吨,为多药室松动控制大爆破。
  1997年6月12日引爆,结果大爆破失败,出现48个哑炮,装药量27吨,给施工留下了巨大隐患。1988年2月10日18时45分,一民工在清渣作业中误触一个哑炮的起爆器,导致装有1067公斤炸药的哑炮爆炸,炸出宽4米,深2米多的大坑,当场死亡民工7人,停放在附近的三台推土机受损报废,距离100米左右的房屋都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镇安县这一国内外罕见的特大哑炮群,严重威胁着县城数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此时汛期将到,如不及时排除哑炮,整个县城面临被洪水淹没的危险。镇安危在旦夕,陕西省人民政府向兰州军区党委发出救援电……
  危急时刻,工兵团奉命迅速派出由当时的王文轩副团长率领的抢险突击队执行排险任务。
  到达爆破现场,副团长王文轩说他先带人摸摸情况,定定哑炮的位置,王文轩大手一挥集合队伍。
  他把战士们安置在安全地域,一个人奔向爆破区。王文轩踏着炸裂的乱石走进爆破区,就像在黑暗中走进魔鬼的圈套,战士们为他捏一把汗。他根据原爆破药室的安放图纸,一个人小心地标出药室位置,然后用手细心地将岩石一块块抠出,他一个人整整干了4个小时,将第一哑炮排除。他起身拍着身上的灰,微笑着说:“这活比大姑娘绣花还要细,稍不小心,就会出事故,绝大部分哑炮在岩层深处的不明位置,大家排险时一定要加倍小心。”
  在王文轩的示范带领下,22名勇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一点一点地挖,一块一块地刨,连续奋战105个昼夜,共排除全部哑炮44个,炸药26吨,雷管211枚,圆满地排除了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哑炮群。
  工兵团官兵们英勇无畏的壮举,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受到了总参、总政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通令嘉奖。当地万名群众围着排险分队争相赠送慰问品。排险分队撤离时,十里长街站满了一睹英雄风采的群众。镇安县为这支英雄的部队树碑立传,其大无畏的英雄事迹被载入镇安县志。
  在这次排险中,地爆二连一排表现突出,荣立了集体一等功。副连长王先军等三名官兵在排险中精心设计方案,严密组织,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表现了一个革命军人不畏牺牲、无私奉献为人民的高尚品格,事迹感人,功绩突出,均荣立一等功。《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以“战士心中装人民”为题在显要位置报道了工兵团镇安排险的壮举。
  第三章 抢险救灾显身手
  人民军队为人民。当人民群众遇到天灾人祸时,工兵团官兵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不畏牺牲,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丰碑,在三秦大地上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一、蓝田抗洪救灾
  1988年8月,陕西省蓝田县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县15个乡495个村遭受水灾。工兵团奉命派出600余名官兵连夜赴灾区抗洪救灾。工兵团主要担负恢复灾区的道路,保证救灾物资顺利运送的任务。
  当时,无情的洪水几乎冲垮了通住灾区的所有道路,5万名灾民被洪水围困,情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的时刻,广大官兵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连续作战,使专家预言的最少要半个月才能恢复通往灾区的道路,只用了短短的五天时间,就全线贯通,使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及时解救了周围被围困的群众。
  在这次特殊的战斗中,工兵团先后有10名官兵轻伤不下火线,带着伤病参加抢险。一营一连志愿兵张旭东和另外两位战友在一座被冲毁的民房周围清除淤泥时,一堵残墙突然晃动,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旭东为掩护战友姚长秋、宋文学,在用力推开战友瞬间,自己不幸被砸在倒塌的墙下以身殉职,年仅25岁,他用青春和热血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人誓言和人生追求。蓝田县人民为张旭东烈士树碑立传,让英雄的光辉事迹世代相传。
  二、大荔抗凌
  1994年元月,黄河中游发生特大凌汛,河道阻塞,河水四处漫溢,严重威胁着大堤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工兵团奉命出动,派遣地爆分队参加大荔段抗凌任务。在冰冻的黄河上,官兵们没被困难吓倒,顶着凛冽的寒风,凿眼装药,精心组织作业,共实施冰上爆破66次,并与兄弟部队密切协同,迅速有效地解除了凌汛的危害,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雨金抗洪救灾
  1996年7月29日,陕西临潼县雨金镇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部队接到抗洪抢险命令后,团领导带领三连官兵迅速赶赴现场。
  来到雨金,当看到70多名群众,800亩果园,500亩鱼塘被滔滔大水淹没时,大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一带的地形我比较熟悉,让我驾第一艘冲锋舟先探探路吧!”请战的是三连指导员王彦明。
  “好吧,那你就先探路!”心急如焚的团领导略一思索,及时作出了决定。
  随后,王指导员立即带领两名战土驾驶冲锋舟驶向滔滔洪水之中。他边查看灾情,边寻找路线,很快摸索出营救办法。
  在王指导员的带领下,其它冲锋舟也纷纷下水,快速驶向在洪水中待救的群众。
  从早晨7点20分到下午2点50分,工兵团30名官兵没喝一口水,没吃到一碗饭,一直在洪水中来回穿梭,直至70多名群众、30多头耕牛和60多吨粮食及群众的其它生产生活用品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他们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第四章 为民造福谱新篇
  工兵团曾在1991年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拥政爱民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金昌回撤后他们继续发扬“为党分忧、为军争光、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精神,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如父母,积极参加地方的经济建设,谱写了一首首新时代拥政爱民的新曲。
  1996年元月,该团参加靖西天然气管道耀县赵氏桥至泾河北岸42公里的开挖工程。广大官兵克服天气寒冷、地形复杂、生活居住条件艰苦的不利因素,发扬“数九寒天练就工兵本色”的铁军精神,顶寒风冒大雪,提前12天保质保量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元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冒雪看望了部队,给予了高度评价。邹副总理赞扬他们:“吃苦精神强,工程质量高,群众纪律好,不愧是一支英雄的部队。”
  同年10月,工兵团8个连再次参加靖西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施工。在开挖条件最艰苦、施工最艰难的陕北安塞地段,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施工进程,地爆连硬是通过凿眼放炮的方法,炸开裂缝,再用铁锤敲开,终于完成了这一段施工任务。八个连队的官兵经过20余天的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20余公里的管道开挖任务。
  第五章 部队建设全面开创新纪元
  工兵团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成绩十分卓著,但工兵团的官兵没有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在从金昌撤回后的五年中,依据《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狠抓部队全面建设,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精神,捷报一个一个传来,再创团队建设新的历史纪元。
  1993年5月,工兵团筹资10万元,组建了军乐队、威风锣鼓队、社火队和腰鼓队。四支文艺队伍活动经常,威风锣鼓队在参加西安市“鼓王杯”比赛中获银奖,并荣幸地担负了1995年陕西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任务,受到军地领导的一致好评。军乐队曾多次参加军地庆典活动,并长期担负着集团军机关重大活动的迎送演奏任务,享誉军内外。
  1995年工兵团在进行以艰苦奋斗、爱国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人生观教育中,在抓好部队教育的同时,始终把对干部的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广泛开展战士向干部赠言活动,成效明显,受到军区和集团军首长的充分肯定。《人民军队报》头版头条加评论员文章以“兵教官的生动实践”为题刊发了长篇通讯,又以整版的篇幅刊登战士的部分赠言。《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杂志、军区《政工动态》分别介绍了该团的经验和做法。
  同年9月,在集团军编成内,该团参加了兰州军区“西部—95”演习,出色地完成了野战条件下道路开通、工事构筑与伪装、浮桥架设等演习任务。该团四营仅用20分钟就在黄河上架起了长260米的浮桥,保证了演习部队的顺利机动,受到了军区首长的一致好评。伪装连在黄河上架起了我军第一座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以假乱真的假桥,该项目荣获总参科技进步发明奖。
  1996年11月,工兵团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进行了全团的车辆、机械装备整顿。全团共修复大中型机械70部,车辆360台,使车机完好率达到92%。修建车机库230间,车机场建设达到“三化标准”。
  1997年7月,兰州军区在工兵团举行工程装备修理工技术竞赛。这次竞赛,工兵团准备充分,保障有力,给军区和集团军首长以及参加竞赛的兄弟单位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兵团代表队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高度娴熟的技艺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在13个单项中夺得6个冠军。
  英雄的部队自有英雄部队的传家宝。当这个团队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是“南泥湾精神”造就了一代新人。这种精神之所以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发扬光大,就在于他们没有忘记革命的优良传统;他们始终按照军委江主席“五句话”的总要求建设团队;他们坚持抓好“四个教育”,用“南泥湾精神”培育部队,凝聚军心,铸就铁军!当“十五大”的春风扑面吹来的时候,这支年轻而光荣的部队牢记前辈的重托,时代的重任,无论在什么地方,也无论担负什么任务,他们将继续发扬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为保卫祖国和加快国家经济腾飞,而忘我工作,努力拼搏,无私奉献,再创辉煌!
  (作者系84870部队工兵团干部。)
  

南泥湾精神代代传/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四八七零部队政治部,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合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