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陕北民歌中的刘志丹精神

梁严冰 刘 蓉


  梁严冰 刘 蓉
  (西安理工大学 延安大学)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是劳动大众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最直接、最真挚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民歌是人民群众对自己走过的历程的一种思考和记录。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悠久的历史、丰厚且多元的文化传统,使得陕北民歌源远流长、古老淳朴且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独具其艺术风貌。其中不少歌词生动、鲜明地反映了革命领袖刘志丹的革命品质与精神。
  什么是刘志丹精神?以往一些学者及刘志丹将军家乡的文史研究机构做过梳理与探讨,①表述不尽一致,但总体都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刘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与品质。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大公无私的群众路线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几个方面,在陕北民歌中陕北人民用其独特而质朴的语言都有所表现,作者试就此做一些考察,以求教于方家。
  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陕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它既是陕西建党时间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创建的唯一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因此革命思想在这里传播早,群众基础好。早在党中央和中央红军1935年10月完成伟大的战略转移落脚陕北之前,这里就已经有两个苏区,两个党组织和两支红军,即刘志丹和谢子长领导的陕北根据地和陕甘边根据地,1935年2月根据形势发展双方协商成立统一的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委员会。这一切的顺利发展都与刘志丹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密不可分,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又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据此,正如李维汉后来回忆:“我们党在陕西出了两个领导人物,一个是刘志丹,一个是谢子长。他们是井冈山道路在陕西的代表。”②正是由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陕北革命根据地面积不断扩大,革命力量不断壮大。陕北民歌里有很多是反映这一时期革命斗争情况的,如《刘志丹》:
  正月里,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四月里,四月八,老谢(指谢子长——笔者)要把绥德打,绥德团长害了怕;刘志丹队伍吴堡扎,陕北全红啦。③
  再比如《我的哥哥当了红军》:
  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我的哥哥当了红军。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红军哥哥跟的是刘志丹。④
  陕北红军的发展壮大,给国民党以极大的震惊,于是蒋介石在1935年1月开始调集数万地方势力及中央军对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进行“围剿”,当时陕北红军只及敌人的十分之一,并且装备简陋,但在西北军委和刘志丹等人领导下,认真分析敌我态势,不但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而且一连解放安定、清涧、延长、延川、安塞、靖边6座县城,使得陕甘边、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陕北民歌对此有生动的描述和记录,如《打开南沟岔》:
  一九三四年,腊月二十八,打开了南沟岔,老百姓欢迎他。
  《打开清涧城》:
  贺家沟开一仗,仗仗我红军胜,把他们白军来个围剿定,攻了多时很一阵,进了个清涧城。
  《打开甘谷驿》:
  打开甘谷驿(属延长县——笔者),抓定郭先生,……因为他开酒坊,东街里郭先生,西街里外国人,没见你红军抖威风。
  《打镇靖》:
  靖边全围住,老刘(指刘志丹——笔者)军前行,造上个云梯上呀上了城。上了城墙上,队伍站两行,格巴巴的提了一棚枪。烟气冒空中,打开了监牢门,罪人放出城,劳苦群众都呀都欢迎。⑤
  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大公无私的群众路线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刘志丹将军从革命的第一天起,就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始终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谋利益,刘志丹曾经对部下说:“土匪、流寇在偏僻的陕甘山区尚能站住脚,我们革命者哪有站不住脚的道理。只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一心为穷人谋福利,我们就一定能成功。”⑥刘志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子做的。正因为此,刘志丹深得陕北人民的拥护与爱戴,革命队伍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对此陕北民歌有较多的反映,如在《刘志丹》中唱道:
  正月正,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二月里,刮春风,刘志丹来真英雄;靖边白军都打光,缴来快枪无其数,散给老百姓。三月里,三月三,如今的世事大改变,男当红军女宣传,裤腿编在大腿弯,走路实好看。四月里,四月八,老谢要把绥德打,绥德团长害了怕;刘志丹队伍吴堡扎,陕北全红啦。五月里,麦儿黄,刘志丹来是清官,粮食款子都不要,土地分给穷人了,家家享太平。六月里,割麦忙,男男女女上农场;前方红军去打仗,后方的百姓送公粮,红军打胜仗。七月里,七月七,梁占魁土匪胡行凶;刘志丹来本事大,他把土匪连根挖,百姓都安宁……⑦
  《当兵要当刘志丹的兵》中唱道:
  一棵白菜九条根,老百姓看见刘志丹亲。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刘志丹的兵。铲除恶霸救百姓,分粮分地人人平等。红军势力实在重,白军狗子他不中用。军民合作一条心,打开天下享太平。”⑧
  在《跟上老刘闹革命》中唱道:
  从前的土地不属咱,旧社会的穷人受欺压,套上夹板变牛马,流下的汗儿打下的粮食,一满叫地主拿。十三岁上我拦羊,揽工九年受恓惶。三五年来遍地红,跟上这老刘闹革命,穷人翻了身。说英雄道英雄,再说刘志丹真英雄,他带兵来往北行,会合陕北武装成大军,百战又百胜。⑨
  在《拥护刘志丹》中唱道:
  半夜叫门问你是哪部分,只要说是老刘的,赶快请进门。端来些大红枣,抱来个大西瓜,老刘喜欢吃荞面,赶快轧饸饹。拥护刘志丹,志丹真英雄,多少百姓来欢迎,大家笑盈盈。⑩
  在《跟上咱刘志丹走南梁》中唱道:
  洛河流水哗啦啦地响,咱的红军队伍动了身。一杆杆的红旗呼啦啦地飘,跟上咱的刘志丹走南梁。打土豪分田地人心大顺,跟上咱的刘志丹,越干越有劲。(11)
  在《红旗一展天下都红遍》中唱道:
  下面畔上牛喝水,沟里出来些游击队。大红公鸡窗台上卧,红军进村好红火。……一杆杆红旗空中飘,二十六军上来了。一对对喇叭一对对号,一对对红旗空中飘。长枪短枪马拐枪,一枪枪打死那些反动派。山羊绵羊五花羊,哥哥随了共产党。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哥哥跟的是刘志丹。……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一疙瘩云彩来遮掩。敌人扎在左家湾,猛格啦喳山上来了刘志丹。吃糖要数冰糖甜,人里边亲不过刘志丹。吴起县来八道川,哪道川老刘都走遍。八十四师接连上,杨家园则打一仗。红军势力本来重,白军再多也不中用。细面长,白馍软,一端碗就想起刘志丹。眼泪顺着饭碗流,世世代代想老刘(即刘志丹——笔者)。(12)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刘志丹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将领,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他在红军和革命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志丹同志在革命斗争中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又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胜利。比如,1935年8月,定仙墕战斗结束后,刘志丹给部队做了总结讲话。他说:“我们记取了过去用血换来的经验教训,不盲动,不蛮干,一切从我们这个地区的实际出发,从我们红军的实际出发,紧紧依靠了党、依靠了百姓,集中力量将敌人各个击破”,“我希望红军和游击队的全体指战员,在胜利面前不要骄傲,要时时不忘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13)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另外,刘志丹将军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不断追逐时代的步伐,并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与变化,不断改变斗争方式,直至创建了陕北及陕甘边根据地,并把它们连接为一体。对此,陕北民歌也有所体现。如在《红军打延长》中唱道:
  李明武走狗牛皮大,提起红军他不怕,酒瘾刚过烟瘾乏,红军来把延长打。刘志丹计谋大,引上那李明武钻山洼,一引引到烟雾沟,李明武怎知中埋伏。后沟里枪声震山吼,前山里手榴弹扔满沟,前不让你前来后不让你后,关住大门好打狗。……打死了团长缴了枪,一团的弟兄得解放,烟雾沟里烟雾散,军民拥护刘志丹。(14)
  在《打晋军》中唱道:
  队伍在汽车上行,过河枣林坪镇,咱们人马多得很,黑夜把子弹送。队伍在汽车上行,农民看了个忙,咱们红军比他强,农民不要慌恐。……队伍在王家嘴上,安家嘴不安然,乡亲们赶忙把信送,调咱的刘志丹。……刘志丹心胸大,圪崂山上扎,全凭主义新,尽把胜仗打。……男女闹革命,心里畅快得很,大人娃娃一条心,革命要成功。革命成了功,白军杀断种,男女都把心放平,好好过光景。(15)
  《打寺儿畔》中唱道:
  千里的雷声万里闪,呼啦啦儿闪上来刘志丹。刘志丹带着红三团,先攻了安定后攻横山。清涧县瓦窑堡咱们都占,赶得那高桂滋无有处钻。义勇军把寺儿畔包围严,上到那垴畔上撂炸弹。炸弹打了三尺深,消灭了敌人的两排人。(16)
  总而言之,陕北革命斗争的社会环境与方式不仅丰富了陕北民歌的内容,而且以“口传”记录和描述了刘志丹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大公无私的群众路线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陕北民歌对刘志丹将军的传唱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陕北社会;同时,对陕北民歌的搜集、整理、挖掘、抢救,也是对中华民族红色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继承和发展。
  ①梁星亮、姚文琦主编:《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447页。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373页。
  ③何其芳、张松如:《陕北民歌选》,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65—166页。
  ④党音之:《陕北民歌精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8页。
  ⑤何其芳、张松如:《陕北民歌选》,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9—183、245—246页。
  ⑥刘力贞、张光编:《人民英雄刘志丹》,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⑦何其芳、张松如选辑:《陕北民歌选》,新文艺出版社1950年版,第165—167页。
  ⑧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2页。
  ⑨曹世玉总编:《绥德文库·民歌卷(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3页。
  ⑩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页。
  (11)曹世玉总编:《绥德文库·民歌卷(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912页。
  (12)曹世玉总编:《绥德文库·民歌卷(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826—831页。
  (13)李赤然:《刘志丹领导陕北苏区反“围剿”》,原载《刘志丹纪念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14)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4页。
  (15)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5—606页。
  (16)榆林市文化文物局编,霍向贵主编:《陕北民歌大全(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8页。
  

刘志丹将军与刘志丹精神论集/梁星亮,姚文琦,刘志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