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刘志丹精神永驻渭华

刘京运


  刘京运
  (陕西华县渭华起义纪念馆)
  1928年,在祖国大西北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撼西北、影响全国的重大事件——渭华起义。从此,渭华人民认识了自己的领袖刘志丹。在他的领导下,奋起暴动,生死与共,并肩战斗,揭开了西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一页。1933年,刘志丹在时任陕西省委常委、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的逼迫下,随红二十六军南下,在蓝田遭强敌围攻而被打散转战渭华,得到当地地下党和革命人民营救,治病养伤,恢复体力,又和渭华人民同甘共苦,使以往的情更深,意更浓。刘志丹的音容笑貌,精神风范深深地扎根在渭华革命人民心中。笔者在搜集渭华起义民谣的过程中,惊喜地搜集到刘志丹在渭华地区革命活动期间的部分遗作——诗词四首。为我们回顾和研究这段峥嵘岁月的历史,提供了最原始、最翔实的信息资料,也是刘志丹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
  一、《高塘抒怀》
  秦皇逞凶狂,百姓横遭殃;
  老蒋欲称王,杀戮北伐将!
  旗上烈士血,遗志岂能忘;
  他日传捷报,祖国浴朝阳。
  这首五言诗是刘志丹根据陕西省委指示,和唐澍、谢子长等率领新三旅(许权中旅)将士,脱离军阀混战——潼关战场,奔赴渭华参加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与渭华地区农民暴动相结合,掀起波澜壮阔的渭华起义革命斗争,即时而作。
  刘志丹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投笔从戎,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和刘伯坚、邓小平等共产党员协助冯玉祥组织国民军联军。五原誓师,解围西安,东出潼关,给北进的北伐军有力的支援。而郑州会议、徐州会议之后,冯玉祥追随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国民革命,公开反共,实行“清党”,国民革命惨遭失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命丧反动派屠刀之下,刘志丹等共产党员被“礼送出境”,险遭毒手。
  在耳闻目睹反动派的暴行,率部参加起义,打响西北地区土地革命第一枪之际,刘志丹怎能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呢?这首诗正是他此时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抒发了刘志丹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暴行的无比愤慨,对革命战友和革命人民深切的怀念。反映了他在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谈起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有一种说法:刘志丹率部参加起义,指挥部进驻高塘小学(现为渭华起义纪念馆)后,看到校园内中心大道用青砖和鹅卵石铺砌的“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十五个大字组成的长20米,宽2米巨型标语,了解到这幅标语的铺砌过程,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诗篇。
  1927年11月,中共高塘(华县)地下组织创始人陈述善和校长共产党员李文俊等,组织渭华地区高塘、谷堆两校师生,召开愤怒声讨国党反动派罪行,沉痛悼念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大会后,率领师生在校园内中心大道上铺砌了这幅激动人心的巨型标语。随后,反动军警包围了高、谷两校,逮捕了李文俊等5名师生,押囚在西安监狱,领导人陈述善被通缉。刘志丹听到这些介绍后,异常激动,连声说:“这不是普通的标语,这是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铺砌的。这是先烈们对我们后来者的呼唤。我们一定要继承他们的遗志,把革命进行到底。”随后,刘志丹亲自带领警卫人员对被敌人破坏的标语重新进行了整理和点缀,使这条激动人心的标语更焕发出战斗的风采。
  1928年6月,由于国内形势的转变,国民党反动派对渭华起义军民进行了接二连三的军事“围剿”。最后一次兵力增至3个师,配备大炮重武器,分三路向我起义区域发起“围剿”,敌强我弱,力量悬殊,主力逼迫转移。指挥部撤离时,刘志丹又命令警卫战士用黄土将标语掩埋,巧妙地避免了敌人的再次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除去黄土,使它重新显露出当年的风采,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得到妥善保护,被誉为“镶嵌在渭华大地上的特殊标语”,供人们参观学习,成为渭华起义纪念馆亮丽的风景之一。每当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述这段历史佳话,无不勾起人们对刘志丹深切的怀念。为他的聪明才智,巧妙的斗争艺术所折服和敬佩。这条标语和这首五言绝句成为渭华人民和刘志丹血肉相连的历史见证。
  二、《赠许唐》
  “二五”进军驻渭华,插旗暴动起高塘。
  相劝许唐结同心,牢记当初志太行。
  这首七言诗写于1928年五六月间,是刘志丹为解决当时西北工农革命军领导层唐澍和许权中等之间的团结问题而写。渭华起义的主力部队是由国民革命时期原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校长史可轩,共产党员,驻陕总部政治保卫部部长;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后调中央工作)和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领导的政治保卫队为骨干组建的一个新编旅。其领导和成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是我党掌握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原负责人史可轩富平美原镇遇害后,由许权中(保卫队长)接任。形势所迫,为存生计,利用社会关系,依附陕西地方军阀李虎臣属下,获番号新编第三旅。因为许权中任旅长,也称许旅。原部队1000余人,成分也较复杂。进驻洛南三要司后,陕西省委先后派刘志丹、唐澍、谢子长、廉益民、吴浩然、王泰吉等到部队,充实党的力量。刘志丹等到部队后深入当地农村,开展打霸除恶农民运动,扩充人员。通过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和军事训练,部队有了很大发展。人数增加到2000余人,且训练有素。
  1928年4月,冯玉祥部出陕参加“二次北伐”,受冯压迫的陕西地方军首领李虎臣等发动反冯战争,命令所属部队开赴潼关,欲断冯部回陕之路。许旅也在参战之列。此时,中共陕西省委指示部队,不要去潼关参加军阀混战,立即开赴渭华,配合渭华农民暴动(农民暴动已开始爆发),举行渭华起义。在讨论执行省委指示时,旅党委内发生分歧。唐澍等多数成员同意立即执行省委指示,许权中不同意,主张先帮李虎臣攻占潼关,利用军阀混战再到渭华参加起义(还有一说许权中主张将部队开赴渭北,另图发展)。随后只派雷天祥教导营到渭华,其余皆开赴潼关参战。刘志丹、唐澍等多数认为这显然违背省委指示,使渭华人民失望。并派人向省委汇报请示。
  李虎臣早心怀鬼胎,一开始就把许旅摆在正面战场,担任主攻,企图让许旅为他“火中取栗”,乘机削弱甚至消灭。在进攻潼关十二连城战斗中,敌人不断增兵,我部损失严重,前线战况对我十分不利。这时再次接到省委指示,命令部队立即开赴渭华,配合渭华地区已经发起的农民暴动。刘志丹、唐澍、高克林等商议认为:再拖延时间于我不利,决定立即执行省委指示。通过部队党的组织系统通知部队,秘密撤离战场,开赴渭华,临走时给许权中留下一张条子(许和警卫到前沿察看地形),许权中回旅部看了条子,随带护卫马队追赶部队。但由于行动的不统一,2000多人只撤出七八百人,重武器也损失严重。部队途经华县瓜坡镇时进行了整顿。决定了新的领导机构,宣布起义,直奔渭华。受到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第二天,适逢高塘集会,陕东特委(渭华起义期间省委派出机关)和华县县委在高塘镇召开万人军民联欢大会,宣布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任军委主席,唐澍任总司令。许权中任总顾问兼骑兵分队队长,不再担任部队主要指挥职务。鉴于许权中在许旅军事行动上未执行省委指示,决定提请省委,给许权中开除党籍处分。后省委书记潘自力到渭华视察指导工作,认为许权中虽然没有执行省委指示,造成损失,但随后能带卫队追赶部队,参加起义,且是一名新党员,处分太重。后报中央也未批准。
  唐澍起义后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许权中是原部队的旅长,许、唐二人间的关系必然影响到革命军内的团结。究竟如何看待和处理许唐两同志的关系,问题至关重要,涉及全局。作为军委主席的刘志丹没有回避这个矛盾,高瞻远瞩,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挥毫写下了《赠许唐》这首感人肺腑的七言诗篇,巧妙地利用诗词的艺术魅力达到沟通心灵、增进理解和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达到团结的目的。
  由于刘志丹有效的工作,许、唐等消除疑虑,抛弃前嫌,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在反击敌军“围剿”战斗中屡建功勋。在撤退南山,箭峪口激战中,唐澍亲自命令周益三中队,解救被敌军咬住退不下来的许权中等。部队撤退洛南两岔河后,唐澍在率部解救赵雅生部(西北工农革命军第一大队)的保安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许权中以后长期从事党的军运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事实证明,刘志丹当时对许、唐间的矛盾性质判断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巧妙而富有成效的,这正是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众领袖,博大胸怀、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的魅力的具体表现。这首七言诗也成为我们研究这段历史宝贵的历史资料。破解了对以许、唐为代表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内的分歧和矛盾的猜测和微词。
  三、《革命人留言》
  六月二十四日大雨纷降,
  我等一行来到庙台以上。
  有心将神佛参拜,
  大门不开也是枉然。
  革命人留言。
  这是1933年6月24日雨夜,刘志丹在南下失败的情势下,为寻求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联络,写在郭家庄小庙门口墙上的留言词。当时,红二十六军在政委杜衡的错误指挥下,从陕甘革命根据地南下,受到敌军的重重围堵,在蓝田与敌血战而被打散。刘志丹、王世泰等冲出重围,历经艰险,辗转来到渭华起义期间我军活动区域——箭峪口郭家庄。当时,刘志丹等同志身负重伤,数日饥饿,连发高烧,极度虚弱,又时刻有与敌人遭遇的危险,急需和当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联系,得到救助。渭华起义失败后,敌人对渭华人民进行残酷的屠杀镇压,党组织全部转入地下。群众饱受“联保连坐”之苦,更不敢与外人来往。在这危急时刻,刘志丹巧妙地利用入庙拜神佛而门未开的留言词,给地下党和革命群众发出信号。果然,留言词很快被群众发现传给地下党组织知晓。地下党组织的同志即刻明白了留言的含义。马上组织人员进山寻找,很快将刘志丹等同志营救。这时刘志丹、王世泰等身体极度虚弱,危急。获救后,立即分散到箭峪口周围宋嘴、宋斜等村党员和可靠群众家治病养伤。当时,关中灾年刚过,加之反动派对革命群众的乘机掠夺和搜刮,人们极度困苦。但是他们心里明白,这些同志就是渭华起义中支持帮助他们打土豪、夺取政权的亲人。宁愿自己忍饥受饿,背着自家的老人和孩子,都要把最好的东西给这些亲人吃。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休养生息,刘志丹等伤势痊愈,体力恢复。地下党员宋忠微(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前被反动派杀害)等当地、卖牛,凑足经费,将刘志丹护送出境,渡过渭河,踏上新的征途。如今,郭庄小庙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复和保护。刘志丹利用革命人留言词巧妙地与地下党取得联系的故事,至今还在渭华地区流传。
  四、《鸡子山关帝庙题词》
  群峰环绕鸡子山,渭华起义老地盘。
  英雄创业历辛苦,锦绣江山一日还。
  这首七言诗是刘志丹写在鸡子山关帝庙墙上的一首诗。鸡子山位于渭华地区箭峪口西侧,是渭华起义期间起义军民活动的据点之一。1933年,刘志丹、王世泰等在箭峪口周围村庄分散养病期间,遇到敌情就上鸡子山古庙中隐蔽。也在这里和地下党同志聚会。刘志丹回顾五年前渭华起义火热斗争,失败后转战陕北,创建红二十六军和照金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历程,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铿锵有力、充满豪情的七言诗。全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处处流露出刘志丹对渭华地区和人民的深情厚谊,对在革命斗争中奋斗、献身的英雄们深切的怀念,表现了刘志丹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强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人们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困难时刻看到了前途、看到了光明。这首诗后来被地下党和人民秘密传颂,成为革命者和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
  五、渭北民谣颂志丹
  刘志丹和渭华人民朝夕相处,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人们的心中,刘志丹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同时又是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的亲人。他们信任他、热爱他,用他们最熟悉、最善于表达思想感情的形式——渭华民谣,歌颂刘志丹。虽然已经时过境迁八十余载,今天读起来还是那样的生动、逼真、朴实而富有乡土气息,感人肺腑。
  一是反映刘志丹率领部队起义,支持渭华人民革命斗争的民谣。倾吐了渭华人民对刘志丹和人民武装力量的期盼及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之情。
  红旗一展红了天
  陕北出了刘志丹,来到渭华闹共产。
  讲的都是知心话,杀的劣绅和贪官。
  紧握手中红缨枪,不靠上帝和神仙。
  村村成立苏维埃,红旗一展红了天。
  高塘来了刘志丹
  千里雷声万里闪,高塘来了刘志丹。
  领导咱们闹革命,穷人拨云见青天。
  劳苦人儿见青天,土豪劣绅吓破胆。
  决心跟着刘志丹,乌云压顶腰不弯。
  注:高塘是渭华起义的中心,军委驻地。
  高塘来了刘景桂
  (一)
  高塘来了刘景桂,领着工农革命军。
  杀土豪、杀劣绅,举着红旗向前进。
  贫民跟着刘景桂,消了心头仇和恨。
  贫民跟着刘景桂,杀出红色新天地。
  (二)
  高塘来了刘景桂,村村高举革命旗。
  闹暴动、心儿齐,不怕打、不怕逼。
  革命全靠共产党,歌儿唱给刘景桂。
  高举红旗闹革命,铲除一切害人贼。
  注:刘景桂即刘志丹。
  二是反映刘志丹同志到贫苦农民家访贫问苦,传播革命道理的民谣。把刘志丹亲近贫苦农民、平易近人、言简意深的宣传革命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塘山原开红花,刘主席来到我的家。
  盘上腿儿炕上坐,和咱拉起家常话。
  瓷壶里倒水哗啦啦,刘主席说出咱心里话。
  穷苦人拧成一股绳,打倒土豪咱当家。
  注:刘志丹时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委主席。
  三是反映翻身农民喜悦心情的民谣。
  三月赞
  三月里来清明天,陕北来了刘志丹,
  帮咱兴起赤卫队,领导闹革命。
  三月里来,桃花艳,柳绿花红迎春天,
  刘志丹领咱打土豪,世事在改变!
  三月里来,三月三,三月盛开红杜鹃。
  翻身农民庆“新春”,欢呼新政权!
  三月里来艳阳天,大嫂送夫到村南。
  你跟刘主席闹革命,好好打江山。
  注:此处三月是指农历三月,1928年阳历5月是农历三月。泛指起义期间。
  四是表现劳苦大众跟着刘志丹(共产党)闹革命的决心的民谣。
  造反跟着刘志丹
  农民真可怜,四季不歇肩。
  饥了没饭吃,冷了没衣穿。
  当牛又当马,鞭打绳子拴。
  贫农快起来,扯旗来造反。
  建立苏维埃,跟着刘志丹。
  五是赞扬刘志丹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的民谣。
  杀敌布阵似神仙
  军委主席刘志丹,多谋善算不一般。
  赛过三国诸葛亮,杀敌布阵似神仙。
  东有高塘三川,西有渭南两条塬。
  土豪劣绅吓破胆,穷人热爱刘志丹。
  注:高塘三川是指渭华地区华县高塘塬区的东、西、中三川。渭南两条塬是指渭华地区渭南(老县名)县所辖的东、西塬。统指渭华起义所及范围。
  六是代表劳苦大众向刘志丹同志祝福的民谣。
  祝您长寿万万岁
  刘志丹、刘志丹,您是穷人的心尖尖。
  您帮我们杀财东,太阳照进高塘塬
  感谢您刘志丹,祝您长寿万万年。
  您来给您擀寿面,您走送您到村边。
  注:当地风俗老人祝寿时,由儿女们给老人擀长面祝老人健康长寿。按当地习惯,送别客人一般于自家门口,只有关系特殊(亲人)的客人才由主人一直送到村边。
  渭华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革命军队和农民相结合的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从此拉开了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革命斗争的序幕,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培养了干部,积累了经验,总结了教训。特别是独立自主地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农村、山区开展土地革命,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等。5年之后,1933年6月,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转战渭华,刘志丹、王世泰等得到渭华地下党和革命人民的营救,渡过危难时刻。
  刘志丹两次在渭华地区的革命活动,在他转战南北,戎马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一页。重读刘志丹在渭华地区革命活动期间遗存的诗词和渭华人民热爱他、歌颂他的民谣,教益颇多,受益匪浅。这些诗词和民谣分别从两个侧面生动翔实地记录了鲜为人知的历史,反映了刘志丹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人格品德,高昂的革命情怀,超凡的智慧才能和道德文化素养。刘志丹为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转战南北,血洒疆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不只是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足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培养众多的优秀干部和由此总结的革命斗争经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情操和崇高品德而凝聚的刘志丹精神更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志丹将军与刘志丹精神论集/梁星亮,姚文琦,刘志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