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二 大生产运动铸造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李智勇



  组织大生产运动的初衷是解决生存问题,但由此也在全社会铸造出一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是在极特殊的境况下紧急发动、迅速展开的。由于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解放区的总后方,因此,与边区政权系统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类似于国家政权的政权系统,这就使边区的非生产人员具有相当的数量。1941年大生产运动开始时的非生产人员数为7.3万,其分类未见资料,且以1944年的统计作一分析:
  军事系统75011人员中,有1.8万名系原留守部队,另5.68万名系1939年反共高潮后从前线回调的,占50.63%,再加上中央系统12.5%,则共有63.13%的人员是属于全国性者。至于边区本身所设延安大学等校为全国解放区培养的干部尚未计入。1944年的非生产人员为11.2万,较1941年之数多出近4万,但分类比例大致相当。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边区每万人要养活536个非生产人员,是非常困难的。1940年皖南事变后,中央政府停拨抗日军费和切断了边区与外界联系的邮路,同时调集数十万军队封锁边区,使边区立时处于孤立无援的绝境。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情景下,毛泽东发动了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以避免“饿死、散伙”的危险。
  大生产运动开始后迅速形成规模,一年比一年成绩大,并且从党政军学逐步扩展到全民,从农业生产逐步扩展到工业、商业、卫生等各生产领域。到1943年,大生产运动创造的财富终于帮助边区政权顺利渡过了危机。这一年“党政军民学全年开支,总计约六十万元,其中百分之六十四,出自部队机关学校的自给生产,其次为政府公营事业的收入,占开支总数的百分之十九;再次为财政税收与公盐代金,占百分之三十,即取之于民者只占百分之十,银行透支则为百分之七。由于执行了毛主席‘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方针,部队机关学校的生产自给,总数竟达三十八万之多,创造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奇迹”①。在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同时,机关、部队、学校的生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据1943年边区生产展览会介绍的资料,当时边区三大系统衣、食供给状况如下:
  每月能吃上几顿细粮,每天有几两肉、一斤多蔬菜,每年的衣、被、鞋可满足需要,这样的供给水准,在当时的西北部地区相当不错了。改善幅度最大的,数三五九旅,达到了“2人一口猪,1人一只羊,10人一只牛”②。用今天的标准看,也不低了。
  大生产运动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大生产运动也收获了丰硕的精神成果,这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理想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迅速而又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时的边区,从中共中央的领袖、边区政府主席,到一般的黎民百姓,从军队到机关、学校,大家都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大生产中来了。开荒的开荒,种地的种地,纺纱的纺纱,织布的织布,运输的牵赶着骡马,放牧的吆喝着牛羊……整个边区仿佛成了一个大农场、大生产车间。人人都以参加生产劳动为荣,以多开一亩荒、多纺一两纱、多驮一驮盐、多养一只羊为荣。而逃避生产,好逸恶劳,则是很可耻的。毛泽东在自己的窑洞前种了菜地。朱德的3亩菜园种得之好远近闻名。周恩来纺纱可以带徒弟。林伯渠、李鼎铭的个人生产节约计划上了边区政府新年墙报。林伯渠的计划是:“一、农业上,完成细粮二石交粮食局(用变工合作办理)。二、收集废纸交建设厅。三、自卅三年(即1944年)一月廿五日起,戒绝吸外来纸烟。四、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被单、毛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供给。”并附题诗曰:“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洼巴菰一亩公粮缴,糖萝卜二分私费赡,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③领袖们的身体力行对人们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激励,甚至一些被称为“二流子”的懒汉也受到了感染,他们中有的还因此成了劳动英雄。“二月下旬的一天晚饭后,王家坪有名的调皮捣蛋不事生产的二流子魏喜,依然和平常一样边走边唱,吊儿郎当,出去蹓跶。他的班长及许多同志都曾一再劝他生产,但都未能使他真正转变,当他一出门,看见总司令在地里一镢头一镢头地开地时,他感动了,掉头就往回走,向班长说:‘决心转变了,再不像过去一样胡闹了’。结果在以后两个礼拜的生产突击中,被大家公认为二等英雄,得了模范的奖。”④
  在军队、机关、学校的大生产中,三五九旅成了一面光彩夺目的领队旗帜。该旅万余名官兵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1941年初开进南泥湾,住在用树枝搭起的“三漏”(漏风、漏雨、漏太阳)的草棚里,吃野菜、树皮,用自制的简陋工具开荒种地,硬是把一片荒草丛生、沼泽遍布的“烂泥湾”,建设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鸡鸭满院猪满圈的“陕北的好江南”。1944年年底统计,开荒种地26万余亩,产粮3.7万石,养猪5600头,牛820头,羊8700只,鸡鸭数万只,办起了纺织、服装、制革等13个工厂⑤。在三五九旅的示范下,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生产自救越搞越好,到1944年自给率达到50%,边直和中直单位生产的粮食,等于边区救国公粮的一半以上。
  如果说大生产运动的初衷是“求生存”,那么这场运动很快就发展到“图发展”了。人们把增加生产同为夺取战争胜利、建设新中国积蓄力量联系起来,一面努力生产,一面厉行节约。生产搞得最好的三五九旅,为了缴足1万石细粮的公粮,官兵上下硬是吃了3个月的土豆。一般的农家,农忙时吃干、农闲时吃稀,相当普遍。到1944年,许多农户提前一年实现了政府提出的“耕三余一”(耕作三年而有供一年之需的产量积蓄)的号召。三五九旅则实现了“耕一余一”。
  边区政府适时地组织大规模的表彰劳动模范的活动,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1939年4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和《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1943年11月召开了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表彰劳模185名。1944年年底召开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表彰劳模476名。使得“七十二行,行行有‘状元’”:农村有吴满有、马丕恩父女,工厂有赵占魁,机关有黄立德,合作社有刘建章;领导生产建设成绩卓著的有王震、清涧县县长黄静波、边区保安司令王世泰、陇东特委书记马文瑞、关中分委书记兼专员习仲勋等。劳动英雄群星灿烂,他们的事迹通过广播、报刊、各种小册子和报告会广为传播,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边区的社会风气,使“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艰苦奋斗光荣,怕苦怕累可耻”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人们甚至把劳动英雄同前清的秀才一样尊敬。热爱劳动、努力生产,成了人们普遍奉行的行为准则。
  在处于死地而后生、置于绝境而后存的空前危机下激发出来,经大生产运动而为边区全体军民自觉实践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能动创造、自我解放的主体精神,一种不怕苦、不怕死、不屈不挠,发奋图强的创业精神。笔者赞成申沛昌先生对它内涵结构的分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其理想信念层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其科学理性层面;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是其伦理价值层面;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其实践意志层面。”⑥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论者对延安精神的内涵定义得过于宽泛,而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涵定义得又过于狭窄,认为后者不过是前者的内涵的一个普通的部分。笔者以为这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应是延安精神的特质或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理由有三:其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涵要比一般论者所认为的丰富得多,一如申沛昌先生等的分析;其二,这是延安精神区别于其他“精神”的本质特征,否则,延安精神就不成其为“延安精神”;其三,这也是延安精神得以继承至今,受到人们礼赞,特别是每到困难时候更为人们所颂扬的原因所在。
  ① 西北局财经办事处:《关于财政工作总结》(1944年2月),《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八编,第12、13页。
  ② 《1943年各机关丰衣足食材料》(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八编,第545页。
  ③ 《解放日报》1944年1月28日。
  ④ 雷英夫:《朱总司令在生产中》,《解放日报》1944年5月3日。
  ⑤ 任勇:《南泥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⑥ 申沛昌等:《延安精神的原有形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 —1945)/李智勇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