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七章 第三节 精兵简政的效果和经验——2


  二 精兵简政的经验
  陕甘宁边区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贯彻精兵简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主要经验是:
  第一、深入动员,加强领导,做好精兵简政的思想教育工作。当时在边区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着“百废俱举”、缓急不分、“平分秋色”、不切实际的“正规化”、本单位特殊论、个人被精简不光彩等各种思想问题。如果不把当时抗日战争的严重局势和必须实行精兵简政的迫切意义,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讲清楚,不解除这些思想顾虑和障碍,精简工作就难于顺畅进行。在第一次精简中,由于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干部思想认识不统一,阻力比较大,致使有些地区和单位对精简贯彻不力,甚至走了过场。在第二、三次精简中,吸取了第一次精简时对精兵简政重大意义宣传不够的教训,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才使后来的精简工作一次比一次收效显著。在这方面,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和留守兵团,从1941年底到1943年这一时期,做了大量工作。仅《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先后发表了社论、专论20余篇,各系统精简的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对精兵简政的顺利进行,起了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二、调查研究,周密部署,使精兵简政步步深入。精兵简政,既是实施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又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政策性很强,牵涉面很广,十分复杂细致,必须谨慎从事。边区政府把精兵简政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多次召开政务会议和政府委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边区的许多党政领导同志,身体力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联系存在的问题,到会讲话或撰写文章,进行指导。采取领导和群众结合的办法,成立专门组织,充分调查了解边区党政军民各系统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工作制度、干部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整编方案和精兵简政纲要,随后还制定了简政实施纲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精简措施,使边区的精简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做到了党政军民一齐动手,从上到下有条不紊的进行,步步引向深入,而且立见成效。
  第三、围绕中心,统筹兼顾,把精兵简政和其它工作密切结合。边区高干会议确定,发展生产和教育干部,是当时边区的两大中心任务,离开这个中心,精简工作就失去意义,也不会做好。因为,精兵简政的目的也是为了减轻民负,节省民力物力财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42年开展的全党整风,也是为了对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为战胜严重困难作思想准备。所以,整风、生产、精简、节约都是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重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林伯渠当时要求把精简和整风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要求把《简政实施纲要》作为边区整风学习的重要文件之一。这样做的结果,把精兵简政和整风教育、生产运动相结合,就保证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基础,也为把边区建设成全国政治上最先进的地区,提供了条件。
  第四、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精兵简政的善后工作。根据边区存在的“鱼大水小”、“头重脚轻”的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精简机构和人员时,制定了“精简上层,充实下层”的方针,边区一级直属机关人员缩编为原有人数的53%,其他附属单位缩编为原有人数的62%。为了加强县、区、乡政权工作,在县政府扩大了秘书室,在乡政府增设了文书。这样就解决了“头重脚轻”的矛盾。对编余人员的处置,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严肃的工作,特别注意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振作他们继续为革命服务的精神。边区政府采取了分别情况、慎重处理、妥善安排的办法,有的送学校深造,有的到基层充实下级机关的力量,有的分配到生产部门从事生产,对老弱病残人员按其实际条件作适当的安置与照顾,尽量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去留安心,各得其所。这样就大大缓解了“鱼大水小”的矛盾。
  精兵简政,是当时抗日根据地实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陕甘宁边区贯彻精兵简政政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战胜困难,坚持长期抗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把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上最先进的地区的成功经验。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