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七章 第三节 精兵简政的效果和经验——1


  一 精兵简政的效果
  陕甘宁边区经过三次精兵简政,特别是第三次精兵简政之后,改变了兵不精,政不简的状况,出现了兵精质高、政简民便的新局面。
  (一)精兵方面。根据兵贵在精而不在多的原则,暂停正规军的发展,用加强地方武装和不脱产民兵的办法,做到了部队人数不超过边区人口总数2%的要求。在干部内部,精简、裁并了一些骈枝机构,一部分人员充实到战斗岗位,主要加强战斗部队的力量;一部分人员送到学校去培养与深造;一些老弱病残人员转到生产战线及地方机关去工作,或由地方作适当的安置。比如,八路军留守兵团在第一次精兵简政时,精简了3000人,转入生产战线;1943年,留守兵团直属队又缩减了1400人。与此同时,在部队内部加强了军事政治训练,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因为部队人员减少而削弱力量,相反却使部队更加精干、机动灵活,易于适应战争环境的变化,从而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二)简政方面。基本实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第一、实现了精简。首先,精简了业务。根据党和政府的不同任务,在政权机构内,重新划分和审定了各部门的职责与业务,做到了政务和事务分开,明确了政府工作的中心,第一是生产,第二是教育,党政军民齐动手,基本克服了“以党代政”、“以上代下”的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下级干部的积极性。其次,精简了机构。边区政府各厅、处、院的内部机构裁并了1/4,如取消了各厅、院的秘书室、各厅管理科、银行研究室,民政厅由四个科合并为两个科等等。边府直属机关由35个减少到22个。税局、税所由95个减至65个。各系统缉私机关和保安处检查机关合并等。专署及县府的内部机构,从原来的八、九个减至四、五个。这样既避免了“头重脚轻”的积弊,又达到了“政简民便”的目的。再次,精简了人员。边区政府各厅处院及其附属机关的干部,大都如数精简,个别机关还缺人。比如,合署办公前,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和物资局共有469人,合署办公以后,只有279人,减去190人,占原有人数的40%。各厅处院原定编制数为261人,整编后只有246人,缺编15人。附属机关原定编数为197人,实有190人,尚缺7人。再其次,调整了干部。提拔了少数干部到专署和边区政府工作,例如,提了5名县长到边区政府担任处长、科长等职。也选派了许多得力干部加强下级,比如延安县,就有10名县级干部调到区上,20个区级干部调到乡上,其中柳林区的4名助理员,全部派下去当了乡长。也实行了县长间、科长间、行政干部与生产干部间的互相调整。此外,还选送了150多名高中级干部去学校培养与提高。所有这些,说明“精干上级,加强下级与生产部门”的方针,基本实现了。
  第二、加强了统一领导。为了克服过去工作中政策不统一,政令不统一,干部管理不统一等现象,建立和健全了各种制度,坚持和巩固了民主集中制,从而加强了统一领导。在政治上,政策、法令、命令和重要的指示,在决定之前,都经过酝酿、协商、讨论和征求意见,这样做的结果,上下形成了自觉的统一,纠正了“政出多门”和“阳奉阴违”的现象;在组织上,边区政府各厅处院局过去不经专员、县长,直接指挥下级各科,或彼此对立,互不相谋的现象,大体上得到了纠正;在人事上,纠正了过去干部管理中“各自为政”,自由任免的现象,基本上统一于民政机构。这样,使各级干部在加强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独立负责精神。
  第三、提高了工作效能。由于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加强了下级,掌握了政策方针的领导,政府机构的运转更加灵活,工作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边区政府文书科的缮写员,过去每人每日平均只写539个字,编整以后,3个人干了过去13个人的工作。边区通讯站,过去组织庞大,仅总站就有23人,但收发信件书报还经常发生错误和积压。延(安)绥(德)、延(安)庆(阳)两条通讯线路,都开日夜班,单程需要10多天,半个月,每月平均支付运输费15000元,日平均投递16661件。1943年4月至11月,平均每天投递30078件,投递速度只需5天和8天,既不开夜班,运输费也取消了。难民工厂、振华纸厂、化学工厂等,工作效率分别提高了63%、42%和92%,而且降低了成本。这些说明,经过整编,提高了人员素质,就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能。
  第四、厉行了节约。实行了精兵简政,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和浪费。拿民力的动员来说,延安县在1941年动员民力60025人,1942年动员了28493人,减少了52.4%,绥德县在1941年动员民力74196人,1942年只动员900人,减少了98.8%。工厂的节约也很显著,比如,边区被服厂1943年利用破旧布17万米,节省新布11万米;振华造纸分厂,1943年10月将锅炉改造以后,每月节省木材5万多斤等等。由于精兵简政和厉行节约相联系,使边区征收公粮数,由1941年的20万石,逐年下降,1943年为18万石,1944年为16万石,1945年减少为12万石,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第五、反对了官僚主义。过去由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制度不健全,纪律松弛,在干部作风上沾染了官僚主义的恶习。这种官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本位主义和文牍主义等,有极少数干部发展到贪污腐化,假公济私,以致欺压群众。经过精简整编,在反对官僚主义中狠抓了改变干部作风的问题,建立了“首长动手、与群众结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制度和纪律,洗刷了干部队伍中的不良分子,广大干部的作风发生了根本转变,边区群众普遍反映说:“从上到下,‘官僚’少了,人民勤务员多了”。比如,淳耀县县长丢掉了官僚主义,工作搞得生气勃勃,日新月异,深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当他调离该县时,老百姓拉着他的手,舍不得让他走。
  边区经过三次精兵简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工作有待继续去做。比如,不必要的杂务人员并未完全精简,不少吃公粮的家属未经处理,财政和司法、教育部门的干部还要进一步充实;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级干部在统一领导下的独立负责精神,还需加强对全体工作人员的民主集中制、领导“一元化”和政纪的教育;要赶上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不致落后,必须不骄不躁、努力学习,不断创造更高的工作效能;官僚主义的残余仍然存在,还不时地在毒化干部的思想等等。边区精简编整中,也存在着“过头”现象。如在政策和实际工作上,过分地强调集中和统一,缺乏灵活性,削弱了某些必要的正常的业务活动,个别政策规定,也不适用于边区的农村环境。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