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八章 第一节 发展生产 渡过难关——1


  一 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1941年至1942年,是世界法西斯侵略势力最为猖獗、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到1940年底以前,在欧洲战场上,法西斯德国实际上已侵占了大半个欧洲,并对英国本土展开海空攻击。1941年春夏之间,德军在北非打败英军,又占领了东欧一些国家,完全控制了巴尔干半岛。特别是1941年6月,德军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并很快占领了苏联大片国土。德国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的暂时得势,刺激了东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它狂妄叫嚣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并和德意结成法西斯军事同盟,企图共同瓜分世界。1942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接着又攻占了英、美、法、荷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几乎席卷了整个东南亚。
  世界局势的恶化,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发生了重大影响。日寇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在中国加紧推行“以战养战”的方针,集中侵华的大部分兵力,疯狂地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围攻”、“扫荡”,妄想用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尽快结束中日战争,变中国为它建立“大东亚兵站基地”。与此同时,日寇还加强了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诱降活动,多次与国民党进行秘密谈判。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的投降反共活动更加积极,公开派遣大军包围封锁解放区,企图把解放区军民困死。
  陕甘宁边区,当时正处在日寇和国民党的双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下。正在华北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的日寇,无时无刻不在准备乘机突破黄河防线,进攻边区;国民党对边区的政策是军事上包围、政治上打击、经济上封锁。1940年3月,蒋介石给边区周围的战区长官和驻军首领下达了严密封锁边区的命令,调集以嫡系胡宗南部为主的大批军队,最多时总兵力达50万之众,分驻在边区周围各县,并修筑了北起府谷、横山,西至宁夏、甘肃,南沿泾水,东到黄河的五道包围封锁线,沟壕纵横,碉堡林立。国民党为了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不但停发了给八路军的军饷,而且切断了边区同外界的一切联系。他们不准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又以法令禁止国统区的货物,特别是棉花、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电讯器材等物资运入边区,违者以“走私”论罪,物资没收,货主法办。为了刺激封锁线上的驻军和关卡人员卖力去干,他们规定没收的货物半数上缴,半数留给自己。因而,更助长了这些驻军和人员胡作非为,把执行封锁任务视为“发财”的好机会。他们还在边区附近组织边币与法币兑换的黑市,利用兑换差价影响边区的物价,引诱走私,扰乱金融市场,破坏边区财政。国民党除对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外,还在沿边区各县实行乡民连环保结,十家连环互保,具结签名,保证不包庇隐匿共产党人;设立许多盘查哨站,对于进入边区的人,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扣留。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到1942年间,仅在交口、碑亭、黄陵、耀县、三原、永乐店、咸阳等地盘查截扣赴延安的男女青年就有2100多人。正如董必武在诗中写道:“垒筑山变色,丁抽路断行”。
  由于敌顽的包围封锁,切断了边区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使边区的物资异常匮乏。加上1940年至1942年的连年自然灾害,使边区的困难更加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边区遭受水、旱、风、雹的侵袭,受灾面积4298312亩,损失粮食235850石(每石300斤),受灾人口515145人;1941年,受灾面积603558亩,损失粮食47035石,受灾人口90470人;1942年,受灾面积856185亩,损失粮食79720石,受灾人口352922人。①尤以1940年的灾情最为严重,致使1941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群众生活苦不堪言。
  此外,由于抗战以来,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了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大批革命青年乃至海外侨胞,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各种障碍,纷纷来到边区;为了粉碎敌顽对边区的军事包围和进攻,中共中央又陆续从前方调回一批部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这样,就使边区脱离生产的人员大量增加,1941年多达73117人,占到边区总人口的5.17%。同时,由于战争和灾荒,附近战区和灾区的难民也不断逃入边区,前后达170176人。这就大大加重了边区的财政支出。
  外援断绝,灾荒严重,脱产人员剧增,使边区的财政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毛泽东描述当时的困难情景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付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②
  ①边区政府民政厅:《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事业概述》中“1939至1942年灾情损失统计表”。
  ②《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847页。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