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四章 第一节 边区党政军传达贯彻十二月会议精神——2


  二、西北局传达贯彻十二月会议精神,边区掀起学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热潮
  出席十二月会议的西北党政军负责同志一致认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当前中国革命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是西北党政军群等一切工作的指针,也是巩固和发展西北胜利的关键与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一个空前的学习热潮,用它来教育和武装广大干部、党员队伍,指导和促进西北的各项工作,迎接西北和全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8年1月1日,遵照西北局指示、《边区群众报》①全文发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次日,该报刊载元旦献辞《迎接解放大西北胜利年》,号召全区的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这个重要文件,团结一致,积极工作,继续发扬克服一切困难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为全面实现党中央的决定而努力奋斗。8日,西北局宣传部发出通知,规定该报告为边区全体党员干部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学习文件,要求立即开展一个新的学习运动,人人都应认真阅读,深刻研究,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
  十二月会议结束后,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立即赶赴米脂、绥德、子洲等地,传达毛泽东的报告,检查并指导各地的工作。1948年1月2日,他召集绥德分区党政军和各县土改工作团党员干部200多人开会,详细宣讲《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好用好,分析事物,认清时局,研究政策,掌握政策。他紧密联系边区工作的实际,指出在土改中只有正确分析农村阶级,才能正确地对待各阶级,划订阶级成分必须以生产手段(在农村主要是土地)占有与否、占有多少以及与占有关系相连带的生产关系(即剥削关系)为依据,当前尤应注意纠正把中农搞成富农等过“左”的偏向。鉴于“胡”祸和天灾给边区造成空前严重的大饥荒,他强调各地必须把土改与救灾紧密结合起来,重灾区应立即停止土改,全力救灾。
  1月15日至16日,西北局召开会议,由习仲勋传达十二月会议精神并报告在绥德分区视察情况。全体与会者认真学习和讨论毛泽东的重要报告,深入研究如何把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及各项政策原则在边区具体化,确定土改、整党、救灾、生产、支前等工作的实施步骤和方法。17日,西北局举行有640多人参加的边区级机关干部大会,传达中央会议精神和西北局的有关决定。习仲勋等在会上再次号召全区党员干部认真深入学习毛泽东的报告,武装思想,指导工作。他们严肃指出,通过战争和土改,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相当多的党员干部甚至部分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较低,政策策略观念差,对新鲜事物缺乏感觉,对实际运动也不分析研究,往往以感想代替政策,或只凭老经验办事,简单孤立盲目地去做工作,包办代替,尾巴主义、宁“左”勿右,急于求成,结果既脱离了实际又脱离了群众,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所以广大干部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重视学习革命理论,注意研究政策和策略,要在全党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一场新的学习运动,以适应革命形势急速发展的需要。
  于是,认真学习《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及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活动在边区广泛兴起,迅速形成高潮,并步步走向深入。广大干部党员在学习中密切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与工作实际,树立新民主主义政策观念,克服和纠正各种错误倾向,切实转变作风。深入持久的学习活动,为在边区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为稳步夺取西北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十二月会议精神的指导下,西北局确定边区党政军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1)加强对老区半老区土改整党工作的领导,迅速刹住极“左”风潮,认真复查纠偏,全面落实政策,抓好农村整党试点工作,使边区土改与整党工作迅速走上党中央所指引的正确轨道,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2)紧急动员全边区军民奋起救灾,确定“以组织和发挥群众作用,进行各类生产活动,团结互助,自救救人为主,辅以政府协助救济”的生产救灾方针,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办法,努力减轻危害程度,尽量缩短饥荒时间;(3)积极开展1948年春耕大生产运动,各级党政应把领导春耕生产作为中心工作,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大力发展各类副业生产并为春耕做好准备,争取消灭熟荒,多打粮食,为战胜灾荒、恢复经济和支援前线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4)壮大和提高边区地方武装,对地方兵团游击队进行整编训练,加强对敌斗争,逐步肃清边区境内的敌人残余据点,严防境外敌人的进袭,积极支持、配合和策应野战军的外线出击;(5)厉行统筹统支、精简节约的财政方针,河西(陕甘宁)和河东(晋绥),大公和小公,前方和后方,党政军各系统,在财政经济上进一步实现集中统一,继续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前线作战的供给需要,把支前工作做得更好。
  ①自同月10口起,该报更名为《群众日报》,并启用毛泽东为该报题写的新报头。
  

陕甘宁边区史解放战争时期/朱凯,郭林,吴璋主编.—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