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四章 第二节 坚决纠“左”,老区土改迅速走上正轨——3


  三、抓基层,树典型,总结推广绥德黄家川抽补调剂土地的成功经验
  在贯彻落实“抽补调剂”方针的过程中,西北局狠抓基层,树立典型,及时总结并大力推广绥德黄家川的工作经验。通过这种典型引路、以点促面的办法,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生动具体的政策教育,懂得正确开展工作的方法,有力推动老区半老区土改向纵深健康发展。
  黄家川村在绥德县义合区三乡,属于老解放区。土改工作干部进入该村后,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动各阶层群众,共同进行调查研究,终于找准本村存在的土地问题。然后,既积极引导贫雇农,又重视做中农的思想工作,把他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一块商议如何调整土地。经过反复酝酿和充分协商,最后决定把各家占有土地的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制定出按人口平均产量为标准并适当照顾贫苦老弱残废的抽补方案,主要动用地主的超出土地与公地,不足部分再动用极个别中农真心自愿献出的少量土地,合理兑换远近地和调剂园地。分配方案张榜公布,再提交全村群众大会复审通过后执行。其结果,不仅较好地满足了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同时又巩固地团结了全体中农。全村各阶层群众都表示满意,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争先恐后地投入到春耕生产热潮中去。
  西北局高度评价黄家川的成功经验,认为那里的干部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村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去进行工作,使抽补调剂原则得到具体化,其作法不仅正确体现了党的方针政策,而且使之得到必要的验证,证明是完全符合边区老区半老区实际情况的,因而也是完全正确的,对各地工作都有示范和引路的作用。根据西北局指示,1月24日,《群众日报》在头版位置以大字标题登出黄家川按抽补原则调剂土地的长篇报道。西北局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党中央。毛泽东阅后非常高兴,指出黄家川的经验具有典型性,对全国老解放区土改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新华社遵照党中央的决定,于2月28日全文播发这条电讯。各解放区报纸纷纷转载。
  3月12日,毛泽东将《陕甘宁边区绥德县老区黄家川调整土地的经验》、刘少奇撰写的《平山老解放区土改经验》和《谭政文关于山西崞县召开土地改革代表会议情况的报告》三个材料汇集在一起,亲笔批示说:“这三个经验,值得印成一个小册子,发给每个乡村的工作干部。这种叙述典型经验的小册子,比我们领导机关发的决议案和指示文件,要生动丰富得多,能够使缺乏经验的同志们得到下手的方法,能够有力地击破在党内严重地存在着的反马列主义的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①他还写道:“现在是成千万的人民群众依照党所指出的方向向着封建的买办的反动制度展开进攻的时候,领导者的责任,就是不但指出斗争的方向,规定斗争的任务,而且必须总结具体的经验,向群众迅速传播这些经验,使正确的获得推广,错误的不致重犯。”②
  西北局及时将毛泽东的批语及有关材料印发下去,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全体土改工作干部深刻学习研究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边区各区县认真组织干部学习黄家川等典型经验,并注意收集和总结本地区的优秀经验,推动和促进本地区的土改工作。老区半老区土改随之呈现出新局面。
  在中共中央的直接指导帮助下,陕甘宁边区先后克服了右的和“左”的偏差,使土改工作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进。到1948年4月,已在492个乡近60万人口的地区(约占老区半老区总乡数、总人口数的一半)调剂土地约90万亩,彻底消灭了这些地方残存的封建剥削制度。有2000多名干部和大批农村积极分子经受锻炼和考验,增长了才干。老区半老区土地改革取得初步的胜利。此外,还有十几个乡党支部进行整党试点工作,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只有边区生产发展起来,土改的胜利成果才能得到巩固。所以,各地党政领导机关和土改工作团不但在土改过程中就十分重视抓好生产、救灾等工作,而且在土地问题解决后,更是立即把工作重点转到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上去,全心全力地带领人民群众继续与严重灾荒作斗争,千方百计地推动各种生产事业的恢复与发展,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战胜“胡祸”和天灾,医治好战争创伤,多生产多打粮食,为解放大西北做出更大的贡献。
  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页。
  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陕甘宁边区史解放战争时期/朱凯,郭林,吴璋主编.—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