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四、边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任学岭 谭虎娃

    
  (一)农、工、商业迅速发展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所实行的各项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使边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43年,部分地达到了自给有余,1944年和1945年,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
  农业方面,首先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由于连年开荒造田,1943年,边区的耕地面积增长为1338.7213万亩;1944年,耕地面积增加到1520.56万亩,与抗战前相比,增长79.4%。其次,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1943年共产粮180多万石。原计划增产细粮8万石,实际增产16万石。除过总消费量162万石,可余粮22万石。1944年产粮达到200万石。畜牧业和其他农副业,也都取得了好成绩,牛、驴、羊的头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1943年起,边区政府把20万石公粮减为18万石,1944年又减为16万石。这样就使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减轻,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当时边区大部分地方做到了“耕三余一”,部分做到了“耕二余一”、“耕一余一”,实现了丰衣足食。
  工业方面,一方面工厂的数量增多。1939年,政府直接经营的工厂只有10家,工人700多名。1944年,全边区的公营工矿业总数达到122家(一说101家),职工5998人(一说6354人);私营工业,有纺织厂50家,职工310人;还有造纸工125人,炭工1891人,盐工1932人,公私工矿职工共有1.0256万人(1944年夏职工最多时达1.2万余人)。到1945年,公营工厂多达130多家,加上私营工厂职工1万余人,使公营和私营工厂的职工达27300多人。另一方面,产量和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1943年,公营纺织厂年产布3.2968万匹,比上年增长了49.7%,1944年,年产布达到4万匹,比1943年又增长了21%;造纸方面,1943年总产量达到5671令(对开纸),比上年增长了13.8%,1944年比1943年又增长了160%,产量达到1.5万令;1943年,肥皂共产48.2855万条,超过原计划30.5%,比1942年增长55.3%。其它的日用工业品如毛巾、火柴、袜子、陶瓷等也已全部自给或大部分自给。
  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边区商业贸易的兴盛。1943至1944年,公营商业有了迅速发展,边区贸易公司领导下的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南昌公司、绥德永昌公司和陇东联合商店,两年来资本增值的速度惊人,4家公司的总资本已达三四十亿元。部队、机关、学校经营的公营商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如延安市1944年有公营商店67家,比上年增加59%。从全边区看,仅据延属7县、陇东分区6县、关中分区、定边、靖边、绥德及子洲、清涧等地的统计,1944年共有商店348家,工作人员约3000人。边区的私营商业和合作商业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如1944年,延安市有私营商店473家,资本达22亿元,比1942年增加103家,资本增加了15倍。同年绥德的私营商店有184家,比1942年增加73家。边区的对外贸易也由入超达到平衡并变为出超,改变了多年来的被动局面。1943年上半年,全边区出入口总值182300万元,进口总值91900万元,出口总值90300万元,入超1600万元。全边区入超量不及1942年同期内延安市入超量的一半。1944年就已达到出超192219万元,可见边区对外贸易发展速度之快。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成及其发展
  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经济。它既不同于国民党统治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也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这种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是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经济、带有社会主义成分的合作经济、农民小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四种经济成分构成的。
  边区的公营经济,包括党、政、军各系统开办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和邮递站等企业。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尽管在数量上不是主要的,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却居于主导地位,是边区经济中的领导成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公营经济的有力助手,它是公营经济与私有经济之间的联系纽带,为个体农民、手工业者指明了由穷苦变富裕的方向和道路。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经济,是边区经济的主要成分,是边区发展经济的重点。私人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商店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中共的政策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边区政府鼓励民族资本家来边区开办实业,允许边区内的地主开办工商业,允许新式富农发展生产,并从资金、原料、人力、技术等方面给以帮助。由于中共政策的正确,边区城乡私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它不仅对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之,在社会主义公营经济的领导下,各种经济成分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发展,成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典型。
  陕甘宁边区实行的这种新民主主义体制,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种多成分的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方式和经济政策,符合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是与抗日战争的总任务相适应的,也是与当时边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照顾了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利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发展边区经济,支持长期抗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中国的胜利积累了经验。
  

陕甘宁边区史稿/任学岭,谭虎娃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