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五、财政金融工作的逐步好转

任学岭 谭虎娃

    
  从1943年到抗战胜利的几年中,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的指导下,边区政府又制定出了适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财政工作的具体方针,强调以发展经济来解决财政问题,并不断改进银行金融贸易的管理工作,健全税收和供给制度,增加收入,节约开支,使边区的财政金融工作逐步好转。
  1943年,边区政府确定了“统一领导,分区统筹”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为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增加财政收入,保护与促进边区经济的发展,边区政府在西北财经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了税收制度。于1943年5月,开始实行“活动税收制”与“过境货物回税法”。7月,颁布了经过修订的《货物税暂行条例》和《修正陕甘宁边区营业税条例》。接着,又改进了盐税征收工作,实行公盐代金制度,开始试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在完善税收制度的同时,边区政府还进一步健全机关、部队、学校及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供给制度,根据边区的各种组织成员的条件不同,订出了各种不同的供给及分配的条例、规定和办法,使当时的供给制度更加符合边区经济发展状况。这些措施对于推动边区财政工作的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以后,边区银行的体制与业务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首先,把边区银行由原属财政厅领导,改由西北财经办事处领导,银行内部的组织机关也作了相应调整。其次,边区银行在存款方式、资金管理和放贷业务、交换基金的运用与保管制度、农贷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业务改革。
  1943年,边区的金融物价出现了几次峰谷现象。为了稳定金融物价,边区政府提出了既需要发行,又需要紧缩通货,实行又吞又吐的发行原则。为了解决边区的财政困难,边区政府在8、9、10月大量发行边币。边区通过货币发行,除解决财政需要外,主要用于发放各种贷款,促进边区经济的发展。1943年,银行共发放生产建设和贸易贷款4.55亿余元。为了减低边币票面额,收回已经破烂的票子,1944年5月23日,西北财经办事处决议发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以代替边币在市面流通,将边币逐渐收回。在贸易工作方面,边区政府正确地实行了对外统销(敌占区与国统区)和对内自由的政策,发展了边区的内外贸易,保证了供给,促进了生产,相对稳定了金融物价,改善了人民生活。
  边区政府实行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使边区的金融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化,财政收支实现了平衡。1943年总计全年收入320137922.77元(均系边币,下同),总支出3184894837.17元。收支相抵,结余16484383.60元。1944年,根据西北财经办事处提出的“整顿财政,节约开支,积蓄力量,备荒自卫”的财经工作任务,边区政府进一步修订了各项税收条例和公粮公草征收制度,整顿了税收工作,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建立了审核制度。通过银行信贷大力扶持公私工业的发展,并提高了部队、机关、学校的生产自给比例。这些措施使边区财政在1944年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统计,这年财政收入508380489元,支出508380789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大反攻,边区大批干部、部队开赴前线,财政支出急剧增加。但由于实行了“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的财政方针,保证了财政的支出。这年财政收入1610074317元,支出1554796985元,收支相抵,尚结余55277332元。财政收支平衡,说明边区的财政金融状况在逐渐好转。
  

陕甘宁边区史稿/任学岭,谭虎娃编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