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二章 第二节 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安定社会秩序——1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及各项建设的肇始
  第二节 保卫陕甘宁边区和安定社会秩序
  一、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留守兵团和边区其他军事组织的建立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虽然不是直接抗日的区域,但革命武装力量对于边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时边区面临着两大敌人:一是日军已兵临黄河东岸,对边区虎视眈眈。二是边区南、北、西三面的国民党顽军经常挑起“磨擦”,甚至发动军事进攻,磨擦和反磨擦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决策是,从八路军整编的各师中抽出一部分兵力组成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以保卫中共中央和边区的安全。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在延安设立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曹里怀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司令部先后下设参谋处、副官处、秘书处、军医处、供给处和野战医院。为加强边区防务,总留守处分设东区、西区留守处。东地区为神木、府谷、靖边、安定、志丹、延安、甘泉、富县、洛川等县,驻守部队为第一一五师的炮兵营、辎重营,第一二〇师的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及第三五九旅之七一八团,主任为陈伯钧,副主任陈先瑞;西地区为定边、盐池、环县、庆阳、合水、正宁、旬邑、淳化县等,驻守部队为第一二九师的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及第三八五旅之七七〇团,主任为王宏坤,副主任为王维舟。所辖兵力约9000人。10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驻边区留守各个部队统一整编为陕甘宁警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团,后又将第七一八团改编为警备第八团,第七七〇团番号未变。同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改编为八路军留守兵团(此后“总留守处”和“留守兵团”的名义则根据需要分别使用),萧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38年3月,中央军委为统一指挥陕甘宁边区的武装部队,加强河防,将边区保安司令部及其所属地方部队统归八路军留守兵团指挥。1939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调回陕甘宁边区,归留守兵团指挥。至1940年,留守兵团共有3.1万余人。为了适应边区武装斗争的需要,1941年5月至8月,留守兵团先后对所属部队进行整编。5月,将边区保安司令部的10个保安大队改编为5个保安团。至1941年底,留守兵团共有31777人。
  1942年6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在延安成立。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因病休养由高岗代理),徐向前、萧劲光任副司令员。同时决定留守兵团划归联防军指挥。同年9月15日,留守兵团并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留守兵团先后统辖第三八五旅兼陇东警备司令部、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司令部、第三五九旅兼延属军分区、警三旅兼三边警备区司令部、绥德警备司令部、两延河防司令部、神府保安司令部和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等。1944年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一部改称新编第四旅(辖第十六团、二十五团),入列留守兵团。同年8月,冀鲁豫西进支队到达边区,改称教导第一旅。10月,晋察冀军区一部调入陕甘宁边区,组建为教导第二旅,同时列入留守兵团。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留守兵团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清除匪患、抗击日军、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磨擦”、参加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确保和巩固边区社会经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立下了卓越功绩,完成了保卫边区、保卫大西北、保卫中共中央的使命。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八路军抗敌斗争的总后方,因此八路军留守兵团担负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早在1937年10月,中央军委就给八路军留守部队下达了“保卫边区,肃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保卫河防,保卫党中央,巩固与扩大留守部队”,“建设正规化部队,提高战斗力,加强战斗准备,培养与积蓄干部”的重要指示。毛泽东也风趣地对萧劲光说:“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兵团吃饭。”他还强调指出,要把这支来自各方面的比较散乱的部队建设成具有战斗力的正规兵团,关键在于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去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团结。要在干部中做工作,使他们明确留在根据地的意义和作用,带好部队,完成中央赋予的光荣任务。
  八路军留守兵团党委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首先抓思想政治这一中心环节。1937年底和1938年7月,分别召开了第一、二次兵团首长会议,1938年召开了第一次兵团党代会,1939年5月兵团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同年10月又召开了兵团政治工作会议。兵团党委通过召开一系列会议,强调和突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古田会议决议精神,提出了“生产、学习”两大运动和“政治、军事、文化、党的工作”四大工作任务。兵团党委还组织干部战士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毛泽东有关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的著作及论述,学习党的建设理论以及整风文献。从1938年初到1942年7月,留守兵团先后派出多批干部战士参加边区各类学校和兵团教导队的学习培训,其中,中央马列学院30人,中央党校70人,抗日军政大学1092人,兵团军政研究班349人,兵团所属各教导队1845人。此外,留守兵团还开展扫盲运动,出版《烽火报》、《烽火副刊》,创办烽火剧团,成立部队艺术学校。1944年,毛泽东亲自主持总结了留守兵团的政治工作经验,撰写完成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这一重要历史文件。
  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陕甘宁边区的内部有土匪的骚扰,外部有日军威胁的险恶环境,八路军留守兵团不畏强敌,一方面内清匪患,另一方面坚决回击日军对河防阵地的多次进攻,保证了边区的稳定安全。
  在剿匪斗争中,留守兵团集中力量,采取战术上“猛打穷追,堵截合击”与政治上争取瓦解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过几十次大小战斗,基本上肃清了长期骚扰边区的40多股土匪,奠定了边区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留守兵团为此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通电表彰。
  1938年3月至1940年间,日本侵略军向陕甘宁边区河防阵地发动了数十次进攻。留守兵团以及增援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与边区人民紧密配合,共同修筑了上千里的河防工事,并在晋西北主力部队的有力支持下,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多次进攻,使边区河防日趋巩固。与此同时,留守兵团还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复杂的反磨擦斗争。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底至1944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发动武装进攻275次,抢劫骚扰457次,暗杀、诱逃、拘捕人员295次,制造了两次“陇东事件”和“旬邑事件”。留守兵团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斗争策略,运用强大的舆论力量,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用心和伎俩,打退了多次反共高潮,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国内各阶级阶层团结抗战。
  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留守兵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1943年,留守兵团共计开荒21万亩,收细粮3万石;开办毛纺厂11家,另外还有被服厂、皮革厂、木工厂、大车厂、煤窑、炭窑、砖瓦窑、瓷器窑和各种作坊52处,织布1.3万匹。兵团还从事畜牧业、运输业、商业等生产活动。
  八路军留守兵团通过长期的学习、战斗和生产实践锻炼,干部战士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素质普遍提高,部队通过自给性的生产,不仅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战斗力,为保卫陕甘宁边区和中共中央作出了重大贡献。
  陕甘宁边区的武装力量除八路军留守兵团外,还有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群众武装组织抗日自卫军。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高岗先任司令员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兴为副司令员,谭希林为参谋长,吕振球为政治部主任,下辖十多个保安基干大队,约5000人。边区的保安部队是由各地的游击队、警卫队等地方武装组编而成的。其主要任务是动员与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救国,镇压汉奸和反动派的阴谋活动,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协助八路军留守兵团保卫陕甘宁边区。
  1942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管辖两区部队的政治工作,留守兵团政治部并入联防军政治部。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任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及联防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兼任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第一二〇师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兼任联防军政治部第二副主任。1942年6月10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在延安正式成立。9月15日,留守兵团司令部并入联防军司令部(对外仍称留守兵团司令部)。
  1937年8月25日,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作出《关于改造赤卫军的决定》,将在国内革命战争年代曾发挥重要作用的赤卫军,改名为抗日自卫军。规定抗日自卫军是半军事性质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保卫边区的武装力量,是抗日的后备军,抗日自卫军由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抗日自卫军是不脱离生产任务的地方性群众武装团体,平时利用农闲操练,战时担任后方勤务,协助主力部队作战。抗日自卫军在维护地方秩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