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二章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3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三、边区的盐业和交通运输业
  食盐是边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与毛皮、甜甘草并称边区“三宝”。毛泽东指出:“盐是边区的很大富源,是平衡出入口、稳定金额、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以交换外货,相当大一部分军队及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又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故盐对边区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①边区产盐地区,一是三边,一是绥德三皇峁。三边的池盐分布在定边、盐池的北部。在长城内有老池(池最大)、澜泥池、莲花池、娃娃池、湾湾池、红崖池、波罗池(池最小)等。在长城外有苟池(盐质最好)、阿波池、北大池等。产盐的方法是依靠日晒盐水结成晶体的自然晒法,特别是三皇峁、驼尔巷、龙镇等地称为十里盐湾,盐的储量非常丰富,以供民用达千年之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内许多大食盐区相继沦入敌手,海盐断绝,淮盐、潞盐减少,食盐的供应发生了困难。西南依靠川盐、西北和中原依靠青海和宁夏的盐,但由于青海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宁夏盐产量不多,供不应求,于是边区的食盐就居于重要地位。1940年以前,边区的盐业生产基本上是由盐民自由开采,政府没有专门管理食盐生产的机构,只有三边的税务局兼收少量盐税。1940年,边区遭盐荒,影响了边区内外的食盐供应,同时由于外援的断绝,食盐又成为平衡边区出入口贸易和争取“外汇”(指法币)的主要来源,盐业才开始为政府所重视。边区政府决定,实行“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的方针,计划产盐60万驮(每驮150斤,每斤24两)。为此,留守兵团派4000名官兵开赴盐池打盐,又采取了“官收官卖,民运民销”的办法,盐民有盐不愁卖不出去,改变了盐户不愿打盐的想法,提高了盐民生产的积极性。到1941年,边区军民共生产盐62万驮,政府实收盐70万驮(包括过去库存)。
  交通运输业是发展边区经济,保障物资供给的重要条件。陕甘宁边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抗战前仅有咸(阳)榆(林)公路贯通境内。边区境内的河流也因水流过急或因水位太浅而不能通航,交通运输几乎全靠牲畜、人力和简陋的大车。交通运输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边区的进出口贸易和财政金融的巩固,影响了边区的工业、商业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的调剂。因此,发展边区的交通运输业,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是发展边区经济、保障抗战供给的根本前提。边区政府把发展边区的交通运输业作为边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边区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交通运输局,负责边区的交通运输事业。
  发展交通运输业,首先是修筑道路,改善交通状况。1937年,边区政府拨款48850元作为修路费用,修筑了延安姚店到延川王家屯一段公路,长40公里,不仅提高了军事运输能力,而且对促进边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38年,边区政府拨款47828元,除了继续修筑咸榆公路富县至清涧段,保证在边区境内的公路能够经常通车外,同时开始了大车路的修筑,动员民工修通了延安至安塞的大车路,长22公里。1939年,边区政府拨款82594元,除了继续改善咸榆公路,修筑路基增添桥梁涵洞外,把延安至安塞的大车路延伸至龙石头及茶坊川。1940年,边区政府拨款57793元,一方面养护边区境内的公路,保障公路的畅通;另一方面修通了延安至沟渠的大车路,全长50公里,于当年底通车。同时,修通了定庆路至西华池的支线,全长330公里,共投资30852元。从1937年到1940年,在边区政府大力倡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下,边区境内已有公路396公里,大车路500公里,大大改善了边区的道路状况。
  其次是组织和发展交通运输力量。由于边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运输不便,运输力量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当时边区的运输主要是靠个体脚户:一是长脚,靠运输获利为生;二是短脚,主要是从事农业,但以运输为主要副业;三是农户脚,农户利用牲口放青时,驮一两次盐;四是边区外的长脚,他们运货到边区然后再把边区的货运出去。个体脚户的优点是开支小、会节省、易赚钱,缺点是无计划、效率低、发展慢。由于运输力量缺乏组织,其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所以,组织和发展运输力量是发展边区运输业的关键环节。
  发展边区运输业,首先是发展食盐运销,其次是转运和调剂粮食,再次是出口货物和边区内货物的运输。因此,盐运是边区运输业的主要任务。由于抗战爆发后边区外的食盐供不应求,促进了边区食盐运销量的逐年增长。1938年,边区向外运销了7万驮食盐,1938年增至19万驮,1940年增至23万驮。1940年下半年,为了发展边区经济,增加出口,换回必需品,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经济的封锁,并且供给友区人民食用、支援抗战,边区政府开始重视食盐的运销,并提出了食盐督运政策。到1941年大规模有组织的食盐运输发展起来。
  陕甘宁边区地处中国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条件落后,毫无工业基础,仅有的一点儿小手工业,也因内战的破坏和外来商品的涌入而逐渐消失了。全面抗战爆发后,边区政府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坚持抗战的方针下,制定了发展边区经济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设边区的任务,采取了扶助、保护和奖励工业的政策和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建了一批公营工厂,奠定了公营工业的基础,建立起一些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恢复和发展了私营工业和个体小手工业,初步建立起边区的工业体系,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满足了抗日战争和人民生活的部分需要。随着边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对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多,不仅基本上消除了工人的失业现象,而且工人的工资比苏维埃时期有了很大提高。
  ① 《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802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