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三章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困难局面的出现——2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三、边区连年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常年发生旱、雹、水、冻、霜、瘟等自然灾害(不涉及因战争、匪犯等所造成的灾害)。当地群众多年有“三年一歉收,十年一大馑”,“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一年庄稼两年忙,一年旱灾两年荒”等说法,反映了边区境内自然灾害的频繁性和严重性。边区是当时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总有或多或少地区遭受旱、涝、雹、虫、霜、冻、疫等各种自然灾害。1939年后历年发生的重大灾害及造成损失情况如下:
  1939年春夏:天旱为灾,陕北神府、佳县、靖边、定边、延川等十数县数月无雨,陇东华池、曲子、环县减产过半。华池一县受灾面积即达17万余亩,损失粮食13850石。
  1940年上半年:志丹、安定、靖边、环县、淳耀、绥德、清涧、吴堡、神府、定边、盐池11县发生旱灾,受灾人口达558681人,受灾县份减收1/3。①同年6月底到7月,延安、安塞、富县、志丹、安定、甘泉、延长、靖边等17市县少水,为晚清同治年间以来所仅见,渴死牲畜1980头,毁坏庄稼162091.5亩,房屋207间,受灾人数达45307人。②
  1941年:志丹、延安、米脂、绥德、佳县、安定、神府、曲子、环县等15市县发生了旱、雹、冻、霜灾,受灾面积达180961亩,受灾人数达95174人。③
  1942年:延安、甘泉、延川、延长、子长、安塞、志丹、绥德等17市县遭受水灾、雹灾、风灾、虫灾、瘟疫。受灾面积841983亩,粮食损失8906石,被毁房屋3217间,死496人伤359人,损失牲畜1298头,猪羊41311只。灾民人数达352922人。④
  1943年:镇原、环县、华池、合水、志丹等8县,遭受雹灾、冻灾、霜灾,损失作物263381亩,灾民达26806人。司时、甘泉牛瘟,死牛千余头。⑤
  1944年:春,延安县瘟疫流行,前5个月即死亡2016人,占全县总人口3%强。夏秋,各地虫灾严重,仅谷子就减产20万石。
  1945年:春,关中分区流行吐黄水,死亡3949人。夏,旱灾遍及所有县市,庄稼全部受灾,损失粮食532194石;秋,子长、绥德等26县市雹灾,受灾面积达246万亩,损失粮食11万石。
  1946年:初春即遇灾荒,仅子长、延长、延川、延安、志丹5县就有61000余人没粮吃,安塞县5个区500多头牛没草吃;夏禾麦豆受灾减产;部分地区又发生雹灾;传染病疫死4025人;虫灾也比往年严重,给人民造成巨大损失。⑥
  由此可以看出,边区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普遍性和严重性。第一,多样性是指灾害的种类齐全。边区广泛存在各种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地质灾害,已如前述。普遍性则是指灾害面积广大。全边区二三十个县市无县不灾。如1945年边区雹灾达26县,旱灾更是遍及全部32个县市,两种灾害面积累计叠加超过了总耕地面积。第二,高度频发性和群发性。这两者讲的都是灾害密度问题。前者是指边区自然灾害频繁,每年都有或多或少的县份发生各种灾害,在边区,旱灾、雹灾和瘟疫等灾害连续发生的情况屡见不鲜。至于各种灾害同步叠加或交错出现的情形,也是每年都有。第三,损失的严重性。由于上述灾害的普遍性、多样性、高度频发性和群发性,加以边区生产力水平低下,抗灾和救灾能力差,灾害损失的严重性自然不可避免。其中,1940年和1945年两年特别严重。即便从一次雹、水、旱灾造成的损失看,也是十分惨重的。边区雹灾不仅多,而且危害面积广,持续时间长,雹粒大,是我国雹灾最厉害的地区之一。旱灾是边区最可怕的农业自然灾害,成灾面积最广,发生频率也最高,有时甚至一年数旱。1945年的旱灾遍及全边区,亩均减产三成。边区大水灾的频率虽然比较低,然而一旦发生便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连年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边区人民生活上的极大困难,出现了大批的灾民。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粮食问题,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没有粮吃,灾民为了活命就吃白蒿、红根、榆钱子、榆树皮、苦苦菜、苜蓿、油渣、麦麸子之类。1941年环县灾民连苜蓿也吃光了,三边分区9区灾民十家中有八九家没粮吃,部分群众面孔极其憔悴,有数十日不见米者,饿得两腿发酸、眼发黑。⑦1941年饿死的灾民就有30人,饿得脸发肿的有900人⑧。更严重的有典卖土地、出卖儿女者。有些地区,移民和难民成为当地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如延安县在1937年的户口是7703户33705人,到了1943年户口增加到16446户64292人,其中大多数是从延安县以外移来的。全县5年增加户口8473户中就有8009户是移难民,占增加户口的91.6%。而人口5年中共增加31587人,其中就有29704人是移难民,占增加人口的94.3%⑨。这样一来,出现了因灾引起的人口流动,加上邻近边区的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的难民流入,边区人口迅速增加。从1937年到1945年,移难民达63850户266619人,这对于只有150多万人口的边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社会问题⑩。
  ①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合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页。
  ②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合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3—284页。
  ③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合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6—287页。
  ④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合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294页。
  ⑤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合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5页。
  ⑥ 胡民新、李忠全、阎树声:《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⑦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合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⑧ 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合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5页。
  ⑨ 黄正林:《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8页。
  ⑩ 宋金寿主编:《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408页。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