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图书

[上一记录][下一记录]

第十章 第二节 中共中央和中共领导人对陕甘宁边区建设的领导和指导——2

梁星亮 杨洪 姚文琦


  二、对边区经济建设的领导和指导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为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领导边区军民渡过了难关,壮大了中共的力量,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中,毛泽东提出要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边区经济建设的首位。1939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吃饭是第一个问题,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在大生产运动中,把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始终要放在第一位。为此,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中共制定的一系列关于促进边区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使之加以贯彻落实。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一系列边区经济建设的方针和原则,如边区经济建设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工业、商业的发展;边区民营经济与公营经济必须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与吸引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方针;征税必须严格执行“合理负担取之有度”的原则等。
  抗日战争初期,陕甘宁边区由于脱产人员逐渐增加和支援抗日前线,财政支出随之增大。1939年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边区的封锁包围,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还在一些地方制造反共磨擦,使边区陷入极度困难,如同毛泽东所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①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分析了当时严峻的形势,指出: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饿死或解散,一条是自己动手,发展生产。我们当然只能选择后者。接着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体力行,亲自参加挖地、种菜、捡粪、纺线等劳动。他们的身体力行,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积极性。
  朱德于1940年5月从前线回到延安,就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之中,亲自参加和领导了部队机关的生产运动。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记述说:“不论在合作社、妇女、工会、青年和指战员会议上,或者在讨论农村建设的农民会议上……人们都可以看到他在讲演时那种坚忍顽强的形象。”②朱德对边区部队的生产运动更是关怀备至。他一回到延安,就大力倡导部队进行农业、工业、运输等方面的生产运动,以大量的劳动力支援边区经济建设。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耐心地向广大指战员做解释工作,说:“国民党封锁边区,就是要边区军民挨饿,以便让日军在战场上消灭我们。不论是军队还是老百姓,谁也不打算饿死,或者被消灭。”③他还说,“军队是武装的工农,他们过去也都从事生产,可是很久以来的传统,这些工农一参加军队就不参加生产了,我们八路军打破了这个传统,……指挥员和战士一样参加生产,这是惊人的创造。”④在朱德的亲切关怀和亲自领导下,边区部队的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朱德还提出屯田政策,亲自组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并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多次视察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成果。朱德除了亲自领导边区部队生产运动外,还对边区的工业建设给予了亲切指导和大力支持。
  任弼时1940年从共产国际回到延安后,参加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主管西北局、中央财委等重要部门,是中央领导集体中直接地、经常地指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成员之一。他一面谆谆告诫全党,对经济工作“需要有远大的眼光,长期的计划”,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一面则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从调查研究入手,一步一步推进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地探索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规律,使边区经济逐步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
  在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的亲自带动下,在陕甘宁边区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粉碎了敌人的封锁政策,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军民生活,而且教育和锻炼了干部。国民党用几十万大军包围封锁边区,企图困死我们,他们的阴谋彻底失败了。而在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载入史册。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2页。
  ② 〔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440—441页。
  ③ 〔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442页。
  ④ 1943年12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
  

陕甘宁边区史纲/梁星亮,杨洪,姚文琦主编;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